李小燕 錢偉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發展和社會經濟主體利益多元化,日益突顯的審計風險已經引起了內審機構和人員的高度關注。本文從分析內部審計風險的特征入手,從主、客觀兩方面對審計風險的成因進行了分析,并對如何有效預防審計風險提出針對性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內部審計風險 成因 對策
一、內部審計風險的特征
內部審計風險是指內部審計人員未能發現被審計單位經營活動及內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差異或缺陷而做出不恰當審計結論的可能性,包括審前調查風險、審計程序風險、審計取證風險、審計報告風險等。內部審計區別于政府審計、事務所審計,所以內部審計風險也具有其獨特性。充分識別并準確把握內部審計風險的特征,是有效控制風險、保證審計質量的前提和關鍵。筆者認為,內部審計風險的特殊性具體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客觀存在性。目前,審計風險已成為審計人員在接受審計項目時需要考慮的關鍵因素。會計師事務所在接受審計委托時,會在審計成本和審計風險之間進行權衡,最終選擇成本較小而風險較小的項目,甚至于會拒絕接受風險較大的審計項目。但內部審計部門作為單位管理的一部分,是單位內部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為滿足管理的需要按照領導地授權必須進行某項審計時,審計項目不具備選擇性,很可能會接受難度較大、風險較高的審計項目,只能通過不斷提高審計人員勝任能力、增加審計樣本量等方式提高審計質量來降低審計風險,但內部審計風險不會為零。
2.可控制性。內部審計風險是客觀存在的,非零的,并不意味著審計人員對此無能為力。在審計工作中,通過嚴格遵循審計規定和程序、提高審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增加樣本量、保持足夠的職業謹慎等方式,可以將審計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但也應該看到,提高專業勝任能力、增加樣本量等降低審計風險的渠道都是要增加一定成本的,隨著審計成本的增加,審計風險的降低呈現逐漸遞減的趨勢,內部審計人員必須在降低審計風險和成本效益之間作出合理選擇。
3.后果的間接性。內部審計部門是單位組織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不直接參與單位的組織經營活動,但審計部門提供的審計結論和建議,會間接影響到組織發展的某個層面。比如經濟責任審計中對領導干部的任期評價,會影響到領導干部的選拔與任用,進而影響其所在部門乃至整個組織的發展。現在越來越多的單位領導開始認識到內部審計工作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多地將內部審計的工作成果運用到組織的管理中。從此意義來說,內部審計風險的結果間接影響組織的經營發展。
二、內部審計風險的成因分析
1.客觀原因
(1)內部審計法律環境不完善。目前,內部審計已經逐漸成為我國審計事業的重要組織部分,并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但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卻相對滯后,專門針對內部審計的法律法規較少,造成在內部審計工作中遇到的很多新情況新問題沒有相應的法律依據,必須依賴審計人員的職業判斷,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審計風險。
(2)會計和審計的時滯性。會計作為一種經濟手段,記錄下來的信息僅僅是經濟業務的一部分,并不能反映全貌,由于會計時滯性的影響,會計信息在時間上必然落后于經濟業務實踐。內部審計工作以財務會計信息為基礎,抽取復雜經濟業務的一部分,本身就具有不全面性,存在風險。會計的時滯性加之審計抽查方法的使用,使得內部審計工作也具有時滯性和偏差,導致審計風險。
(3)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固有限制。內部審計往往根據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強弱,來確定審計范圍和審計重點,以及審計證據的抽查樣本量。如果內部控制不健全或執行不力,被審計單位舞弊的可能性就會增加,此時過分依賴內部控制就會導致審計失敗,引發審計風險。即使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健全,也很難保證在所有環節上都是健全有效、執行有力,審計風險難以避免。
2.主觀原因
(1)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欠缺。獨立性是審計的靈魂。內部審計是實現組織經營目標的管理手段之一,服務于組織的發展目標,在組織結構、經費來源等方面獨立性都比較差,有的情況下必須屈從于長官意志,拘泥于人事關系,導致內部審計工作不能較好地開展,很難在客觀、公正的基礎上發表審計結論和意見,引發審計風險。
(2)人員素質和技術方法存在差距。目前,我國政府審計、社會審計和內部審計發展還不均衡,內部審計作為單位內部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力量還比較薄弱。總體來看,我國內部審計隊伍比較年輕,業務能力、審計經驗、職業判斷能力、重點和難點的把握上等相對政府審計和外部審計來說都存在差距。內部審計本身發展也存在不平衡,有些單位內部審計工作做得較好,但也有部分單位的內部審計工作仍停留在報表審計和制度基礎審計階段,內部審計過多地依賴于會計賬薄、會計報表,依賴于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測試,先進的技術和方法掌握不多,產生審計風險。
(3)重審計實施,輕審計計劃。目前在內部審計工作中,對審計計劃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普遍存在重審計實施輕審計計劃的情況,將絕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在審計實施階段,審計計劃簡單、籠統甚至于沒有審計計劃直接審計,導致無法準確把握重點和難點,最終審計結論無法真實客觀反映被審計單位的實際情況。
三、內部審計風險防范與控制的基本對策
1.不斷增強內部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的獨立性。獨立性是審計的本質特征,是保證內部審計工作客觀、公正的基礎,也是避免審計風險的根本前提。內部審計人員應當注重自我完善和發展,將重點從單純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轉向利用內部審計創造價值當好管理者的高級參謀上來,使組織領導予以充分的重視,并得到其它部門和被審計單位的支持。從形式上的獨立來說,要求內部審計機構在組織中具有較高的組織地位,能夠獨立實行監督檢查的工作職能。從實質上的獨立來說,要求內部審計人員遵守職業道德,不為各種利益所動,客觀公正地提出審計結論。
2.逐步完善內部審計機構的內部管理。做好內部審計風險控制,要從審計機構內部管理抓起。內部審計機構要針對審計計劃、審計方案、審計底稿、審計報告,每一環節都建立相應的內部控制制度,制定科學嚴密的審計計劃和審計方案,充分分析并評估審計風險,對于風險較高的環節和內容分配較多的審計資源。嚴格執行審計計劃和內部審計程序,及時發現和解決出現的問題。注重審計證據的質量,規范審計證據的獲取及處理,考慮審計證據的充分性和可靠性。認真撰寫審計報告,恰當表達審計意見和建議。建立全面質量控制制度,通過職業道德、專業勝任能力、業務操作規程等方面的控制,保證內部審計符合內部審計準則的要求。建立項目質量控制制度,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對審計全過程進行指導、監督和復核,確保審計質量。
3.逐步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風險意識和專業素質。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審計人才是推動內部審計事業發展的關鍵,也是防范審計風險的有效措施。內部審計工作要求具有敏銳的分析能力和準確的判斷力,以及較強的溝通能力,要求具備經營管理知識,通曉財經政策。為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風險意識和專業素質,首先必須要選派業務知識和實踐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人充實到內部審計隊伍中來,對新聘用人員強化業務培訓和職業道德培訓,培養其風險意識和職業謹慎態度;其次要繼續加大對內部審計人員的后續教育,讓他們熟悉會計、計算機、基建管理等方面知識,努力提高協調溝通能力,以及良好的職業判斷能力。
4.主動協調與被審計單位的關系。內部審計部門應積極更新觀念,轉換角色,將工作重點從“內部警察”角色轉向組織的內部管理,為被審計單位提供科學的意見和建議,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免疫系統”的功能作用。內部審計機構與被審計單位不能完全對立,更不能玩“貓抓老鼠”的游戲,應該保持與被審計單位的溝通交流,堅持用事實說話,既依法審計、堅持原則,又尊重被審計單位的現實情況和困難,注重用事實說話,以理服人,以良好的素質取得被審計單位的信任,幫助被審計單位完善內部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5.充分利用外部審計的力量。內部審計人員由于本身知識結構和經驗等的限制,有些時候會面臨一些單靠自己力量難以完成的工作。為了保證審計質量和工作效率,這部分審計業務除了可以利用外部專家的服務之外,還可以采取內部審計外包的形式。此外,聘請外部審計專家定期對內部審計工作的成果加以評價,也可以不斷提高內部審計工作質量,降低審計風險。此外,內部審計部門要注意聯合其他管理部門,充分利用相關部門提供的審計證據,并注重審計責任的分解,最大程度地減少審計部門的風險。
在內部審計工作中,審計人員應該預先對風險進行分析、評估,并制定詳細的審計計劃和審計方案,合理分配審計重點和資源,恰當選擇技術和方法,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引入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模式,使得內部審計更加注重組織的內部管理,更加注重組織的效益評估,更加注重改善組織的管理環境,化解經營風險,真正實現內部審計為組織內部管理服務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尹維劼.現代企業內部審計精要.中信出版社,2007年6月
[2]曾壽喜,劉國常.國家審計的改革與發展.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7年7月
[3]蘇強.淺議內部審計風險的成因及控制.財會研究,2006年第一期
[4]趙紅莉.審計風險成因分析及控制策略.事業財會,2007年第二期
[5]孫繼鋒.碩士學位論文《高校內部審計風險的評估及控制研究》.哈爾濱理工大學,2007年3月
[6]沈衍棠.試析內部審計風險的成因及防范措施.中國總會計師,2008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