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逸群
摘要: 動物學野外實習是生物學專業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動物學課堂教學的必要和有利補充。如何將實習順利完成,并將素質教育貫穿于教學過程中,是當代動物學在教學過程中所要討論的問題之一。在調查了本院動物學野外實習的現狀的基礎上,作者對實習的評定方式、內容、標準、方法和實施條件做了分析,以此來指導野外實習。
關鍵詞: 動物學野外實習問題改革措施
動物學野外實習屬于生物科學的專業實習,是教學規劃中所規定的實踐課程,對于豐富動物學知識,培養和掌握動物學實驗技能十分重要[1],通過動物學野外實習,學生能夠在實習的過程中近距離的接觸課本上所提到動物,了解它們的形態特征,生活環境,生活習性,以及與環境之間的關系[2]。掌握標本的收集、鑒定、制作和保存的方法,不僅可以將書本上的知識付諸實踐,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從而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渭南師范學院本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教學理念,對于學生的培養模式進行了較大的改革,使得直觀性內容在教學中不斷加強和加深,但由于野外實習的課時安排減少,且實習經費的逐年增加,怎樣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和實習經費不足的情況下,更好地達到野外實習的目的,并且還要保證質量,對于教師和學生是以個極大的考驗[2]。這就需要對野外實習進行改革和創新,以此來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
一、現狀與問題
近幾年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全面提升全民素質對于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因此,應國家教育的改革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全國各大高校提升了學生的招收比例,加之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以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等改善環境措施的提出,動物學野外實習就暴露出了一些客觀的問題。
1.實習地域過于狹小,實習內容不夠全面。
我國地域遼闊,資源豐富,可供實習的地方很多,而定時、定點的實習方式,只能了解到少數動物的特征和習性,這樣就會導致實習內容不夠全面,同時學生也會覺得野外實習只是形式主義,從而失去對實習的興趣,這樣實習就失去它原本的意義。
2.指導老師與學生的比例不協調。
隨著學校招生比例的上調,學生的數量逐年增加,而相應的老師數量的增加與學生數量沒有成相應比例的增長,導致師資短缺,有的老師就會不得以身兼數科,可想而知,老師缺少精力去耐心地指導實習。并且每班本應配備2—3名指導老師,而現在只能是1—2名,這樣難免會漏掉對一些同學的輔導,并且也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預期的效果。
3.準備不夠充分,實習目的不夠明確。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實習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只有準備好了所需的器具和知識,才有可能圓滿地完成實習的任務。所有的準備都是為我們實習所要達到的目的做準備,實習目的是我們實習的初衷也是我們所要達到的目的,因此實習目的明確與否將關系到野外實習的成與敗。
4.學生拘泥于課本,缺乏探索創新意識。
由于社會的發展以及周圍環境的變化,當前的學生養成了懶惰的習性,在平日的學習中不善于甚至不愿意去思考,只注重課本知識,并且在實習的過程中,不知道如何發現問題,就更別談分析和解決問題了,這就使得他們只希望老師對其一味地灌輸,而缺乏創新的意識,這是很可怕的,因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教育使更多的人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因此,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顯得尤為重要。
5.實驗經費的不足,實驗器材的短缺。
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國家對教育的投入也相應增加了,但由于經濟的原因,在實驗經費和實驗器材的配備方面還是略顯不足,這樣就直接限制了野外實習的正常進行。再加之現在的教學對于知識的由淺入深,由粗到細,這樣就對實驗的器材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對于實驗經費不足和器材短缺的問題已成為野外實習的重中之重。
6.記錄不詳細,考核不規范。
野外實習不只強調過程還很注重結果,而現在的很多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過分地強調過程而沒有進行充分的記錄,以至于前腳學后腳忘,得不到一點實際效果,顧此失彼。為了檢驗實習的效果,老師要對學生進行考核,而很多老師忽略了這一點,或只是走個形式,這樣就使得學生不能了解自己的實習情況,即會使學生看輕實習的重要性,也不利于老師對學生情況的了解,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二、改革措施
面對以上諸多問題,我們應如何去應對,這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老師和學生應共同去解決,而不能只靠從單方面去解決,不僅要從思想上解決,而且要從客觀方面加以考慮,只有這樣才能夠從實質上解決,要敢于創新,勇于創新,使得野外實習能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從而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以下是我的幾點思索。
1.盡量擴大實習地點的范圍,豐富實習內容。
實習地點的選擇對于動物野外實習的效果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以往我院由于種種原因將實習的地點固定在一定的區域,這樣不僅使得實習過于單調,而且不能使學生全方位地去了解書本上的知識,研究的范圍很窄,這樣就制約了學生追求更多知識的步伐。由此,在學院的教學和經費允許的情況下,適度地擴大動物學野外實習的范圍和其所涉及的知識面,可以使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參加野外實習的教學活動,從而更好的掌握所學知識[3]。實習地點選好了,實習內容的準備更加重要,實習內容相當于實習活動的靈魂,沒有充分的實習內容作為后盾,實習將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由此我們在進行野外實習之前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規定和所學知識的情況,制定和豐富實習內容,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實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能力來完成自己的實習,這樣就可以保證實習可以有條不紊地進行。
2.協調指導老師與學生的比例。
隨著大學的擴招,一個老師需要帶更多的學生,這樣就使得學生不能得到老師更全面的輔導,從而導致實習活動無法正常進行,對于現在出現的教師緊缺的問題,學校應該對此做出相應的改善措施,比如,擴大教師隊伍,使得教師與學生的比例相協調;調整學生實習的批次,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夠接受到老師的指導,從而使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知道該干什么,該怎樣去做,從而提高野外實習的效率。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就需要學校和學生雙方面的努力。
3.明確實習目的,做好充分準備。
要做好一件事,首先要知道該干什么,怎樣去干,這就要求我們有目的地去干一件事。同樣,我們想要進行一次完美的實習,就需要我們在實習之前明確實習目的。實習目的就是我們根據課本所學來了解我們在實習過程中所需要掌握的,以此來確定我們在實習過程中該如何去做。在確定了目的之后,我們還需要準備實習過程中所需要的材料、工具等,只有做到這一點,我們才有可能保證實習過程中不會有跌絆。
4.拋開課本,培養創新性思維方式。
在校學生大多數認為只要考試過關就可以了,因此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就只學習課本知識,而把實習當成是課外郊游,這樣就使得學習成為了取得學位證的一種形式。拘泥于課本只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多種思維定勢,不利于學生的發展,阻礙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這樣很有可能對他們以后的人生道路埋下很多隱患。為了培養符合現代發展的人才,學校需要調整他們的育人方式,在老師的教學過程中,充分啟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讓學生在課余拋開課本的固定思維去看待問題,去解決問題,讓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養成獨立的思維方式[4]。
5.合理解決實習經費和器材問題。
實習經費和實習器材對于野外實習也相當重要。學校可以從平日的經費中給學生擠出一些來,適當增加實習經費,保證有足夠的野外實習時間,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進行實習[5]。隨著動物保護政策的實施,原來的捕殺式、捕捉式實習方式逐步向觀察式實習方式過度,所以現在的實習裝備不能滿足實習要求,需補充部分實習必需的攝像機、照相機、望遠鏡、指南針、對講機、GPS等實習器材,購買動物學野外實習指導、動物圖譜、動物分類等參考書,給學生提供更好的條件,保證以實習效果。
6.做好記錄,規范考核制度。
在實習的過程中一定要進行詳細的記錄,因為實習過程中如果不做好記錄的話,實習就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在實習的過程中做好詳細的記錄,以利于學生以后對實習過程的回顧。實習記錄應包含物種名稱、外形、生活環境、習性、小組成員、時間和天氣,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實習過后更好地回顧實習所看所學[6]。實習結束之后,老師要對學生的實習結果進行考核,以此來檢驗學生的實習情況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參考文獻:
[1]盛和林,王岐山.脊椎動物學野外實習指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15.
[2]史海濤,熊燕,梁偉等.動物學野外實習的改革與實踐[J].四川動物,2007,26,(3):712-714.
[3]趙連澤,蔡元峰.野外實習與學生能力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0,(2):140-141.
[4]唐鑫生.動物學野外實習管理模式探討[J].生物學雜志,2006,23,(3):56-58.
[5]郭東生,張正旺,劉全儒等.生物學野外實習教學探究[C].高校生命科學基礎課程報告論壇組委會編著.高校生命科學基礎課程報告論壇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95-297.
[6]趙文閣.脊椎動物野外實習的改革與實踐[J].繼續教育研究,2007,(1):156-157.
基金項目:渭南師范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JG201142);陜西省教育廳科研計劃項目(2010JK54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10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