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讀紅
自1997年以來,我們對機械制造、數控加工技術、機電一體化、模具設計與制造、鑄造、熱加工、汽車運用與管理等專業的高職高專及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畢業生進行了調查,共發出畢業生調查表700份,回收545份,回收率為77.9%。其目的是掌握近年來參加工作的機械類高職及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畢業生的從業情況,深入了解畢業生對知識結構、能力結構、課程體系及實踐教學環節設置等方面的意見,聽取用人單位對高職人才培養的建議,為高職機械類專業的教學改革提供可靠依據。這些重要信息對我們的研究工作有極大的幫助,必將對機械高職的專業教學改革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根據調研分析,本專業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方向大致為:生產現場的工藝工程師;機電控制設備的維護人員;數控機床編程與維修人員、加工中心等高智能設備的操作人員;機械CAD/CAM技術的應用人員;模具設計與制造人員;產品的銷售和技術服務人員,等等。
在調研的基礎上,經過認真的分析研究,我們對機械類專業的培養目標、人才規格,畢業生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進行了定位,形成了該專業的整體教學方案。
1.專業整體框架
為實現學校教育資源的優化組合和充分利用,使學生畢業時有較廣的擇業途徑,就業后適應性強、有發展后勁,該專業的整體教學方案擬分為前后兩段:前段采用“大類化、寬口徑”的培養模式,通過主干課程與相關課程涵蓋“必需,夠用”的知識點,使學生獲得該教育層次要求的文化知識和專業基礎理論;通過相應的實踐教學環節,使學生掌握必需的關鍵技能。后段,則根據社會對專門人才的需求趨勢,將同一專業分解為若干專門化方向,供學生畢業前一年按照就業市場的預測信息和個人意愿,選擇其中的一個,接受針對性教學和實訓,完成上崗前的知識與能力準備。
2.專業課程體系
高職機械類專業教改必須重新審視課程的設置。課程開發應從職業分析入手,響應崗位對知識、能力結構的最新要求;瞄準本專業培養目標,有利于課程自身的發展完善;強調以應用為主線,以能力為中心,打破傳統課程原有學科體系,將相關知識進行重新組合,實行整體優化,重新構筑本專業的課程體系。為此,在開發課程體系時,首先根據培養目標,分析職業崗位需要哪些綜合能力;其次,分析這些綜合能力是由哪些單項能力構成,而這些單項能力又由哪些能力要素所構成,這些能力要素就是應知應會點或知識點;最后,以所確定的能力要素為基礎,分別調整組合相關課程,進而構成該專業的課程體系。在新設置的課程中強調針對性和實用性;新的課程體系亦不再采用普通高校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這種三段式結構,而代之以模塊式結構。
根據上述專業整體框架和教學方案設計思路,本專業課程體系由模塊構成,分為公共課模塊和專門課模塊兩大部分。模塊是構筑課程體系的結構單元,包含本專業不同階段的若干課程,涵蓋培養對象知識結構中所有“必需,夠用”的知識點和能力結構中相應的能力要素。公共課模塊的教學達到文化基礎知識平臺的要求;專門課模塊則分為四大支柱模塊:基礎模塊、機械模塊、控制模塊和專門化模塊。前三個專門課模塊屬于整體教學方案的前段,包含六門主干課程:《機械制圖》、《機械設計基礎》、《電工與電子技術》、《機械制造技術》、《機械設備控制技術》和《機械CAD/CAM》。
主干課程是確定專門化方向之前,涵蓋該階段必需知識點的大類專業必修課程。考慮到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專門課模塊中除主干課程外,按照“必需,夠用”的原則,還應開設一定數量的主要課程和輔助課程;也應根據能力結構的要求,開設相應的實踐教學課程。
基礎模塊涵蓋有關機械識圖及繪圖、電工電子技術、工程力學、機械原理與機械零件等基礎理論的知識點和能力要素。主干課程為《機械制圖》、《機械設計基礎》、《電工電子技術》,其中《機械制圖》應包括計算機繪圖的內容;《機械設計基礎》含工程力學、機械原理與機械零件等方面的內容。另外,可開設《金屬工藝學》(或《材料成型技術基礎》)等課程;安排相應的實訓教學環節和內容。
機械模塊涵蓋機械制造技術方面的知識點和能力要素。主干課程為《機械制造技術》和《機械CAD/CAM》,其中《機械制造技術》應包括機械制造工藝、機床夾具設計、金屬切削原理及刀具、金屬切削機床等方面的內容。另外,可開設《互換性與測量技術》、《數控機床結構及應用》等課程;安排相應的實習、實訓教學環節和內容。
控制模塊涵蓋機械設備機、電、液、氣等控制技術方面的知識點和能力要素。主干課程為《機械設備控制技術》,包含液(氣)壓傳動、機床電氣控制、可編程控制器等內容。另外,可開設《機械工程控制基礎》、《工業用微機》等課程;安排相應的實訓教學環節。
專門化模塊是根據具體的專門化方向,完成學生就業上崗前的針對性教學與實訓,課程內容視具體需要而定。如機械制造工藝方向,可學《先進制造技術》、《機械加工自動化》、《工藝工裝設計》等;設備運行與維護方向,可學《設備修理工藝學》、《設備管理》等;數控技術及應用方向,可學《數控機床原理》、《數控機床結構》、《數控機床編程》,《數控設備的調試、維修》等;機械CAD/CAM方向,可學《數據庫原理與結構》、《機械CAD/CAM應用軟件設計基礎》等;模具設計與制造方向,可學《模具設計》、《模具制造工藝學》等。
機械高職的使命是培養生產一線急需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隨著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專業改革與建設的步伐必須加快,才能滿足行業和社會的需求。機械類專業的形態應是“大類化,寬口徑,小專門化”,其教學方案應貫徹素質教育的思想,特別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與傳統的機械制造專業相比,特別要加強電子技術知識與應用的教學和實訓;要以應用為主線,以能力為中心,對傳統技術基礎課與專業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優化重組,并注重實效;要牢牢抓住主干課程的教學設計,并以此為主線,安排好專業的整體教學方案。制訂專業教學計劃,應遵循整體教學方案規定的原則,多方征求企業意見,并盡可能吸收企業,特別是用人單位的工程技術人員及有關專家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