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財
摘要: 為改變數學教學與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相脫離的現狀,培養學生能把學過的數學知識靈活地運用到生活實際中的能力,并能夠發現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數學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鑰匙,從而增強學生對數學的信心和興趣。
關鍵詞: 數學知識生活問題教學方法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從中可以看出,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連,教師的數學教學就應該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對學生學好數學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教師理應將數學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讓生活中的數學走進學生視野,進入數學課堂,使數學教材變得更加直觀、具體,使學生感悟并發現數學的作用及意義,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中的事物。為此,數學教師要經常引導學生,利用他們所熟悉的生活經驗,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使學生能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并運用到生活實踐中。
一、了解學生心中的數學學習需求,創設學生喜歡的數學生活情境。
了解學生的心中的愿望或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或是想知道什么等內容,然后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方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的能力,轉化“以教材為本”的舊觀念,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材料進行優化組合。在小學階段,學生用心靈親自感悟所獲得的東西,是學生的直接經驗。這直接經驗不僅屬于認知、理性范疇,還擴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領域,是學生自我擁有的聰明才智。數學教學中,要從多方面“找”數學素材和多讓學生到生活中“找”數學問題,“想”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深切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教學小學一年級“對數的認識”時,我讓學生分組交流每個學生家里有幾口人,吃飯時需要準備幾個碗和幾根筷子。同學們交流的積極性很高,在交流中加深了相互了解,在交流中學會了數數,在交流中學會了比較(有同學發現筷子的數目比人數和碗數多一倍)。課后看到學生的喜悅表情,我心里明白,這節課成功了。堅持這樣上課,學生的表現一定會更讓我滿意。
二、教學方法多樣化、生活化。
教學方法要堅持啟發式,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發現和總結有關規律。教師應善于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思考,所提出的問題不論是實際問題還是理論問題都應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并編成科學的探究程序,使學生能形成一條清晰的思路。為挖掘學生的創新能力,應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敢于質疑,自覺地進行求異思維訓練。另外,要特別重視學法指導,使學生學會自我學習、自我發展。教師要重視觀察和實驗教學,努力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培養他們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科學學習習慣。學生學習的最高階段,就是學以致用,利用自己或集體的智慧創造性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例如,收集商品宣傳單,找出自己需要的商品,并計算出需要付多少錢,營造家庭購物的氛圍。利用知識的遷移,開展實踐活動,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盡量地使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增加教學的現代化氣息,使他們感受到現代科技成果對教學的促進作用。
三、教育學生在用好知識的同時還要拓寬學生的視野。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知識從哪里來,而且要讓學生知道知識在何處用,并能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順利地解決“怎樣去”的問題,這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和歸宿,從而力求讓學生體驗數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拓寬學生的視野。過去的數學教材在每一個學段學完后給學生留下的印象是“數學知識我已經學完了,只不過如此而已,各個學段之間聯系不大,沒有引申和拓展”,嚴重影響了數學優等生的發展。因此也要處理好拓展知識和應掌握知識之間的關系。
由于傳統的數學教學過分注重機械的技能訓練與抽象的邏輯推理,而忽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許多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枯燥無用、神秘難懂的印象,從而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為此,我們必須摒棄過去“斬頭去尾燒中段”的做法,力求做到數學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處處要用到數學,必須認真學好數學。
數學教學與生活是密切聯系的。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在參與關心學生生活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的生活服務。這樣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設計,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需要心理,而且給學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的空間,使他們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得更緊密。因此,我們要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