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宇
摘要: 課堂氣氛沉悶一直是高校英語教學中難以改變的一個現象,是導致英語教學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文章從提高授課能力,融洽師生關系,激發α腦電波,鼓勵提問,引用相關例句、故事、笑話,課堂小游戲,文化擴展等七個方面對活躍大學英語課堂氣氛的方法進行了探討,有助于打破氣氛沉悶的現象,讓課堂活躍起來。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學課堂氣氛活躍方法
1.引言
近年來我國大學英語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可喜成果,但是英語教學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尤其是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興趣不高的現象幾乎未改變,這導致大學英語教學效率低下。
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由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他們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激活課堂氛圍是關鍵。老師需要有意識地營造一種和諧、愉悅的課堂教學氣氛,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激發學習的興趣,使他們樹立信心,在學習中變得積極、主動、活躍。促進學生愉快地學習英語,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針對課堂氣氛沉悶的現象,結合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進行的嘗試和改進,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活躍大學英語課堂氣氛的方法。
2.提高教師自身授課能力
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之一。語言學家呂叔湘曾說:“外語老師在課堂上應是個演員。要能表演要手舞足蹈,用手勢、動作、表情、語調眼神。”高校的英語教師應該向新東方外語學校的老師學習,他們不僅有著較強的英語語言能力,而且有其他專業教育背景、知識面廣,多才多藝、講課富有激情、幽默感和勵志精神(于鐵,2009)。相比之下,普通高校的很多英語老師在這方面要差很多。英語教師更需要這方面的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但是這不是一蹴而來的,而是通過日常的教學活動不斷地學習、積累和磨煉出來的。
肢體語言、手勢、口頭表達、語音語調、面部表情等,都能很好地帶動學生融入學習內容。若是僅僅按傳統教學法,老師一味講解、板書,而沒有注意學生的反饋和接受情況,沒有互動環節,就會讓學生產生抵觸、厭學情緒,從而導致課堂氣氛沉悶。
3.融洽的師生關系
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傳遞的過程,更是師生情感交融、人際交往、思想共鳴的過程。在走進教室那一刻,老師應該暫時忘記煩惱和不快,用微笑來面對學生,用自己的情緒感染學生,開始一堂課的教學與交流。
老師和學生之間不僅是師生關系,而且應如同父子、兄弟,但最融洽的應該是朋友關系。老師不應為了樹立威信而板起面孔故作嚴肅,拒學生于“千里”之外,讓學生感到生疏,不夠親密。而應該讓學生覺得老師是他們地位平等、可以信賴、可以親近的朋友。只有關系親近了,他們才不會在心理上畏懼老師、才不會跟老師有代溝、有隔膜,在課堂上心情才會比較放松,也愿意聽老師講課。如果心情是輕松的、愉悅的,那么課堂的氣氛自然也就會輕松很多。
4.激發α腦電波
科學研究證明,每個人的大腦都有四個主要腦電波在運作。在緊張、焦慮的狀態下,大腦產生的是β波;當感到睡意蒙朧時,就變成θ波;而進入深睡時,大腦就會產生δ波;當身心放松、大腦活躍的時候,就導出了α波。四種腦電波中,只有α波狀態才是取得高效學習、高效記憶的最好狀態。α波促進靈感,加快資料收集,增強記憶。在這種狀態下,語言的學習和記憶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那么,如何讓學生的大腦進入α波狀態呢?
首先,在上課開始前或者課堂進行中,讓學生進行簡單的靜坐、深呼吸冥想,可讓學生進入α波的狀態。我在泰國學校教過一年的漢語及英語,發現很多泰國老師在開始上課前會讓學生靜坐、深呼吸、冥想,為的就是緩解之前的課程給學生帶來的疲憊狀態,轉而進入一種身心放松的狀態,為這節課的學習做好準備。其實這就是在調動學生的大腦進入α波的狀態。我們國內的學校也可以借鑒采納。
其次,可以給學生放音樂。保加利亞心理學家、教育家喬治·洛札諾夫發現,巴洛克音樂能使身體和頭腦和諧一致,特別是它會打開通向超級記憶的情緒通道:大腦的邊緣系統。這個系統不但主管情感,而且它是意識腦與潛意識腦之間的聯結(珍妮特·沃斯,1998)。他將音樂引入課堂教學,明顯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記憶的效率。當然,將音樂貫穿于整個課堂不太現實,但在一堂課的開始,或教學過程中,適當地播放一些巴洛克音樂,則有利于緩解學生的緊張、疲憊情緒,讓學生進入更好的學習狀態。
5.鼓勵提問
一方面,很多學生一遇到課堂回答問題,便面紅耳赤,結結巴巴,說不出一句像樣的英語。有的學生甚至聽不懂老師的課堂用語,無法與老師進行交流。究其原因,“應試教學”、“題海戰術”造成了學生英語讀寫技能與聽說技能發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大學英語四、六級口語考試,只有及格并達到一定分數的同學才有機會參加,這也助長了學生的懈怠心理,致使他們對英語不敢說、不愛說。這就導致大學英語課堂氣氛沉悶而不易調動,教學效果不理想。
所以老師應以學生為出發點,想辦法來提問。首先,要注意提問是面對所有學生的。不能只顧著提問好的學生,而忽略了那些成績靠后的同學。否則這些所謂的“差生”就會“身在曹營心在漢”,一到上課就干別的事,或者干脆呼呼大睡。對成績不理想的同學提問要用詞簡單,并提一些易把握、易解答的問題,以增強他們的信心。其次,經常變換問題的種類、點名的順序、提問的方式等。比如我曾經效仿美國學校的課堂,為了不讓學生在提問時感到緊張,允許他們坐著回答問題或提出問題,這樣學生不會感到緊張。最后,對學生的回應要做出及時、正確的反饋及評價。無論回答得正確與否,都要給予贊揚和鼓勵,這樣才不至于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必要時,對經常回答問題,或回答特別突出的除了給予口頭表揚外,還要給予適當的實物獎勵。
6.引用相關的例句、故事、笑話等
在講課的過程中,可以引入一些例子,而且例子越貼近實際生活、越有趣越好。比如一次講到campaign這個詞的時候,當時學校正在進行學生會的換屆選舉,正好我班有個同學要競選學生會主席,我就說:“下面請大家用campaign這個詞造句,××同學正在參加學生會的選舉活動,相信他一定能成功。”說完,大家都笑了,同學們紛紛舉手來回答。
另外,還可以就課文內容穿插幽默小故事、歷史典故、時尚用語、名人逸事等,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比如有一篇課文是關于美國一個化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在講解課文的過程中,我除了給學生講了有關諾貝爾獎的相關背景知識,還分享了一些獲獎科學家的有趣的小故事,大家聽得津津有味。接下來讓學生討論為何中國沒有人獲得諾貝爾獎,大家討論得異常熱烈。
此外,另一個很重要的手段就是適時插入小笑話。新東方的教師上課時,課堂氣氛輕松,經常傳出歡笑聲。關鍵就是教師經常引入笑話,使學生在歡笑聲中,始終保持愉快的心情。一些高校英語老師視新東方老師的授課為“旁門左道”,非正統教學。但是我卻覺得普通高校的老師應該多多借鑒學習,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7.課堂小游戲
著名語言學家Ellis說:“沒有能給學習者提供自然交際機會的教學活動,將會使學習者失去接觸語言材料的主要來源,進而阻止習得的進行。”(Rod Ellis,1994)因此,組織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是縮短學生情感過濾的有效途徑。而課堂游戲則是各種教學活動中最直接、最能活躍課堂氣氛的活動。課堂游戲就是讓學生們在玩兒中思考、記憶、學習。愛玩是人的天性。人們小的時候都是在玩兒中,邊玩邊學長大的,這樣取得的效果最好、最自然。
大學生學外語最大的心理障礙就是因開口能力差、缺乏信心和勇氣,怕犯錯誤,怕丟面子。而游戲則能使人無拘無束,在游戲中,一切羞怯感都會消失,學生會感到放松,注意力被吸引到游戲的趣味中,在不知不覺中習得了目標語言,同時自信心也隨之增強(楊紅梅、徐曼,2007)。
有競賽性質的活動非常有趣,因為充滿了對抗性,可以考慮加大這種游戲的比例。而且,在游戲結束后,可以對勝出的小組或個人發小禮品,以資鼓勵。總之,好的游戲設計要靠老師的智慧、平時積累及課前精心的準備。一般一節課一到兩個游戲就可以了,而且要設計得當。
8.學唱歌、看電影等文化擴展
胡文仲先生說:“我國的英語教學長期以來基本上是以語言形式為主,在很大程度上脫離了語言所存在的社會文化環境,成為單純的語言技能訓練,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語言能力。”(胡文仲,1989)
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英語語言和英語文化教學的結合。除了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對英語知識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識作重點介紹,還可以通過教學生唱英文歌曲,看英文電影等來培養學生們的文化能力和語言能力,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因為歌曲和影視是很好的文化載體。這樣,課堂氣氛才會變得輕松活潑。不少高校每周都有一堂視聽課。在視聽課上,除了聽教科書上的內容外,還可以教學生唱英文歌及欣賞經典的英文電影或視頻等,并對蘊含于其中的文化進行分析講解。若無視聽課,也可以在課堂上教學生唱經典的、時尚的、學生喜歡的英文歌曲,或者觀看由教師事先裁剪好的影視片段,給學生進行講解。
9.結語
總之,良好的英語課堂氣氛為學生提供了有利的學習環境,提高了英語教學的效率。大學英語課堂氣氛的調動,一方面,老師要熱情、積極、主動、想盡一切辦法,堅持“以老師為主導”,另一方面,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學生為中心”,使之主動與老師配合,共同營造良好、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從而讓課堂活躍起來,讓課堂內外的他們變成真正的積極學習者。
參考文獻:
[1]Rod Ellis.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胡文仲.英語的教與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3]楊紅梅,徐曼.淺談游戲與大學英語教學[J]科教文匯,2007,(5).
[4]于軼.新東方英語教育與大學公共英語教育對比研究[J].黑龍江教育,2009,(4):61-62.
[5][美]珍妮特·沃斯,[新西蘭]戈登·德萊頓著. 顧瑞榮等譯.學習的革命[M].上海三聯書店,1998: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