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澄榮
摘要:民間借貸作為一種廣泛存在的融資方式,其既有靈活、快捷、簡便的優勢,又容易發生非法集資、高利貸等行為,引發金融風險。構筑明確合理的政策框架,逐步推進民間融資的組織化、陽光化運作,是促使其規范、合法、健康發展的根本之策。
關鍵詞:民間借貸;成因;問題;對策
一、民間借貸成因分析
1、缺乏正式金融支持是民間借貸產生的根本原因
由于國有商業銀行收縮縣域金融業務、中小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社會擔保體系發展滯后等因素疊加,中小企業難以從國有商業銀行獲得足夠資金支持。據全國工商聯的調查,規模以下的小企業90%、微小企業95%沒有與金融機構發生任何借貸關系,正規金融資源配置功能不足和信用制度的缺失,為民間借貸發展提供了可能。
2、低利率和投資渠道有限是民間借貸興起的潛在動力
近年來,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持續增長,城鄉居民普遍資金富余,但現有投資渠道狹窄,銀行存款利率較低,甚至處于嚴重負利率狀態。為求資金保值增值,2005-2007年,大量銀行資金轉向股市,導致股市從998點上漲到2007年的6124點,2008年以來大量資金撤離股市轉投房地產,大家把購買房產作為保值增值和獲利的主要投資途徑。房地產受到嚴厲調控后,資金開始轉向民間借款。2005年中國人民銀行的調查結果顯示,當年全國民間融資規模達9500億元;2011年,中信證券研究報告認為,中國民間借貸市場總規模超過4萬億元,約為銀行表內貸款規模的10%~20%。
3、手續簡便、方式靈活是民間借貸繁榮的重要原因
民間借貸的主體一般為親友和關系緊密的客戶,操作起來手續比較簡便。民營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農戶資金需求的季節性、風險性使正規金融機構或不能及時滿足、或因風險難以控制望而卻步,而民間借貸的手續簡便、方式靈活正好填補了正規金融的“真空”。
4、特殊的隱性擔保機制是民間借貸活躍的外在保障
民間借貸感情投資成份較多,一般遵循“不熟不借”的規則,借貸成本低,信息較對稱。違約者往往會被親友、社交熟人圈所排斥和懲罰,因而大多數借款都能夠及時還本付息,形成了民間借貸的一種隱性擔保機制。
二、民間借貸存在的問題
1、缺乏法律保護和監管缺位,容易引發民事糾紛,影響社會安定
首先,民間借貸通常具有較高的利息收入,這種“高利誘惑”往往能積聚大量社會資金,也匯集了較高的信用風險,容易演變成“非法集資”。這些年,由于勞動力價格和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人民幣匯率不斷提高,加上國家緊縮的貨幣政策,企業要從銀行獲得貸款難上加難,無奈之下被迫轉向民間借貸,進一步推高了民間借貸利率,推大了民間借貸的規模。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檢測數據,鄂爾多斯的民間借貸利率一般在月息3%,最高可達4%~5%。
其次,民間借貸容易引發資金惡性循環。民間借貸方便、快捷,是解決資金短缺的有效手段。但在解決資金需求者當務之急的同時,如果資金借入者生產經營出現問題,難以按時清償債務,又以民間借貸方式借入資金、償還舊債,便會大大增加借入者的資金成本,影響其信譽,引起借貸雙方的債務糾紛。同時如果民間借貸與銀行信貸相結合,容易讓銀行誤解企業的資金狀況,從而做出錯誤決策。例如銀行貸款到期,企業以民間借貸籌集資金歸還銀行貸款,同時在短期內又申請新的貸款歸還民間借貸資金。這讓銀行控制貸款企業“借新還舊”的規定成為一紙空文,企業在拆東墻補西墻的過程中,一旦經營失誤,就會陷入資金惡性循環之中。
第三,風險隱患較大,影響社會穩定。總的來說,民間融資的操作程序和手續尚過于原始、簡單,表現在:借貸憑據不夠健全,法律效力不足,大多數企業和個人進行融資活動時,沒有相應的抵押擔保,僅憑雙方的信用程度和私人關系等;民間借貸涉及人員廣泛,且多發生于社會基層,一旦發生欠債不還,容易發生暴力收款行為,民間近年來還出現了一些帶有黑社會性質的追債公司。從現實來看,民間借貸資金不排除一部分用于炒房或者流入大宗商品以及礦山等。假如經濟環境發生變化,出現房價、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那這部分民間高利貸很可能會發生危機。2011年,溫州老板跑路、企業關閉或停產的事件已達140多起,而一個老板出逃可能有數十個民間借貸者在哭泣。
2、民間借貸多為短期行為,不利于企業及地方經濟長期穩定發展
其一,民間借貸立足借貸雙方的個人關系,一般只用于彌補短期的資金缺口,資金供給和使用依附于短期的經濟關系,對于長期的市場變化缺乏預測,多為短期行為。市場的波動以及經營中的未曾預計的種種因素的出現,都會影響借貸關系的順利完結。在資金需求方,借款人可能只考慮彌補當前資金缺口、度過難關,對于資金按時還本付息并沒有作妥善安排。在資金供應方,貸款人出于人情關系、資金收益等考慮借出資金,而沒有將借款人的債務償還能力充分考慮。由于借貸雙方均為短期行為、缺乏長期的計劃,資金鏈可能隨時斷裂,不利于企業自身與地方經濟長期穩定發展。
其二,利率偏高,加重企業經營負擔。據報道,2011年全國各地民間借貸利率普遍在年利20%~30%,最高已超過100%,高出央行規定的基準貸款利率3~8倍。企業高息負債后,財務支出進一步增大,雖然一時解了燃眉之急,但市場銷售不佳、自身經營存在問題等因素均會導致企業難以支付到期債務,往往通過吸收新的高息本金來償還到期的高息負債,拆東墻補西墻,如此惡性循環會嚴重影響企業健康發展。
其三,進一步打擊實體經濟。借貸利率不斷高企,增加企業融資成本,當企業發現經營實業無利可賺時,會加速資金從實體經濟的抽逃速度;民間借貸如果演化為純粹的資金炒作,不僅會造成產業“空心化”,還會帶來資金的熱錢化和資產的泡沫化。一位溫州企業主有1000多名員工,一年辛苦下來利潤不足百萬元,而他妻子在上海投資了10套房產,8年間獲利超過3000萬元。千人工廠比不上一人炒房,這樣的例子在以傳統制造業為主的浙江省不在少數。以至當地流傳“一流企業去放貸,二流企業做房產,三流企業做市場,末流企業做實業”。
3、民間借貸資金分散,監測難度大,一定程度上影響宏觀調控效果
一是資金“脫媒”,影響宏觀調控政策的落實。民間借貸資金分散,借貸行為隱秘,數據來源不一,即使作為權威機構的人民銀行也只能抽樣調查,不能準確掌握民間借貸規模、區域分布、流動特點等。民間融資活動未納入政府統計范疇,可能影響政府對宏觀經濟和區域經濟運行的準確判斷,造成決策偏差。大量民間資金游離于銀行體系之外從事借貸,使信用總量隱性放大,干擾央行對信用規模和資金總量的監控。
二是弱化產業結構調整等政策的調控力度。民間借貸行為不受國家產業政策制約,容易導致部分資金流入國家限制發展的行業、企業,有悖于結構調整的初衷,從而弱化產業結構調整等政策的調控力度。據監測,民間借貸資金約有50%投入工業制造業和房地產開發項目,其中部分涉及到國家限制的小水電、小造紙、小水泥等高污染、高能耗項目。
三是影響國家貨幣政策實施。正規金融機構的資金價格由國家確定,而民間借貸的利率是雙方自發商定,兩種定價方法存在天然矛盾。
三、引導民間借貸健康發展的對策
1、加快民間借貸法規制度建設
在當前形勢下,通過民間借貸是眾多無法從銀行獲得貸款的中小企業生存的途徑。所以,對民間借貸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是應當盡快制定出臺民間借貸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民間借貸的合法地位,讓民間借貸在陽光下運作,規范、有序。
民間借貸具有制度層面的合法性。民法通則、合同法等法律法規構筑了民間借貸合法存在與發展的法律基礎和制度環境。在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前提下,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組織之間有自由借貸的權利。只要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民間借貸關系都受法律保護。如果違約,可以協商,也可以通過民事訴訟的途徑解決。
民間借貸長期以來受到歧視,近年來雖有所改變,仍不是很徹底。民間借貸中借貸雙方行為規范、債權債務關系的界定、口頭協議糾紛、高息集資行為、“高利貸”中的高額利潤等問題都需要專門的民間借貸法規去解決。從國際經驗看,隨著現代金融業的發展,無論是發達國家(地區)還是發展中國家,在銀行業金融機構之外,基本上都允許放債人(money lenders)進行專業的放債活動,同時制定專門的法律對放債人的放債行為予以規范。所以,國家有必要制定一部適合國情的《民間借貸法》,從法律上明確界定民間借貸的形式和運行方式,在制度設計上為民間借貸雙方構建法律保障。
2、加強民間借貸的監督和管理
民間借貸主管部門要建立科學監測體系,跟蹤民間借貸變化,及時發現有關風險,為決策提供參考。應立足民間借貸市場,積極搭建一個透明、快捷、誠信、高效、安全的民間借貸網絡信息平臺,引導借款人和放款人通過參與該平臺交流借貸供求信息、達成資金交易。以此一方面降低私人投資者和創業者的信息搜尋成本和逆向選擇,促進民間金融市場借貸活動健康發展;另一方面也可推進民間借貸地下運作走向地上,增強民間借貸陽光化、規范化程度,便利政府監管部門的信息獲取并采取動態的針對性風險管控措施,促進民間借貸的安全化。
對于民間借貸,應區別對待、分類管理:一是對合理、合法的民間借貸予以保護。應爭取試點允許個人注冊從事放貸業務,以利于小企業和自然人通過正常的司法途徑,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借助合法的金融工具,加快資金周轉,逐步將民間金融納入正規化的監管范圍,使其在促進小企業多元化、多渠道融資方面更多地發揮出積極作用。二是對投資咨詢公司、擔保公司等機構的借貸活動,各地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要依法加強監督和引導。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發展非正式金融的做法,為克服民間借貸市場無組織性和分散性的特點,積極探索建立會員制或在工商部門注冊、產權明晰、獨立從事活動的金融咨詢服務中介機構。三是對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等非法集資、高利轉貸、金融傳銷、洗錢、暴力催收導致的人身傷害等違法犯罪行為,公安、司法部門應當依據相關法律法規予以嚴厲打擊和懲治。
3、疏通中小企業融資“瓶頸”
民間借貸在活躍地方經濟的同時,反映了銀行金融服務的不足。例如:中小企業融資難、民營個體經濟難以享有充分的信貸服務、欠發達地區銀行信貸壓縮、信貸程序繁瑣等問題。要構建多層次的信貸融資體系,建立面向中小企業的政策性銀行和社區銀行及小額信貸公司,在國家高新區借鑒村鎮銀行的模式,大力發展社區科技銀行,鼓勵大型商業銀行創新信貸模式增強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合理引導和規范民間信貸及社會游資,多疏少堵,推進市場化改革,通過發展小金融機構讓民間借貸資金“陽光化”,防止錢流“堰塞湖”。
各級政府要積極培育征信市場,規范中小企業經營行為,引導中小企業轉變信用觀念,建立內部信用管理制度,提升中小企業財務信息的可信度,為銀行信用評級創造條件;金融機構要對符合貸款要求的中小企業簡化貸款手續,盡量滿足有市場、有效益、守信用的中小企業合理信貸需求。
4、提高法律和金融風險防范意識
民間借貸必須簽訂書面借貸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利息約定要合法;民間借貸利息超過國家基準利率4倍以上即成高利貸,不受國家法律保護,要搞清楚正當的民間借貸和非法集資、集資詐騙的區分,防范觸犯刑事法律;注意輿論導向,對民間借貸的潛在風險進行必要提示,使社會公眾清醒認識到高收益潛藏的高風險,防止發生民間借貸高利貸化傾向引發風險事件。
參考文獻:
[1] 周德文.警惕民間借貸風險暴發[N].中國經濟時報.2011-9-5
[2] 安起雷.解決民間借貸應當制度監管與法律規范并舉[J].深圳金融2011(11).
[3] 楊暢.民間借貸規范發展的路徑選擇探討[J].浙江金融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