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平
摘要: 心理健康是現代健康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二十一世紀健康教育的主題。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體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本文分析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論述了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關鍵詞: 高職體育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是人類生存、發展、享受的基本條件,是人們幸福生活的保障。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加上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長,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所有這些在給人們帶來新知識的同時,也給人們增加了巨大的心理壓力,給人的心理健康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作為當代社會組成部分的在校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這種情況的沖擊和影響,大學生自身還有許多特殊問題,越來越大的社會壓力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使得心理問題日益突出。因此,高校體育教育要在注重實現體育教學目標的同時,注重學生知識、情感、意志、行為教育的培養,將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教學相融合,充分挖掘并實現高校體育教學在學生心理健康培養方面的作用。
1.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
2000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等部門共同組織實施了第四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調查結果顯示的主要問題有:學生的體能素質下降、肺功能下降、肥胖學生增多、學生近視眼患病率仍居高不下等。2002年衛生部召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座談會顯示:我國大學生中16.0%—25.4%的有心理障礙,以焦慮不安、神經衰弱、強迫癥狀、情感危機等為主,因心理問題不能正常學習和生活已成為大學生輟學的主要原因。2004年7月4日《中國青年報》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14%的大學生出現抑郁癥狀,17%的人出現焦慮癥狀,12%的人存在敵對情緒。專家估計,我國近年來每年至少有100名大學生輕生,而且這個數字呈上升趨勢。2006年陸洪等對天津市5所高職院校8120名新生進行了心理普查,結果表明,學生心理水平總體情況良好,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表現為強迫癥、人際關系敏感、敵對等。從上述調查結果可知,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面臨著嚴重威脅,心理健康問題已經關系到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早日成才。因此,開展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維護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2.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雖然高職生也是大學生,具有大學生的共性,但很多高職生以高考錄取分數線為杠桿衡量學校,自認為是高考的失敗者,有很深的自卑感、挫敗感,對前途失去信心,其中一些人因悲觀、失望、沮喪、煩惱、焦慮、緊張、抑郁、孤獨、恐懼、敵對等各種負面心理情緒和行為紊亂導致心理極度失調,有的甚至發生出走、自殺、兇殺等事故。事實上,高職生的心理疾患較一般大學生更為嚴重,并具有相對獨立的特征和規律。
2.1現代大學生的特殊性。
獨生子女在大學生中占有較高比例,父母們對孩子成材都有較高的期待,加之父母溺愛,不少學生依賴性過強,自理能力差,強調以自我為中心,面對競爭、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擊缺乏承受力,這給他們帶來很多有形的和無形的壓力。由于現在社會貧富分化比較明顯,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家庭來說學雜費是一筆不小的負擔。據調查,目前經濟困難學生約占學生總數的20%。當代大學生在消費方式、消費觀念上容易形成攀比心理,經濟條件優越的學生易使貧困學生產生心理失衡和壓力。
2.2人際關系不良導致情緒及人格障礙。
從中學到大學,學習方式、學校管理方式有很大不同,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文化背景、生活習慣都不同。在大學中,人際關系比高中要復雜得多,大學生要學會與各種類型的人交往,逐漸走向社會。高職生面臨全新的人際關系問題,戀愛現象增多,部分心理、為人處世能力還不夠成熟的高職生碰到感情問題時,不能或很難適應,總是以自己的標準要求他人,因而產生情感困惑和人際沖突的苦惱。
2.3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引起困惑與失落。
高職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中學時學習優秀,成長比較順利,對自己有較高的期望值,大多定位在大學本科,但由于高考發揮不理想等原因而進了高職,因此入校后很長時間總為自己不平,感到壓抑苦悶。據調查,大多數家庭和學生本人對于“高職”的認識是根據自己的高考分數和錄取檔次判斷其價值取向的,造成了心理狀態的扭曲,由此產生了沮喪、羞愧、自卑、悲觀、失望、郁郁寡歡等消極情緒。
2.4學生負擔過重產生的心理壓力。
很多高職生為了增強自己將來走出校門的競爭實力,積極參加國家本科自學考試,他們既要學好學校高職的課程,又要學好自考本科的課程,還要保證雙重學習,心理上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有些學生學習方法不當,造成學習成績不理想,出現焦慮、緊張等情緒反應,甚至嚴重影響自信心,出現苦惱、自我否定等心理問題,嚴重的造成心理障礙。還有一部分高職生入學成績低,因基礎薄弱造成學習困難,學習成績不好,缺乏自信和學習興趣,郁悶煩躁產生厭學情緒。有的認為班級學風不濃,而自己意志不堅,從而導致學習興趣不高,缺乏自信心。
2.5未來就業問題產生的心理壓力。
隨著教學體制改草、大學擴招及雙向選擇就業等,人們改變了以往那種上了大學就如同進了保險箱的觀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質和能力競爭的人才市場的觀念,因而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難已是普遍問題,面對就業壓力,每一個大學生都感受到了形勢的嚴峻。很多高職生自視與普通本科生相比競爭力弱,沒有足夠的信心坦然面對,由此對未來產生焦慮和不安情緒,誘發了就業焦慮癥,這勢必導致大學生心理壓力劇增。
大學生出現健康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身體鍛煉不足、飲食結構不合理、家庭溺愛、應試教育、對大學環境不適應、戀愛與性心理問題、理想與現實的反差、交友處世能力差、對挫折的承受力弱、網絡的負面影響、巨大的就業壓力等,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等交織在一起,致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出現種種問題。但是,這只是事物的表面因果關系,如果我們從尋找和解決問題的根源出發,就不難發現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國的教育長期以來忽視了對學生健康素質的培養。
3.高職體育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1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塑造健康的心理。
體育運動一般具有艱苦、疲勞、激烈、緊張、對抗、競爭性強的特點,不僅以其艱苦性磨煉大學生的意志,而且在使身體健壯和意志堅強的同時,培育出愉悅、開朗、健康的心靈。
3.2緩解和消除大學生的精神壓力和心理障礙。
大學生身體活動的過程也是自身情緒和情感體驗的過程,其中的表情、行為、意志等都可以真實地反映出來,因而老師很容易發現存在不同心理障礙的學生。體育鍛煉有助于緩解肌肉緊張和生活緊張,促進大學生的情緒由消極、殘缺、扭曲向積極、健全、正常方向發展,從而可以化解大學生不良的思想情緒,使體育運動成為一種獨立的精神需要,從而促進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諧、全面、健康發展。
3.3提高大學生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
體育鍛煉是一種人與人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與社會的聯系。參加體育鍛煉,會使個體社會交往的需要得到滿足,豐富個體生活方式,這有利于消除工作、學習和生活等帶來的諸多煩惱,消除精神壓力和孤獨感。
4.關于高職體育教學的幾點建議
4.1開設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
體育課程應設置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使學生了解心理健康標準,心理健康的影響,掌握心理保健方法,能夠在必要的時候,及時而恰當地對自己的心理狀態進行調整。還可以開設心理咨詢門診,從而預防和排除心理障礙,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身心健康。
4.2結合體育運動的實際,加大高校體育教改力度。
體育教育必須具備健美學、心理學等理論知識和教學方法,促使學生自覺自愿、積極主動地學習體育知識、技能和方法,具備自我調控心理的能力。體育教學要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選擇較佳的教法很重要的,要實現體育教學健身健心的目標,教師就必須集思廣益,挖掘教法,把“快樂體育”帶到教學中,因為“快樂體育”是以快樂為導向的漸入佳境的一種啟蒙的誘導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
4.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體育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教師本身必須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質、優秀的氣質、高尚的道德品質、融洽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體育教師在課余時間應加強對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的學習,更新教育觀念,學會理解和認可不同的意見和分歧,并適時營造一種調解與寬容的心理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啟發學生的創造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陸洪等.高職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及其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07,(8):74-76.
[2]李丕偉.對高校體育教學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1,(11):118-119.
[3]張華燕.高職生心理障礙的類型、成因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4,(21):52-54.
[4]田繼紅等.高職學生心理問題及其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J].教育與職業,2008,(21):136-137.
[5]張曉荒.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廣西社會科學,2010,(1):157-160.
[6]周家華,王金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3.
[7]應金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趨勢及對策[J].職教論壇,2010,(15):67-73.
[8]黃春林等.論高職院校學生的健康素質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07,(6):83-84.
[9]侯麗娜.論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前沿,2010,(11):199-200.
[10]申志娟.淺談促進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體育教學措施[J].教育與職業,2010,(17):70-71.
[11]馬陵.談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與職業,2006,(32):75-76.
基金項目: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教育立項課題《基于職業能力需求基礎上的我院體育課程內涵建設研究》(編號: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