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建麗
摘要: 現代新教學方法的運用,新觀念、新思想開始在體育教學中體現,新的教學形式及理念層出不窮,都使得體育課堂教學煥然一新。但在體育課堂教學層面上也暴露了一些問題,主要集中在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方面。只有真正做到注重研究、備好教案,注重實效、保證質量,注重反思、促進交流,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 新課程小學體育課堂教學問題反思
一、前言
新體育課程實施以來,學校體育工作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學校體育硬件設施的建設、學校領導對體育的重視程度及體育教師的教學觀念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學目標該怎樣定,教學內容該怎樣創新組合,教學組織該怎樣打破傳統、別出心裁,教學評價該怎樣強調過程評價、情感體驗等”這些內容正逐漸成為每個一線體育教師的日常話題。同時,各級的新體育課程成果展示活動也層出不窮,新體育課程的研究、實施已漸成氣候。
二、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細細品味這幾年新課程理念下的公開課、示范課、優質課,總覺得這些精心準備的課中還有一些問題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同時這些問題也是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遇到的。
1.課前鉆研不夠,準備不足。
(1)教學目標的制定有偏差,少見恰如其分。
從教案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其實是很盲目的,不清楚怎樣的教學目標才是合適的。很少能看到針對該堂課制定的恰如其分的教學目標。
(2)教學的預設缺乏實踐支撐,差距過大。
理想的教學狀態是教學預案與課堂教學能無限接近,但事實是很多課的預設與生成是有很大差距的。有些預設有點過于理想化和脫離實際,以他們自身的理解和想當然地預設課堂教學生成,導致在教學實際中出現很多令人無法預料的問題,最終導致教學流程不順利或不成功。
2.課中看似熱鬧,實則無效。
(1)過于強調學生的情感體驗和主體地位體現。
這應該與新課程中強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明確以學生的主體地位有關,許多課都使我們產生這樣的感覺: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確實被激發了,但學生的主體地位似乎過于被放大了,教師的主導、引導作用等于零。整堂課看起來氣氛非常好,非常有趣,非常熱鬧。
(2)教師動作示范的缺失。
教師示范是讓學生掌握技術動作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傳統的體育課評估中,這是一項比較重要的打分標準,它體現了一個體育教師自身身體素質和技術的特點,以及良好的精神面貌。但實施新課程后,部分教師沒有正確對待示范這個教學環節。有的教師干脆在整堂課中都沒有使用一次示范,最多讓學生進行示范。
(3)隊列練習有所忽視。
隊列隊形練習是傳統體育教學的精華,以往很多堂課教學的準備部分都會安排各種各樣的隊列隊行練習,如四面轉法、齊步走、并隊走、向后轉走等。隊列隊行中學生的表現會影響對教師教學水平的評價。
但新課程實施后,許多課堂教學無一例外地沒有進行一次哪怕與隊列有關的內容,連調動隊伍必需的齊步走都被忽視了,通通改成了小游戲的比賽形式:看誰到位快,導致部分學生甚至不知道怎么排隊了。
(4)動作技術被淡化,強調不夠。
《課程標準》強調小學階段要讓學生多進行游戲活動和身體活動,部分教師在上課時對技術動作規范的要求有較大的缺陷,少數教師幾乎沒有指出學生在活動中的技術錯誤動作。
(5)過分強調過程評價,忽視了總結性評價。
以往的體育課當中,我們比較注重結果的評價,往往采用統一的模板去衡量每一個學生,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差異。
但實施新課程后,我們卻發現了一個截然相反的現象,教師采用的評價幾乎都用于過程評價,對結果評價很少涉及。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教師在評價學生的練習結果時都只采用了籠統的口頭表揚,如“你好你棒”、“真了不起”、“你真行”等,實際上并沒有深入到內在,即學生往往經過練習后到底哪里進步了,教師都沒有進行評價。
3.課后只有反饋,沒有反思。
(1)交流流于形式,光說優點不提不足。
在每次公開教研活動中,聽完課后,我們總會安排一個評課的環節,或選擇代表發言,或隨意交流,或專家與聽課教師一起進行所謂的“互動”評課,但無論是怎樣的評課形式,我們會無一例外地看到、聽到評的主要內容都是該堂課的亮點,涉及不足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或一筆帶過,給人的影響一般都不是很深。
(2)反思只是流于淺層面,沒有深入研究“為什么”。
有的老師反思只是停留在淺層面,停留在當時,停留在“聽聽激動,想想要動,回來不動”的狀態上。部分老師的反思充其量只能算是反饋,根本沒有再往深層次考慮,沒有再進一步問自己為什么,這種狀態是非常無奈的,幾乎不會有很大收獲。
(3)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①過于考慮安全問題和學生學習的情感體驗。
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發現一些傳統體育教學中所強調的東西一并被拋棄了,學生刻苦鍛煉精神的培養被忽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被忽視了,學生的挫折教育被忽視了。
一些項目若有一點安全隱患,就會被徹底打入“冷宮”,如單杠雙杠類教材、跳山羊類教材等。還有隊列隊形練習,因為學生不是很喜歡,練習時又比較辛苦和枯燥,往往教學效果不佳,被淘汰似乎是順理成章,不可避免。
②強調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新課程的理念下,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最常被提起的。但新課程后,我們似乎又有些矯枉過正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的的確確被確保了,但教師的主導作用卻被忽視了。
我們常常批判傳統體育教學中教師為“導演”、學生做“演員”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認為這樣的教學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給徹底扼殺了。但在新課程教學中,我們又發現學生幾乎可以隨心所欲(在一定的學習范圍內),老師很少積極主動地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掌握動作技能的最優化策略,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學生很“會學”,但教師“不會教”。
③淡化了對體育學習的基本要求,使評價運用出現了偏差。
新課程強調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盡量滿足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但這種做法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片面地認為學生在學習中學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會學”,重要的是學生努力了就行。
既然學生的情況各不相同,那么課程教學就要從學生各不相同的情況出發,沒有必要而且也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基本要求。只要他們努力了、受益了就行了。這樣教和學都沒有一個基本的可供衡量的客觀標準,不管教得如何學得怎樣都無所謂,那么教師可能不會認真地教,學生也可能不再刻苦地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