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嬋
摘要: 作者從中學化學新課程的特點入手,提出在新課程教學要求下,化學教師必須具備相應的教學轉向,掌握新課程的特點,改變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注重學生學習方法和能力的培養,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 新課程中學化學教學轉向
2009年,云南省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拉開了我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帷幕,高中化學教師面臨機遇與挑戰,怎樣才能從老教材中走出來,盡快適應新教材呢?通過近一年的遠程教育培訓和省、市、縣組織的各種學習,我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熟練掌握高中化學新教材的特點
高中化學新教材與老教材有著顯著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知識體系編排的變化。新教材將必修內容和選修內容分開了,知識體系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有利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2.新教材體現了化學與日常生活、當今社會緊密聯系的特點。
3.新教材增加了較多的探究實驗內容,體現了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驗能力,突出過程和方法。
二、樹立新的課堂教育觀念
新課程理念強調: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單純地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把知識學習、能力培養與情感體驗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和諧發展,全面提高素質。因此,在新的理念下,化學課堂教學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新的教學模式。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課堂情境的創設可起到明確主題、活躍思維、集中注意力、激發自主學習的興趣等多種作用。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教師應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到身臨其境、引起聯想、啟發思維。就情境創設的方式而言,可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及教育對象因地制宜、靈活運用。或用現代技術手段再現化學場景,并輔之以生動的語言描述,讓學生置身于化學氛圍中,產生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或根據新舊知識的結合點,精心設置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懸念,鼓勵學生動腦、動手、動口,自主探究各種問題,通過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等等。
2.師生間合作互動,共同構建新知,教學相長。
在新的理念下,師生間已不是領導與被領導、知識的“授”與“受”的關系,而是能動的、平等的合作者。師生雙方都是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實施者、參與者,其直接作用在于促成學生的主動;學生作為主體,在學習活動中具有主動性,是自我發展的探索者、建設者和參與者。化學教學是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是自主、協作、探究,共同構建新知的過程。
3.培養學生應用各種途徑獲取新知的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精選一些化學材料,指導學生選擇判斷,進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整理加工,提取有效信息。從收集文獻資料到運用邏輯方法進行判斷和推理,到構建論據得出結論,使學生的閱讀判斷能力、歸納總結能力、研究能力都得到有效的訓練。所以信息提煉的過程,實際是學生獲取新知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過程。
三、樹立新的教師觀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首先,教師應該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過去備課,教師考慮較多的是如何講,而現在備課要考慮如何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多參與。為此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分析學生的特點,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和學習過程的探究。如在必修I第四章《SO2的性質》這一節課時,我設計了如下實驗引入:向充滿SO2的集氣瓶中放入一朵玫瑰花,玫瑰花褪色,以激發學生的好奇性。其次,我們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引導者。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課堂上教師要與學生一起探究,共同體驗學習的樂趣與收獲,“自主、合作、探究”應該是課堂的主旋律。
四、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應該是亦師亦友、教學相長,應該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知識、交流情感、創造生活,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得到張揚、發展和提高。師生之間是平等的、朋友式的關系,而不應該是居高臨下式的關系。教學過程應該是民主的、互動的、和諧的,而不是專制的。在課堂上學生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即使學生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教師也要寬容并認真對待,絕對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甚至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理想的師生關系應該是能夠容納合理而真誠的,這樣才能使學生充分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喜悅。
師生之間應互相尊重。教師應尊重學生真實的內心體驗和情感。對于學生所犯錯誤,教師應該學會寬容,應該耐心細致地做好思想工作、講究方法、注意策略。還要理解和關愛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尤其要關愛那些問題學生及家庭不健全的學生。當學生有困難的時候,要及時給予幫助。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們應該迎難而上,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敢于更新和創新,使自己能盡早成為課程改革的優秀者,為新課程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我堅信,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實施者對新課程理念的把握會越來越到位,越來越準確,實施和駕馭新課程的能力和經驗也會與日俱增,改革出現的問題將會隨著改革的深化得到有效的解決。
參考文獻:
[1]田慧生.課堂評價的理論與實踐.2004.
[2]鐘啟泉.課程設計基礎.2000.
[3]張行濤,郭東岐.新世紀教師素養.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