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 楊靖
摘要: 近年來,教育懲戒作為一個爭議性較大的教育行為,逐步呈現出外延化、社會化的趨勢,備受社會關注。作者分別從教育立法、監督機制、民眾觀念等層面,分析了教育懲戒實施的外環境,并從其存在合理、完善立法、民主精神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 教育懲戒界定外環境立法民主
教育懲戒是教育者所行使的教育權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教育懲戒作為一個爭議性較大的教育行為,不再單單以作為學校內部“家務事”的姿態出現,而是逐步呈現出外延化、社會化的趨勢,備受社會各界關注。2003年4月,鄭州大學對學生董某和替考者作出勒令退學處分,后被學生狀告法庭;2005年9月,西華大學對48名參與代考的學生作出勒令退學的決定,學生與學校后亦對簿公堂。我們認為,以上兩起教育事件并非僅僅代表了相對立的利益雙方,更多則是體現了社會對“教育懲戒”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觀點認為,教育懲戒是一種必要的教育手段,學校和教師應當擁有在必要時對學生施加教育懲戒的權力,學校要想端正學風、鏟除舞弊“毒瘤”必須痛下“殺手”,有所犧牲。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不應當放開教育懲戒的口子,因為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存在處罰過重、有失公平,甚至出現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動輒懲罰甚至體罰學生的現象。孰是孰非?我們試圖從自己眼中的教育懲戒著手,淺析教育之懲戒。
1.教育學關于“教育懲戒”的界定
1.1教育懲戒的概念
教育學者認為,教育懲戒應以教育為前提,以懲罰為手段,以不損傷學生的身體為原則,以不再出現要“戒”的行為為結果,通常包括學校懲戒和教師懲戒。教師一般作為學校懲戒的具體執行者,主要是對有事實違規行為的學生進行教育和懲罰,如訓誡、斥責、懲罰性值日、懲罰性更正作業、取消某項權利等。[1]
1.2教育懲戒的功能
教育懲戒,在行使過程中兼具教育與制裁的雙重性質,目的在于教育和戒除,而非單純的懲罰。[2]懲戒權是教師用于懲處違反學校學習生活規范的學生的權力,針對的是學生違反規范的行為,是基于教師職業地位而擁有的一種強制性權力,它來源于教師的教育權力,是維持教育教學活動正常秩序、保證教育教學活動正常開展的權力,也是教師職業權利之一。
2.“教育懲戒”的外環境分析
2.1教育立法相對滯后
教育懲戒是一種強制性的權利,其行使必須受到法律的約束,在法制的框架內運作,其來源、權限、形式、標準等都應有明確的法律規定,而目前在我國卻缺乏明確的相關法律制度。一方面,現行頒布的相關法律雖然涉及相關內容,但表述大多含糊不清,甚至有刻意回避之嫌,如《教育法》、《教師法》規定教師對學生持有管理指導權,規定學校對學生持有處分權,但單單沒有正面提出“懲戒權”。另一方面,在法律相關內容中,缺乏實施“細則”,即缺乏可操作層面的行為界定及相應的評判標準,而這一空白使得學校和教師在運作中難以把握尺度,所謂的法律規定并未真正履行教育實踐指導工具的作用,如2005年9月起開始實施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五十四條規定有數種嚴重舞弊情形發生,學校即后可給予開除學籍的處分,由此可知,學校開除學生的自由裁量權較大,存在著較大的隨意性,盡管該規定亦對不服學生賦予申訴權利,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學生及《規定》的相對弱勢地位,效果尚不明確。
2.2監督機制尚不健全
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說:“一切有權利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利,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利的人們使用權利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停止?!痹趯W校教育過程中,教育懲戒權行使的對象是自我保護能力較差、權利易受侵犯的學生,使得懲戒權的行使需要得到更全面的監督與制約,以保證懲戒權行使得公正、合法、合理,使其真正發揮負強化的功能。但由于教育懲戒法律依據及操作標準的滯后,嚴重影響了公民個人、社會團體及輿論媒體對教育懲戒監督作用的發揮,導致教育懲戒權的行使基本處于無序狀態。[3]
2.3民眾觀念難以統一
在我國,由于各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需要和幾千年棍棒教育的傳統的影響,教育懲戒的形式層出不窮,民眾對于教育懲戒的看法各不相同。近年來,更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聲音:“教育懲戒的形式到底有哪些?”“懲戒等同于懲罰嗎?”“學校體罰或變相體罰是否屬于教育懲戒的范疇?”……這些疑惑,一方面緣于法律法規的缺位,另一方面緣于懲戒相關主體法律意識、個體素質參差不齊。同樣的話,不同的個體,不同的語氣,不同的眼神,不同的情境和場合,使得懲戒產生的效果和影響完全不同。加之如今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大都很溺愛孩子,學生自我意識較強,受挫心理的調適能力較差,在受到懲戒后容易走上極端,從而使得教育懲戒難達預期目的。
3.幾點思考
3.1教育懲戒不可摒棄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有一句影響了無數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至理名言:“適當的懲罰,不僅是一個教育者的權利,而且是一個教育者的義務?!蹦壳埃蠖鄶祰覍逃龖徒涞膯栴}已基本達成共識:教育懲戒是教育活動客觀規律的要求,是不能完全摒棄的。在現代教育中,教育懲戒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4]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的自我意識日益蓬勃,獨生子女的自我中心意識尤為強烈。對于自我控制能力差、人生觀和世界觀尚未形成的學生來說,教育懲戒是抑制其自我過分膨脹、矯正其非社會行為的一種外在動因。在說理、教育等外在因素不起作用的前提下,采用懲戒,能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教訓中認識對與錯。
3.2教育立法亟待完善
在多數國家已有教育懲戒明文規定,且國內教育懲戒相關糾紛日益增多的情況下,完善我國教育立法已迫在眉睫。教育懲戒需要通過立法明確授予學校、教師相應的權力,詳細列出學生違反校規、校紀將要受到的懲罰;需要通過立法明確界定它的“度”,使學校和教師明白在何種情況下、何種范圍內,要以何種形式行使懲戒權;需要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建立起對教育懲戒的不當行使給予嚴厲的責任追究的制度,使懲戒措施逐漸規范化、可操作化,盡量減少懲戒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3.3教育懲戒呼吁民主精神
在目前教育懲戒法律規定缺位的情況下、各學校可以通過民主的渠道,通過教師、學生、家長和社區聯合制定適當的懲戒制度,但一定要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同時,制度的制定應體現師生平等的法治精神,即在一個教育集體內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應遵循共同的“規則”,而不能有任何凌駕于集體規則之上的特殊成員。在這樣的機制中,學生開始嘗試著自我教育與民主管理的實踐,切身體驗著集體與個人、民主與法制、紀律與自由、權利與義務、自尊與尊他的對立統一關系,潛移默化地感受著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尊嚴與人格的平等。這樣的教育懲戒,實際上是讓學生在實踐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觀念、平等意識、獨立人格的啟蒙教育,而這正是面向未來的現代教育所應該包含的基本要義。[5]
參考文獻:
[1][2]應丹梨,袁圣東.教育懲戒的分析與探究[J].基礎教育參考,2004,(10):33.
[3]朱遠建.高等學校教育中懲戒的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6,(4):106.
[4][5]教育懲戒呼喚建章立制[DB/OL].http://post.baidu.com/f?kz=72495601,201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