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佩云
參與式教學是新課程所倡導的重要課堂教學理念,是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體現。在參與式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整個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正如葉瀾教授所說:“課堂教學的本質應當被視為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薄盎印睆莫M義來講,指在一定社會背景和具體情境下,人與人之間發生的各種形式、各種性質、各種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響。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就是指在課堂教學這一時空內,師生之間發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響,它既指師生間交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方式和過程,又指師生間通過信息交流和行為交換所導致的相互心理上、行為上的改變?!皫熒蛹劝◣熒g的互動,又包括生生間的互動?!碑斍罢n堂上發生的師生互動存在著許多與現代教學理念不相符的現象,研究這些現象,找出其解決的辦法,對改善課堂教學現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
1.形式單調,多師生間互動,少生生間互動。
課堂互動的主體由教師和學生組成。但學生作為課堂互動雙方中的一方時,可以學生全體、學生小組、學生個體三種身份出現。這樣課堂中的師生互動可組成多種形式。此外,還有學生小組與小組、學生個體與學生個體之間的互動。而實際課堂教學中所采用的主要是教師與學生全體、教師與學生個體的互動,而教師與學生小組、學生個體與個體、群體與個體、群體與群體等多項主體互動嚴重缺失。
2.互動作用失衡,多控制—服從的單項型互動,少交互平行的成員型互動。
在分析課堂中的師生角色時,我們常受傳統思維模式的影響,把師生關系定位為主客體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教師和學生不管是誰做主體、誰做客體,都是分離、對立的。于是師生互動也由此成為教師為主體或學生為主體與其客體之間的一種相對立作用和影響。在學生主體地位尚未完全確立的許多課堂中,師生互動大多體現為教師對學生的控制—服從影響,教師常常作為唯一的信息源指向學生,在互動作用中占據了強勢地位。而實際上在“人與人”的交往活動中,雙方活動應是交互性的,非對立性的,教師應成為普通一員參與互動,與學生形成包容、共享的互動關系。
3.深度不夠,多淺層次互動,少深層次互動。
在課堂教學互動中,我們常常聽到教師連珠炮似的提問,學生機械似的回答,這一問一答看似熱鬧,實際上,只是“物理運動”,而非“化學反應”,即教師與學生都缺乏深入思考。我們還常??吹?,學生對某一問題的回答有許多雷同與重復,缺乏激烈的爭論,少見強烈的反駁,此謂“無爭論的統一,非真正的統一”。所有這些現象,反映出課堂的互動大多在淺層次上進行,沒有思維的碰撞,沒有矛盾的激化,也沒有情緒的激動,整個課堂像一條潺潺流水單線條前進,而不似大海般潮起潮落,波浪翻涌。
二、解決策略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
老師要認真備課,課前精心設計各種問題情境,使整個課堂教學成為“質疑—解疑—參與”的過程,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動腦去想、動口去說、動手去做,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功效。
2.提高教師的教學敏感性。
教師應與學生群體、學生個體產生互動,同時又應該是課堂互動的調控者。因此,教師應提高教學敏感性,充分挖掘和利用課堂中的一切互動因素,以調整互動來促進互動。
3.培養學生的有關習慣與能力。
(1)耐心傾聽的習慣
傾聽別人發言、理解別人是與人產生互動的前提。傾聽別人發言的時候,就是學生理解別人的時候,也是學生把別人與自己比較、對照的時候??墒?,現在課堂上常有學生不善于或是沒有耐心聽別人發言。所以,在一位學生發言之后,叫另一位學生復述別人的發言、概括別人的發言,有利于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
(2)善于表達的能力
表達是否清晰、生動,對互動效果也有很大影響。要讓學生明白發言的過程是跟全班同學交流的過程,所以要說得清楚、明白、生動。另外可要求學生從有條理到簡潔再到有感情,一步步提高表達能力。
(3)善于反省的習慣和能力
培養學生經常反省自己的真實思想過程,有利于學生找出自己與別人的差異,有利于學生在互動中揚長避短。做到“知己知彼”,是建立師生積極、健康互動關系的基礎。在關于課堂教學的研究中,我們要對各種教學要素做思辨性的分析。但真實的課堂是一個具有時間、空間、人際間等多向維度的立體系統,其間充滿了即時性的、不確定的、無法預料的成分。所以,改變研究視角,直接對課堂的動態實況進行透視,可以幫助我們形成對課堂鮮活而全面的認識。
4.設計“大問題”和發散性的問題,擴大互動空間。
所謂“大問題”即粗線條式的問題。這種問題應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選擇性,它可讓學生對解決問題作策略的選擇、材料的選擇、思路的選擇,而不僅僅是對某一具體操作方法的選擇;可讓學生對解決問題的設計作多種假設與猜測,而不僅僅是按既定程序作一蹴即就的驗證。當教師把“大問題”和發散性問題拋給學生,就如把學生投置于一個偌大的陌生領域,學生可以放開手腳,但在茫然四顧之際又必須加強聯系,找到出路。此即為學生擴大了互動空間和互動需求。
5.樹立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平等的教學理念。
課堂已不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場所,學習內容也不僅僅是教科書,要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必須有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研究性學習使教師從知識的權威變為平等參與學生研究的同伴,從知識的傳遞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教師既不能單純地講授研究性學習課程,又不能推卸指導的責任,教師的有效指導是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的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