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
摘 要:流行語是詞匯系統中最活躍的部分,高頻使用的流行語在類推的作用下很容易產生擴散和變異,從而產生大量衍生詞。其衍生的方式主要有:利用構式造詞進行擴散;用改變字形、字音等方式進行詞語的創新;使用相同的句式進行框架填充等。在現代傳播手段的推動下,流行語的高頻使用促使語言的變異和擴散速度加快,加速了語言的演變進程。
關鍵詞:流行語類推衍生 語言演變
詞匯系統是一個開放的、不斷變化生成的系統,是語言中最為活躍、變化最快的部分。社會的變遷、人類認識的發展首先體現在詞匯部分,而流行語又是詞匯系統中最為活躍的部分。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流行語從產生到擴散至整個社會,往往只需要很短的時間,每年都會有大量的流行語出現。
流行語指在一定的時期、一定社群內被人們普遍使用的話語形式,是一定時期內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及人們心理活動等因素的綜合產物。流行語可以是任何一種語言項目:一個詞語、一種語法格式、一種句式,甚至是一個字形、一種語調等。
流行語之所以能夠流行,主要是因為:在一定歷史階段中的社會環境賦予了這些語言項目以特定的意義成分——它或者因為宣泄了該階段公眾久受壓抑的社會情緒、表達了他們的當下處境以及面對這些處境時的群體感受,或者因為共鳴了他們深層的心理需求、喚醒了他們潛在的精神期盼、明確了他們對一種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等等,而被人們所熱衷(辛儀燁,2010)。正是因為流行語的這種不可抗拒的魅力,使得人們總是千方百計地尋找機會使用它,這就很容易使高頻使用的流行語在類推的作用下產生擴散和變異。
類推是指在語言的某種語法規則的影響下,其它規則向這種規則趨同的演變,類推在詞義的衍生、新詞語的產生和新用法的擴散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使用范圍的擴大,一些詞語就會在保留自身某一特征的情況下以某一共同的語素、某種結構特征、某種語音形式、某種字形變化形式等為共同因素,快速衍生出一系列的新用法,構成一系列的新詞語,這些形式被人們大量使用,于是便產生了一些能產性很強的流行語構建方式。
一、通過構式造詞形成的流行語
Goldberg指出,凡某一語言型式,如果其形式和功能的某些部分不能嚴格地從其組成成分或已知的結構中得到預測,就可稱為是一個構式。一個構式的整體不等于各個構成成分之和,我們把通過構式而形成的流行語叫做構式造詞。流行語中存在大量的構式造詞,例如:“X美美”“XX哥”“XX姐”“XX帝”等,這些詞語最初往往是一個具體的、影響較大的事件,在類推的作用下,它們也可以指稱類似的人或事物,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加,這類詞語從量變到質變,逐漸發展為一種構式,從而有了較強的能產性。
“X美美”構式緣起于新浪微博上一個名叫“郭美美Baby”的20歲炫富女孩,認證身份是“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由此引發了網友對中國紅十字會的猜疑和非議。作為一種流行語,“X美美”很快類推至相似的場景。如網民用“盧美美”指稱24歲富二代“盧星宇”:在一些地方民工子弟學校遭遇生存危機的背景下,她牽扯出的“中非希望工程”及其背后運作的龐雜關系網引發極大關注。再如網爆另一炫富女“湖北省黃石市中心醫院黨委副書記張林偉之女趙白然,在博客中高調炫耀自己的美國生活:挎LV,逛賭場,住豪華酒店,開奔馳車”(騰訊網),被網民稱為“趙美美”。此時“X美美”不再是一個專有名詞,而是形成一個有特定涵義的構式,專指“特殊身份、年輕、樂于炫富”的女孩子。
一種構式一旦在類推作用下擴散,包含在原始意義中的詞匯義也常常被磨蝕,變得抽象起來。如“天涯社區”中“男版郭美美22歲,董事長!和中石油關系密切!”。“X美美”構式在“男版郭美美”中開始有了虛化的趨勢,不再專指年輕女性。更為明顯的例子是“X哥”構式,“哥”的語義特征為[+男性][+人][+年長][+同輩],但隨著這個構式使用頻率的增加,“哥”的語義特征逐漸虛化,如李宇春被稱為“春哥”,“哥”的[+男性]語義特征大大減弱。再如人們把2010年世界杯中憑借驚人的預測能力走紅的章魚稱為“章魚哥”,此時“哥”[+人]的語義特征已經完全消失。
詞語或者句法結構使用的頻率越高,變異的可能性就越大。流行語的高頻使用特性為某些語法形式的產生和快速推廣提供了可能。隨著適用范圍的擴大,在類推作用下,一些語言形式會發展為某種構式,這種構式如果進一步虛化,就有可能語法化為一個詞綴。
例如“門”族詞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水門事件”(Watergate Scanda1),專指尼克松所屬的共和黨在大選中的丑行。后來,“Watergate”逐漸取代“Water-gate Scandal”,此時的“gate”還保留著“門”的本義,整個短語包含了“丑聞、危機”的場景義。在類推的作用下,“gate”作為一個流行語開始擴散到和“門”無關的其它重大事件上,意義也逐漸虛化,由“建筑物的出入口,或安裝在出入口能開關的裝置”義引申出“丑聞、危機”義,如“伊朗門”(Irangate)、“比利門”(Billygate)等,最后語法化為一個詞綴。包含“丑聞、危機”義的“門”借入現代漢語以后,在現代傳播手段的推動下,很快語法化為一個能產性很強的后綴,衍生出大量的詞語,如“艷照門”“價簽門”“日記門”“李剛門”“虐貓門”等,其意義又進一步虛化,如黃健翔“解說門”并不是一件丑聞,僅僅只是一個具有新聞效應的體育事件而已。
二、通過改變字形形成的流行語
流行語既有口語形式,也有書面語形式。有一些流行語完全只有書面語形式,這類流行語主要流行在網絡上,往往是靠改變字形的方式形成的,例如2011年初的“蒜你狠”“鹽王爺”“豆你玩”“糖高宗”“姜你軍”等。
這組詞出現的原因是近兩年物價飛漲,超出了人們接受的范圍。最早出現的“蒜你狠”源于大蒜價格瘋漲,甚至超過肉和雞蛋的價格。“蒜”和“算”在語音上屬于同音詞,人們利用諧音把“算”替換為“蒜”。利用類推機制,人們用同樣價格大幅上漲的農產品“姜”替換“將你軍”中的“將”;用“豆”替換“逗你玩”中的“逗”;用“鹽”替換“閻王爺”中的“閻”。
這些流行語的特征是改變原有詞語中的某個漢字,利用諧音與原詞關聯。由于心理上的完形機制,人們往往傾向于根據“理想認知模型”來認識事物。“理想認知模型”是人們根據經驗建立的概念與概念之間的各種相對固定的關聯模式,是最自然的經驗類型。在人們的經驗中,“算你狠、閻王爺、逗你玩、唐高宗、將你軍”是存在于漢語中的理想認知模型,在認知中處于優勢地位。但是從漢字符號記錄語言的單位來看,漢字畢竟基本上是一種表意文字,所以人們又會從語境中尋找這些詞語形變的原因,從而把原詞意義與形變之后的流行意義聯系起來。
還有一類改變字形的流行語,與語音無關,完全是字形上變化的結果,例如“紅果果”。“紅果果”是“赤裸裸”的形變。由于我國實行網絡監管制度,網絡會自動屏蔽一些詞語,為了逃避監管,人們想出了各種辦法,有的利用諧音現象改變詞形,有的利用拼音字母替代等。“赤裸裸”也是網絡監管詞之一,人們利用同義的手段,把“赤”變為“紅”,又利用字形特點,去掉“裸”的形符,最終變為“紅果果”。在認知該詞語時,可以利用語境判斷該詞語的意義,也可以利用流行語常用的改變字形的特點推知詞義。但這種形變方式需要的認知程序較為復雜,編碼和解碼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利用起來不方便,所以我們看到的此類例子不多。
三、通過音變形成的流行語
有一類流行語是通過音變造成的,例如:“表、醬紫、神馬、圍脖、童鞋、矮油、腫么”等。這類流行語在改變字音的同時也改變字形,但主要是利用了語音變化的手段。音變流行語有以下幾種:
(一)利用切音法造成的音變
切音造字即利用反切法把兩個漢字合成一個漢字的方法。例如:“甭”是“不”和“用”的切音,“巰”是“氫”和“硫”的切音,“羰”是“碳”和“氧”的切音。流行語也借用這種切音法造出了一些合音音節,如“表”是“不要”的切音;“醬紫”中“醬”是“這”和“樣”的切音,只不過和“表”相比,“醬”在合成過程中又發生了音變,“zh”變為“j”。
(二)由于智能輸入法造成的音變
不同于拼音文字的直接鍵盤輸入,漢字輸入(拼音輸入)要經過一個由字母到漢字的轉化過程,而漢語是一種有聲調的語言,在轉化過程中很難體現聲調的辨義作用。漢語的音節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所以經過轉化得出的供選項中就會出現大量的音近字。另外,智能化輸入的聯想功能也會出現大量的音近字。最初這類現象的出現是由于使用者的偶然失誤或者出于一種娛樂心理,但一旦被人們接受,便成為一種流行語,這種造詞方法被類推,出現了大量的由音變而造成的流行語,如“神馬、圍脖、斑竹”等。這類音變流行語主要在網絡上流行。
(三)由于社會文化造成的音變流行語
男女的社會文化角色往往會造成語言使用上的差異。男性往往被賦予積極進取、勇敢強健的特征,女性往往被賦予善良謙和、細膩溫柔的性別特征,所以男女在使用語言時從詞匯到語音都有一定差異。就語音來說,女性發音時開口度往往較小,如“女國音”現象,即年輕女性傾向于把“j、q、x”發成“z、c、s”,主要是由于“z、c、s”開口度比“j、q、x”小。“腫么、熟么”的流行就是在這種社會文化中產生的,“腫么、熟么”是“怎么、什么”的音變,這類詞語主要是年輕女性使用,它們的流行主要也是出于“腫”和“熟”韻母開頭的元音“u”開口度小于“怎”和“什”中的“e”,另外,“u”的圓唇特征也凸顯了女性的嬌憨可愛,女性在使用這些詞語時,往往有一種撒嬌和可愛的情態。
四、通過相同的句式進行框架填充形成的流行語
流行語中,有詞或短語組成的流行語,也有以某種句式框架而形成的流行語。在一個流行語中,固有流行語義的成分組成了一個不變的框架,指向具體表達場景的成分是可以在其中進行替換的充填物,只要根據不同場景的表達需要進行充填替換,流行語義就可因為框架的不變而擴散到任何一個場景(辛儀燁,2010)。
流行性的框架填充起始之時都可以看作一個偶然發生的仿擬,先是以語錄的形式出現,然后演變為句式框架。流行性句式框架常被稱為“XX體”,近年流行的主要有“凡客體”“TVB體”“淘寶體”“藍精靈體”“見與不見體”等。
“TVB體”源自經典的TVB臺詞:“吶,發生這種事,大家都不想的。感情的事呢,是不能強求的。所謂吉人自有天相,做人最要緊的就是開心。餓不餓,我給你煮碗面……”
基本上在每部TVB電視劇中都會出現此類的臺詞,有網友用“TVB體”的格式創作出了一則“天氣預報”:“吶,發生這種天氣,大家都不想的。老天的事呢,是不能強求的。所謂吉人自有天相,帶沒帶雨傘都沒關系,淋雨呢,最重要的是不要不開心,餓不餓,我給你煮碗面吃。”
在一定的條件下,偶發的模仿很快引來了大量的追隨模仿,于是該句式迅速發展成一個框架;“吶,[X],大家都不想的。[Y]的事呢,是不能強求的。所謂吉人自有天相,[Z]最重要的是[V],餓不餓,我給你煮碗面吃。”
框架流行語多流行于網上,它的流行有一定的偶發因素,哪些語錄會演變為句式框架流行語是很難預測的,一旦演化為流行語,人們往往像參加一場網絡狂歡一樣進行框架填充造句比賽,一種句式框架就會快速擴散。框架式流行語的流行也有社會心理學的依據,人們在使用語言時既有從眾、模擬仿效心理,同時也有追新求異心理和娛樂消遣心理。框架流行語能很好地平衡這幾種看似矛盾的心理特征,既能提供一個供人模仿的句式框架,又能同時滿足人們求新求異的心理需求,在框架的束縛中發揮想象力,進行創新的運用。大量的框架填充使得造句模仿又能滿足人們娛樂消遣的需求。
框架流行語與構式流行語的不同在于形式是否固定,意義是否可從形式推知。框架流行語形式易變,不穩定,意義一般可以從形式推知。而構式正好相反,形式較固定,意義在使用的過程中多已虛化,不能從形式直接推知意義。
五、結語
語言的演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有些演變甚至長達幾個世紀。但是現代傳播手段的出現,為某些語言現象的產生和快速推廣提供了可能性,加速了語言演變的進程。流行語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在某一個時期高頻使用,詞語或者句法結構使用的頻率越高,變異的可能性就越大,其語法化的進程就會加快,如“門”的語法化,從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水門事件”到語法化為“政治丑聞”詞綴,只有短短十幾年時間,而在現代漢語中語法化的進程更快。但是,一種語言現象的創新是否最終導致語言的演變或者語法化,還需要時間的檢驗。大部分流行語還會在其新鮮感消失之后隨之退出歷史舞臺,但有一些流行語會由于在表達上的不可替代性而留在基本詞匯系統中,甚至會語法化,在語法化的過程中,類推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流行語看似是使用者在狂歡中集體無意識的創新,但這并不是說流行語的衍生和發展無規律可循,它們仍然遵循著一般詞匯和語法演變的規則,為現代漢語詞匯和語法的發展增添了新鮮血液和活力。
參考文獻:
[1]戴慶廈.社會語言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劉丹青.語言學前沿與漢語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劉叔新.漢語描寫詞匯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4]劉昕,王維波.構式語法:認知語言學的新視角[J].大連民族學
院學報,2011,(4).
[5]彭曉.聚合、類推與詞義衍生——基于“跳水”的個案研究[J].
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3).
[6]邵敬敏.現代漢語通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7]葉蜚聲,徐通鏘,王洪君,李娟.語言學綱要(修訂版)[M].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8]辛儀燁.流行語的擴散:從泛化到框填[J].當代修辭學,2010,
(2).
[9]俞燕,仇立穎.框填式流行語何以如此流行?[J].修辭學習,2009,
(6).
[10]張月輝.網絡流行語“X哥”語義文化分析[J].樂山師范學院學
報,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