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
摘要:霍耐特憑借承認理論而聞名于世,從霍耐特的承認理論脈絡中,我們能看到霍耐特將承認理論引入正義理論有其必然性,從承認理論到多元正義構想就是其思想發展的基本軌跡。鑒于此,本文擬從霍耐特的承認正義理論入手,集中探討霍耐特承認正義這一作為因素如何促進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問題,這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的現實課題。
關鍵詞:承認理論;社會和諧;承認正義:作為效應
中圖分類號:B51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3-0047-04
德國著名哲學家、社會理論家霍耐特本著新時代主題呼喚新的理論話語,通過對承認問題的分析,揭示了社會正義的可能性與現實性。他的承認理論不僅推進了社會批判理論的承認模式轉向,更代表了社會正義理論的一種新趨勢和新走向,他的承認正義論在世界學術舞臺掀起新的一輪關于正義論的研究熱。哲學家阿克瑟爾·霍耐特在活的社會現實中。越來越注意到承認概念在政治哲學中可能的建構性作用,正如他自己都覺得該概念已經成為我們時代政治理論家們復興了的一個主題詞,因為每種正義訴求應是對承認的追求。筆者認為“對承認的需要和要求,已經成為當今政治的一個熱門話題。”
霍耐特基于哲學人類學的規范性前提,并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致力闡發一種承認正義理論,以適應多元文化社會的需要。這不僅使霍耐特的承認正義論成為當代政治哲學理論的爭論中心,而且突出了霍氏承認理論在當代政治正義理論演進中的重要地位。在米德那里,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我用你的眼睛看我自己的結果。不同主體問的人際交流越廣泛,他們的自我意識就越精細復雜,個人的自我意識也就越敏銳,社會性人際關系對個體而言也就越重要。越是一個好的社會,人們的生活越具有公共性;相反,越是一個不好的社會,人們也就越疏遠公共生活,退縮到孤獨的自我之中,仇恨、歧視、等級差別、剝奪權利等,各種社會排斥行為造成的傷害不只是針對個人,而且更是針對整個社會,缺乏承認的社會不可能成為一個被廣泛認同的公共社會。這就意味著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公共和諧社會的理想。闡釋霍耐特承認哲學,不僅使我們有可能居于世界政治正義理論的前沿,同時還有可能為我們認識當代中國社會正義問題、建設和諧社會提供積極的思想資源。雖然民族傳統以及現實國情決定了我國的發展道路的復雜性和獨特性,但西方世界在經歷現代性問題困擾之后對現代社會發展本質的深入檢審和反思之成果,應當能夠成為我們在思考我國發展問題時所必須認真對待的人類寶貴經驗。我國目前正處于現代化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能夠既完成現代化發展之任務又避免重演西方現代化發展之困境,從而真正實現人的解放,也即如何在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走出一條具有原則高度的實踐之路,這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的現實課題。鑒于此,解讀霍耐特承認理論對現代性人的發展問題進行的理性反思以及承認正義理論在促進和諧社會建設中如何作為的問題,尤其值得重視。
一、霍耐特承認正義的基本內涵
法蘭克福學派的第三代核心人物阿克塞爾·霍耐特的代表作《為承認而斗爭》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在他的哲學理論基礎上、在主體問性的框架下主張人類的自我實現依賴于家庭之愛、社會之尊重和交往共同體之重視三個維度的承認關系的保證。這樣,霍耐特認為承認期待關涉到社會道德融合,社會融合只能被理解為一個通過規則的承認形式的包容過程,對它的成員而言,社會代表著一種合理的秩序,保證每個成員可以在不同的層次上獲得相互承認。從社會動力學的獨特視角而言,霍耐特承認理論獲得了一種不同于以往政治哲學中為生存而斗爭的社會動力機制。
(一)社會多元主體間的相互承認
筆者認為在社會交往結構的意義上,多元主體之間的相互承認是契約活動的前提和基礎。一個社會的正義狀況就在于對所有個體的個人尊嚴的承認。這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當代政治哲學理論建構中所出現的概念轉型與雙向的規范趨勢即從社會再分配到承認的轉型。弗洛澤并沒在這兩個概念中作出取舍。而是主張一種承認與分配并重的復合正義論。當代新左派自由主義和政治保守主義是這種正義訴求的主要代表。對正義的訴求是對承認的訴求。而“承認正義”是社會正義訴求的規范趨勢即對個人和集體尊嚴的承認,構成了社會正義的內在標準。
社會主體對社會正義的規范性期待,可以在不同的承認領域中參照不同的承認原則得以實現,以承認為規范核心的正義概念必須擔當起批判的任務,而且必須反思承認領域間的社會分界即愛、法律平等和價值三種承認原則所具有的正當性意義。在承認理論中,霍耐特一直強調主體對社會的承認期待,這種期待意味著所有公民之間的平等對待、自由權利的平等享有以及最基本的社會政治資源的合法占有和合理分配。一切社會資源和權利的分配都屬于承認范疇,福利國家政策和制度安排的合理性程度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得以理解和評判。正義就是關于如何使每個社會成員充分享有獨立自由平等權利,在相互承認的交往關系中創造自己的價值、實現自己的價值、維護自己的價值。在積極生活過程中,每一主體在情感依存、權利平等與價值分配中,彼此尊重、并致力于追求平等互惠的正義秩序。然而,在制度安排的不合理與主體遭到不敬的具體情況中,不被承認的他者總會通過一定的方式表達利益、積極爭取對方的承認以維護自己尊嚴的積極生活樣式。
(二)社會正義規范價值的體現
正如羅爾斯在《政治自由主義》導言中所認為,一種嚴格的政治正義觀念沒有與一種普遍范圍的道德正義學說區別開來。在完備性的哲學學說、道德學說與限于政治領域的諸觀念之間也未做任何對比。現在正義論的模糊性得到了消除。從一開始便被描述為一種政治的正義觀念確是公平正義。從道德的和倫理的正義觀念到政治的正義觀念,這是一種理論進步。筆者認為羅爾斯正義論本身經歷了從正義到政治自由主義的理論轉變,這反映了羅爾斯對社會多元化事實的關注和重視,而把正義學說嚴格限制在政治領域,亦即,這種作為公平的正義是一種道德正義而不是政治正義。羅爾斯看來,政治的正義觀念應直面理性回應文化多元論和理性多元論可能給秩序良好的社會達成政治共識所帶來的挑戰。但是,“這種理性多元論并不可能基于任何一種特殊的完備性學說而產生,而是應該超脫各種完備性學說。并同時能夠獲取它們的共同支持。因此,理性多元論是現代民主制度之公共文化的一個持久特征”。
在此背景下,羅爾斯提出了重疊共識理念。因為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社會不可能就社會基本結構問題獲得一致性意見。重疊共識理念提倡一種寬容原則,它要求政治正義超越各種相互對立并存的綜合性學說,同時又能夠與其中的任何一種相容。對于那些不理性的、瘋狂的綜合性學說,要限制其流行和傳播,使其不得破壞良好秩序自由社會的穩定性基礎。羅爾斯借用了傳統社會契約理論中的自然狀態,并將之改造為原初狀態。在原初狀態中,每個人都是
平等的,有理性的,生活中都有一種輕度的匱乏,彼此間保持一定的冷淡。在這種狀態中,每個人都不知道關于自身的所有特殊信息,比如:階級地位,社會地位,職位,財富,資質,意志力,年齡,性別等。羅爾斯的無知之幕就是這樣一種對一切關于個人特殊信息的無知狀態。但是,原初狀態中的人并非一無所知。相反每個人都有關于社會運行的基本原理的知識,比如知道人和人之間需要進行分工合作等。處于無知之幕之下的人如果要達成契約,進而按照契約的方式建造他們的社會結構,那么這種契約將符合正義原則。其原因就在于,每個人由于都不知道自己的特殊信息,因此他們只能將自己和每一個他人都看作相同的,從而不再有主觀的偏見。在沒有偏見的基礎上,每個人對于正義的標準就有可能趨于一致,同時,由于彼此間的相互冷淡,使得每個人依然保持著自利傾向,在無知之幕的遮蓋之下,每個人自利傾向的結果,就是只能選擇一種正義的社會結構。與羅爾斯一樣,霍耐特也主張多元正義論,并認為正義存在于社會生活中多個領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霍耐特在社會成員與共同體文化價值模式的互動層面上,詳細闡述了善優先于正義的內在要求。同時霍耐特的多元正義論也就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揭示了當前社會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之間的嚴格分離以及社會文化多元事實對政治正義理論的博弈。
二、和諧文化視閾中的和諧文化闡釋
霍耐特提出了愛、法律和團結三種承認形式理論即在一個好的社會中。每個人都可以從愛或親密關系獲得“感情的承認”,從公民之間的平等權利和同等尊嚴關系獲得“法律的承認”,從全體成員間的價值共同體關系獲得“團結的承認”。主體間交往的這三種互相承認的形式都歸結于倫理生活也就是德性的生活這一價值理想,其主要的意圖就是通過認同他人來認同自我,在沖突中確立倫理規范,在差異中謀求整體的“同一”。同樣,馬克思、恩格斯在繼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勾畫了美好社會的藍圖,指明了實現美好社會理想的正確途徑。他們在批判地繼承空想社會主義思想成果的時候。就曾明確地提倡“社會和諧”是“他們關于未來社會的積極主張”。他們認為,“一切民族,不管他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注定要走這條路。以便最后都達到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人類最全面的發展的這樣一種經濟形態。馬克思關于“自由人聯合體”或者“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社會”的表述,無疑是指和諧社會,馬克思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就是人類迄今最理想的一個社會“和諧”的形態。
(一)西方文化中的“和諧”解讀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與和諧社會理論相近的理論主題則始終是社會學學科發展的一條主線。這條主線貫穿著自孔德以來等諸多社會學者對于社會秩序何以能和諧的基本思索。斯賓塞的社會有機體理論、涂爾干的社會團結理論、韋伯的法理型統治和理性化的理論、帕森斯的社會均衡理論、本尼迪克特的協和社會論和馬斯洛的“高協和”社會和“低協和”社會的觀點、達倫多夫的沖突理論等。在當代國外研究中,以羅斯托、亨廷頓、英格爾斯、福山為代表的現代化理論,烏爾利希、貝克的風險社會理論等。都直接或間接、系統或零星地闡述過和諧社會。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認為。“整個宇宙是一個大的和諧”,赫拉克利特主張“相反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調造成最美的和諧”。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則把“和諧”看成是整體的多樣性的統一。近代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認為“和諧是雜多之統一”,黑格爾強調“和諧”的本質是有差異的、對立面的因素的統一等。在空想社會主義者那里,他們在批判現存社會不和諧的過程中。“和諧社會”幾乎成為他們共同的價值追求。十九世紀初,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發表《全世界和諧》一文,指出現存資本主義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將為“和諧制度”所取代,十九世紀二十年代,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把他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進行的共產主義試驗稱作新“和諧公社”。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德國空想社會主義者魏林特發表了《和諧與自由的保證》一文,他把社會主義稱為“和諧與自由的社會”等。
(二)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理解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社會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中華民族是個注重和諧、和睦的民族,中國文化自古“貴和”。兩千多年前,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以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以實現和以處眾、和衷共濟、政通人和、內和外順。《論語》載:“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不相互沖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和而不同,這是社會事物和社會關系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是人們處世行事應該遵循的準則。也是人類各種文明協調發展的真諦。面對一個多元并存、差異顯著的社會,只有“和而不同”,全體人民才能各盡其能、各得其所,世界萬千群類也才能維系至天長地久。
上述相關中西文化中的和諧闡釋,盡管都帶有不同時代和提出者階級地位的烙印,或存在著歷史的局限性和理論缺陷,但它們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人類對“和諧社會”的探索和追求。社會學中關于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的理論、社會運行機制理論、社會公平與正義理論、社會秩序與社會張力理論以及善治理論等,都可以認為是“和諧社會”可資借鑒的思想資源。當然,我們理解霍耐特承認理論發現:霍耐特將承認概念與善的生活倫理目標相連,在承認理論基礎上構建了一種承認正義論,實現了承認理論的政治哲學轉向。“只要你不能精確地理解什么是承認,就不會清楚的理解什么是正義。”可見,承認是主體在追求善的生活的過程中成為人,并尊重他人為人,所以,建設美好的和諧社會就應該有主體間相互承認的交往行為關系,而這種關系就要靠對承認正義的理解來加以維系。
三、承認正義對和諧社會建設的作為效應
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當前人們的一貫主張,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這表明全國上下要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當然,我國目前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雖然民族傳統以及現實國情決定了我國的發展道路的復雜性和獨特性。但西方世界在經歷現代性問題困擾之后對現代社會發展本質的深入反思之成果,應當能夠成為我們在思考我國發展問題時所必須認真對待的人類寶貴經驗。霍耐特承認理論對現代人的發展問題進行了理性反思,他的承認正義理論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如何體現作為的效應,尤其值得人們的深思。
(一)社會正義內涵的原則體現
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對社會正義的渴求亦在于承認的實現,而提升主體承認能力對于承認的實現不可或缺,然而,僅僅主體承認能力的提升還不足以營造全社會多元和諧、多元承認的正義秩序。這是因為:“一是主體承認能力的提升本身亦是一個開放的過程,在社會公正優先于個體善意義上,主體承認能力的提升得有賴于社會能提供一種關于社會成員權利與義務關系的正當性制度安
排;二是承認能力只是為建立、維護和擴展主體間的相互承認關系提供了知識技能上的保障。在承認關系遭到破壞的時候,主體在為承認而進行的社會斗爭中,除了擁有較高程度的道德能力與公民能力之外,還得具備一種積極的現代性公共精神氣質。”筆者認為,現代公共精神氣質的彰顯同時也呼呼平等,也就是遵從憲法,法律精神,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正義,為人們表達平等正義的渴望提供廣闊的渠道,為在社會生活中實現平等正義而努力不懈:
(二)社會公共文化精神的彰顯
公民由平等的自由權利構成公正的社會合作體系,這種公共文化精神既能推進主體間的互惠承認與和諧共處,還能保障主體在遭到不敬的處境中有效地表達利益和傾訴。社會公共文化精神是社會成員對社會權利義務關系的制度性合理安排的一種內心覺悟和精神狀態,是對社會交往關系的一種理性分析與自覺體驗,亦是現代性社會公民的一種新型的社會精神與人格特質。現代性社會多元的有序共存需要多元之間的承認、合作,這是一種參與而不是簡單的旁觀。同時,在普遍參與意義上,契約公共性彰顯的是不同個體的共生的公共文化精神,而共生理論的本質是互依、互惠、協同與合作,它是人類一種新的生存選擇。霍耐特也以類似的方式在人的共生共在、平等互惠的維度揭示了承認作為一種德性精神的存在。他認為“現代性社會的承認道德不僅是一種道德風范,更是一種政治生活態度:視他人一無論屬于何種種族、團體、宗教信仰一均是與自己具有同等尊嚴與平等自由權利的同類公民,并在此基礎之上共在共生”。顯然,這種承認精神正是現代性多元社會主體間相互尊重承認、平等互惠的大公精神。
(三)社會和諧內在本質的揭示
馬克思主義視野中關于人的豐富思想的觀點,薩特以其特殊的方式揭示了由人的發展所凸現出來的社會正義程度。不同時代和不同歷史存在樣式的人揭示了不同社會的公正狀態和和諧程度狀況。按照馬克思的觀點:歷史上人的存在樣式表現為三種類型。即“人的共同體的存在壓制了個性的發展,人處在對人的依附關系的階段,人成為個體的人。社會成為一種外在的限制,但人處在以對物的依賴關系的階段。人與人、人與自然、人的身心都達到和諧,個人處在全面而自由地發展階段。”與此相應,在人類歷史上社會和諧也存在三種類型,“一是社會和諧是以整齊劃一的同質性社會秩序為前提,人的個性沒有得到發展。二是社會和諧是以人對物的依賴關系為前提,但人的社會關系轉化為物的社會關系,人的能力轉化為物的能力。人成為自我分裂的、多元對抗性存在的人。這兩種社會和諧都喪失了人與人之間的本體性交往承認,致使社會充滿偽善和欺詐。因此,真正的和諧有序將是個人全面自由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一致,和諧社會的建設奠基于個人的自主生活和積極生活,社會充分發展個體自主和主體間平等協商對話的德性,從而實現現代性社會的多元和諧、多元平等、多元承認。”霍耐特的承認理論對現代社會人的主體間性所作出的時代診斷。無疑契合了現代社會多元和諧的現實需要,霍耐特所要訴諸的是承認理性即一種和諧社會所內在著的發展理性。當承認政治已成為顯學時,承認理論幾乎不可能觀察到的問題一那就是一個道德文化如何能夠如此建構以至于給那些由于蔑視和排斥而受到傷害的人以個體的力量來在民主的公共領域中來講述他們的經驗,而不是在暴力的文化對抗中將他們驅逐除去。這彰顯了當代政治哲學中的承認正義概念所承擔的批判任務即不僅要揭示社會道德發展的動力源泉,還要揭示社會政治正義的實現路徑。
(四)社會和諧精神的理性需求
經過文獻考察筆者發現:古希臘,雅典城邦政治在缺少私人生活空間的情況下,但其的民主生活無疑形成了一種自由的理性共識;古羅馬比較健全的法律制度將公法與私法領域進行了分離,從法律上確立了人應該具有的人格,作為人首先從家族組織中、隨后從市民關系中獨立出來,獲得了個體的尊嚴和人格價值的體現,并使公民生活獲得了一種公共性精神氣質;啟蒙運動后它帶來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個性解放和公共意識的覺醒;近代人的自由的實現的公共精神獲得進一步理性的發展。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抽象的絕對精神與費爾巴哈純粹人本理性的批判和超越,力圖重新彰顯人類實踐活動的公共品性,呈現一種具有鮮明的文化價值訴求意義上的新的實踐的公共文化觀,羅爾斯以其特殊的方式揭示了現代社會正義秩序所必須的社會基本價值精神,同時也暗指了作為和諧社會的因子的主體間交往承認的實現問題。霍耐特在《為承認而斗爭》中提出了愛、法律和團結三種承認形式的理論:在一個好的社會中,每個人都可以從愛或親密關系獲得“感情的承認”,從公民之間的平等權利和同等尊嚴關系獲得“法律的承認”,從全體成員問的價值共同體關系獲得“團結的承認”。主體間交往的這三種互相承認的形式都歸結于認同他人來認同自我,在沖突中確立倫理規范,在差異中謀求同一。為此,霍耐特推進了黑格爾的社會政治思想,他認為為承認而斗爭是原始的倫理關系,是實踐中交往主體的主要形式即沖突是過程,斗爭是動力,承認是目標。社會并沒有因為斗爭而處于萬劫不復之中,恰恰相反,它創造出了愛、契約和互惠的良性社會生活,使每個個體各得其所,公共生活充滿德性。霍耐特還指出,在公共生活中人之所以離不開承認,不只是出于利益權衡的相互合作,更是因為人的自我意識本身就是社會性的存在的產物。這種充滿德性的“公共生活”也正是一種公共文化精神的體現。
現代社會實現多元和諧與承認的前提是全體公民所共有的公共文化精神的全面提升,這種精神體現了現代性和諧社會中公民對公平、正義等基本價值的理性反思和不懈追求,它是人們當前渴求社會承認正義的應有之義。人們營造這種精神氛圍不僅有利于社會主體承認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我國社會政治正義的構建與和諧社會的推進,而且更有助于以哲學辯證法和社會歷史觀為映照以襯托出建設和諧社會的現實合理性。因為承認正義是促進和諧社會建設永不終結的時代話語。
參考文獻:
[1]查爾斯·泰勒,承認的政治[M]董之林,陳燕谷譯,文化與公共性[M]上海三聯書店,1998
[2][5][7][11][13]霍耐特,為承認而斗爭[M]胡繼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萬俊人,進退之間[J],讀書,2000,(5]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10][12]李和佳,霍耐特承認理論問題研究[J],載哲學研究,2008,(5)
[8]哀祖社,全球化時代類群本位的公共生活理念與新“公民文化”及其價值觀[J]2005,(8)
[9]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A],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責任編輯文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