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基
摘要: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是我國實施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已有的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研究主要是圍繞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協調、產業跨區域轉移、產業集群的形成發展、區域與區域之間的協同發展等方面進行的,主要說明了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思路和方向,但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內在機理和運行機制依然處于探索階段。本文通過對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復雜適應性系統的特征分析,明確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深入和細化研究依然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的一項重要課題。
關鍵詞:復雜系統;區域經濟差異;協同發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3-0126-04
近年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繼續擴大的趨勢明顯,2009年我國GDP總量與1978年相比平均增加了71.14倍,其中,東部沿海地區的廣東和浙江的GDP分別增加了192倍和174倍,遠遠高于西部各省的發展速度(金相郁、武鵬,2010)。針對我國區域經濟差距較大的客觀現實,“十二五”規劃要求消除區域間的市場壁壘,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引導區域產業轉移,進一步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推進東部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和自主創新等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從而推動我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各區域之間的資金、信息、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流動更加順暢,通過各地區(經濟活動主體)及其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協調使區域經濟構成了一個復雜適應性系統。為此,本文根據復雜適應性系統的開放性、非線性、反饋性和涌現性特征,運用復雜系統理論和自組織理論對我國區域經濟協同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思路進行分析,探討我國區域經濟差異的特征及深層次原因,并提出推進我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區域經濟發展的復雜適應性特征
區域經濟發展是集成了生產制造、市場需求、金融服務、交通物流體系構建等各類經濟活動,涉及到資金、信息、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企業區位選擇、產業轉移等多層次的區域之間與區域內部各經濟活動主體之間的交互作用及動態變化的復雜性網絡體系。區域經濟發展體系的復雜性和開放性決定了區域經濟行為主體必須具備較強的適應性和學習能力,而區域經濟行為主體在于外部環境的互動中進行不斷的學習和適應性變化,進一步使區域經濟發展呈現出復雜適應性特征。
第一,區域經濟發展是在由眾多相互聯系而又相對獨立的經濟行為主體構成的網絡體系中進行的。區域經濟行為主體分布在不同的產業與領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獨立進行行為決策。各經濟行為主體之間又存在著物質或非物質形態的互動作用與業務聯系,一定區域范圍內各行為主體之間具有典型的網絡結構分布特征。區域內部的各企業之間、企業與政府、企業與中介組織、企業與消費者之間彼此交錯,存在多種網絡互動關系結構,形成了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復雜性特征。
第二,區域經濟發展是在一個開放性系統中進行的。區域經濟發展總是在開放性的環境中進行的,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是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環境的持續變化和不確定性的客觀要求。外部環境的改變將導致區域經濟發展體系中的運行機制、要素構成、規則標準發生不確定性和非線性改變,進一步使區域經濟發展體系的復雜性程度增加。
第三,區域經濟發展是一個典型的動態適應性過程。對于區域經濟發展體系而言,無論是外部環境,還是內部各經濟行為主體之間的交互作用機制、行為規則和資源優勢都在持續進行著動態變化,區域經濟發展體系的一些狀態變量和控制變量隨之發生持續變化,區域經濟發展過程呈現出時空構成上的多階段、多層次的動態結構特征和自適應性特征。為了有效應對內外部環境變化。區域經濟行為主體必須根據環境變化的要求提升學習能力進行自適應,通過優化運行機制、結構體系以充分利用資源,不斷提升應對市場競爭能力,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體系的整體優化。
第四,區域經濟行為主體及區域之間的動態協同特征。區域與區域之間或者區域內部各經濟部門之間存在著決策行為的自治性特征,有各自的運行機制、規則標準和發展模式。在復雜適應性系統條件下,區域之間或者區域內部各部門之間存在著既競爭有合作的關系,為了有效應對全球化競爭和信息時代的環境變化,各方將基于一定的契約關系構建一種合作性協同發展的超邊界組織。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打破行政界限,消除區域市場壁壘。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區際產業轉移,從而提高區域資源配置的有效性,產生區域經濟發展的協同效應。區域經濟發展體系的空間結構的多層次性及其行為主體充滿著復雜性決定了對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可能性和對其進行理論研究的復雜性。
二、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機理分析
協同是指系統內各要素之間的彼此協作、相互作用和有機地整合的狀態,強調在差異基礎上實現各要素(子系統)的協調發展,堅持差異與協同的辯證統一,最終實現整體協同效應。協同發展要求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有統一的發展目標和規劃,有高度的協調性和整合度,在相互平等和開放的條件下,共同對外開放,在相互協作、相互促進和功能有機整合中實現整體發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基本原理是區域經濟組織在結構形態、發展模式呈現出來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自組織特征和行為機制。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程度不僅取決于區域經濟發展系統的構成要素的個體特征,更取決于區域經濟行為主體之間的相互關聯狀態與機制,也就是說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是區域經濟系統自組織的產物和效應,是通過區域經濟發展體系中眾多經濟行為主體自下而上產生的相互協調與相互作用提升復雜適應性系統整體功能的體現。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過程具有明顯的自組織特征,區域及區域經濟組織在開放環境條件下具有耗散結構組織特征,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過程可以納入自組織和協同理論的研究范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本質是資源、要素與產業的協同,從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角度來講,通過區域經濟發展的協同管理。協調各區域之間的資源配置、要素與產業的流動。發揮各區域的比較優勢,使其協同運轉,從而產生區域經濟發展的協同效應。
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基本要求是將區域各經濟部門的所有經濟行為主體視為復雜系統的要素,通過區域經濟發展系統的自組織運轉或者外部調控產生的漲落機制作用,使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協調,實現區域之間及區域內部資源、要素與產業的合理分配與優化整合,其目的是為了有效優化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體系的整體功能,最終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局部最優與整體最優的最佳結合。有效的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既能夠幫助區域各經濟部門、經濟行為主體實現預期經濟發展目標,也有助于增強有效應對經濟全球化的區域產業競爭優勢。在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層面,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需要從整體和全局出發,通過組織和調控,把區域之
間或者區域內部各經濟部門的相互關聯而又相對分離的資源、要素、產業及經濟行為主體整合為一個系統。并對其進行戰略優化布局,達到整體功能大于局部功能簡單相加之和的系統優化效果。在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運行機制層面,根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全球化經濟發展趨勢及市場競爭要求推動區域資源、要素和產業進行優化配置和合理流動,發揮區域各經濟部門、經濟行為主體的比較優勢,揚長避短,實現區域資源優勢與產業結構的最佳結合。在運行機制上需要通過組織制度安排和宏觀調控機制來增強和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競爭優勢,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實現戰略目標。
三、我國區域經濟難以協同發展的原因分析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為缺乏有效的區域合作機制使地區利益協調困難、基礎建設重復布局、區域產業結構趨同、缺乏統一的區域市場體系導致商品和生產要素區域之間難以自由流動和優化組合、區域比較優勢難以體現、區域經濟未能有效實現規模經濟與集聚經濟效應等。區域之間惡性競爭與重復建設,產業結構雷同程度過高,缺少特色經濟,有研究表明,我國中部與東部地區之間的工業結構相似度高達93.15%,中西部之間工業結構相似度達到97.19%(馬廣琳、劉俊昌,2005)。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本身是建立在自組織系統、開放系統和非線性系統等基礎之上的,需要國家對各區域的協調管理和區域內各級政府機關及產業部門的協作配合才能實現,這就決定了對各區域子系統的協同管理的難度系數很大。即使建立了完善的區域經濟協同機制,在全國大系統中進行運作也可能存在滯后效應,這就導致了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效果很難在短期體現出來。推行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戰略的運行效果評價也困難。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短期內難以實現協同發展,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基于梯度因素造成的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大,區域協作困難。我國幅員遼闊,區域之間在資源稟賦、地理位置、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性大,經濟發展梯度層次多,不同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特征還存在交叉分布,各區域市場經濟發展程度和觀念差異顯著導致區域經濟協同發展較為困難。由于缺少合理的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機制,各區域的區位優勢、資源稟賦等在工業結構中沒有體現出來,其促進作用就更不用提了。再加上根深蒂固的保守文化思想和落后的發展理念的存在,與現代開放性市場經濟發展理念要求不適應,導致區域經濟交流與協調的障礙較大。
二是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路徑依賴加大了各區域經濟發展協同的難度。區域經濟發展的路徑依賴效應,也叫區位粘性、區域經濟發展的鎖定效應,如果在某一區域經濟發展中初始選擇了特定的發展路徑,在以后較長的經濟發展進程中,由于當時的多種因素和行為方式適應了這種發展路徑,短時期難以改變,導致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式被鎖定。由于某一區域經濟發展的路徑依賴或者鎖定效應的存在,除非有強大的外生沖擊,單靠這一區域系統的內生力量是很難改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狀態的。也就是說,當某區域經濟發展處于路徑依賴的穩定均衡狀態時,短期的政策變動或修補是不可能改變這種狀態的,需要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協力實施力度很大且持續的經濟政策才能奏效。
三是不合理的政府干預加大了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難度。不合理的政府干預破壞了市場機制所倡導的區位優勢、資源稟賦優勢和比較優勢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指導意義,打破了基于上述原理而形成的合理的區域分工體系,導致區域之間的專業化分工、協作水平降低和區域整體經濟效益的下降。由于各區域之間是平等的經濟發展和行政主體,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合作關系的建立需要在中央政府科學合理的指導下,各區域之間反復磋商、相互讓步才能實現。在強制性且不合理的政府干預下,很難形成有效的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長效合作機制。最終導致區域之間處于無序的自然狀態。
四是新經濟地理學對區域經濟難以實現協同發展的原因分析。新經濟地理學基于規模報酬遞增的壟斷競爭框架,提出了相互密切聯系的“市場接近效應”、“生活成本效應”和“市場擁擠效應”三種力量的產業聚集力的存在決定了可流動生產要素的流動方向和強度,可流動生產要素的持續流入能夠持續強化區域經濟發展優勢,形成具有區位優勢的強勢地區的循環累積過程。循環累積效應的存在使初始資源稟賦對稱區域之間開始分化最終形成核心區和邊緣區、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等。循環累積因果效應引起的各種生產要素聚集或分散,進而產業集聚的變化加劇了區域經濟發展差距。
五是地方保護主義造成的市場分割是區域經濟難以協同發展的根本性體制原因。我國的中國行政區劃、財稅體制和政府考核機制的結合決定了各區域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發展體,地方政府追求區域經濟利益最大化,這就導致了地方保護主義泛濫和市場分割現象趨于更加嚴重。市場分割形成了區域經濟發展差異進一步擴大。地方政府積極追求GDP政績過程中,忽視市場規律,采取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主義,保護本地弱勢產業阻止外地商品進入,阻礙了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動,使本地工業化發展處于低水平狀態。
四、推進我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對策建議
推動我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要求在中央政府指導下加強各區域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具有一定意義的自組織內部各系統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基礎上整體推進,是在協調各區域經濟發展基礎上的實現各區域功能整合發展的過程。
第一,建立和完善超越地方利益的區域協調機制。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是一種多贏的經濟發展模式,需要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協同發展機制和制度框架。實施跨區域協調操作。在目前地方保護主義和市場分割嚴重的情況下,特別需要建立一個超越地方利益、有調控能力的協調機構和組織運行機制,制定科學合理的區域協同發展政策對各區域經濟發展方向、規模與結構等進行科學引導和有效約束;推進各區域協調互動,建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信息溝通平臺和高效的物流網絡系統;打破市場分割,建立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區域大市場,實現在各區域之間資源流動與優化配置。在區域經濟發展和生產要素流動方面模糊各區域的行政區劃界限,培育密切的區域空間協同關系,實現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實現區域間的優勢互補,推動各區域走協同發展的道路,發揮全國經濟的整體優勢最大化。
第二,建立跨行政區的點軸開發與增長網絡體系。在進行跨區域協同和合作過程中,要結合點軸開發理論,注重充分發揮城鎮特別是中心城市、空港等具有較強的跨區域帶動輻射能力的經濟增長“點”,健全交通運輸體系,健全由鐵路、公路、航空運輸、江海航運干線等“軸”連接起來的經濟協同發展的“點軸體系”。積極對“點軸體系”進行科學開發一方面是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更重要的是通過“點軸體系”的跨區域聯動機制有助于沖破區域合作中的市場分割與地方保護主義“行政藩籬”的特殊作用,建立具有實質意義的跨區域經濟發展的協同機制。
第三,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實現全國整體區域協同發展。針對各區域不同層次的經濟發展子系統,必須構建有效的不同層級有效銜接的區域經濟分工體系和相互促進與帶動機制,各區域子系統扮演好基于資源稟賦與區位優勢的區域經濟發展角色和作用,通過城鄉統籌機制和跨區域城鄉統籌發展機制,為各區域子系統構成的整體經濟系統的協同發展提供有效的序參量,進而為整個國家經濟發展大系統和各子系統之間高效協同發展做出貢獻。在推進中心城市或增長極的發展過程中必須認識到要積極防范回流效應導致的中心城市在近期可能不利于鄰區發展。在推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中要注重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積極建設中小城鎮,發揮市縣對中心城市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進而在防止回流效應的基礎上發揮中心城市對相鄰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與輻射作用。充分發揮本地市場效應在實現產業集聚的同時區域之間收入差距不會擴大的特征,積極實施“跨區域城鄉統籌”戰略。
第四,通過“政策梯度”,推進資源、要素的合理流動,實現區域之間的協同發展。新經濟地理學認為可流動生產要素從落后地區不斷流向發達地區、持續強化聚集力較大區域的區位優勢的循環累積因果聚集機制是導致區域發展難以協同發展的核心因素。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就必須打破這種導致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不斷擴大的循環累積因果聚集機制。有效構建合理的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之間的“政策梯度”,在落后地區實施與發達地區不同的政策,是實現區域協同發展的核心選項。這些政策包括差別化產業政策、財政政策、土地政策、人力資源政策和金融政策等(安虎森、李錦,2010)。構建“政策梯度”最重要的意義在于通過政策引導,實現資本、技術、人才、信息和商品在區域之間合理流動,特別是有效實現區域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最終實現代表區域協同發展最重要的形式的區域產業的協同發展。
第五,積極推進產業轉移實現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科學合理的要素投入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改善基礎設施、優化投資環境,積極吸引來自發達地區和跨國公司的資本、技術和人才等生產要素對于促進本區域經濟發展特別重要。由于我國非均衡經濟發展戰略的長期累積效應,盡管在小尺度中出現了勞動力和發展水平的區域差異縮小情況,但在中長尺度中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依然呈現出擴大趨勢,因此。各區域在制定招商引資政策和措施時要注意保持人才引進、資本投資的長效機制。在積極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推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應積極促進東、中、西部地區的產業實現良性互動,通過建立完善的區域產業轉移機制。促進東中西之間的要素流動和產業協調發展,帶動相關經濟區域共同成長,縮短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對于中西部地區來說,積極承接符合本地要求的產業的轉移,也是推進區域產業結構升級,加速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符合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要求,能夠有效的實現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五、結語
推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但從某一個方面著手是難以達到目標的。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過程是區域之間競爭與合作的過程。區域之間的競爭激發了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創新動力,提高了產業的發展活力和效率;區域間的合作有助于推動要素流動和區域產業轉移,進行優勢互補,形成協同效應,提升國家經濟系統整體的發展效率和水平。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顯著,迫切需要推進區域合作,實現區域協同發展的過程中,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應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向中、西部地區的傳統產業轉移。并且要在轉移過程中,幫助中、西部地區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升級改造。中部地區需要積極探索對內搞活、開發本土市場的內生型發展模式,創新發展環境,提升承接產業轉移的環境接納能力。西部地區在接受產業轉移的過程中要有選擇、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充分發揮資源豐富的優勢,提升產業結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當然,對建立在競爭與合作基礎上的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機制的研究需要進一步深化和細化。
參考文獻:
[1]Haken H.Information and Self-Organizafion:AMacroscopic Approach to Complex Systens[J]Journalof Management,1988,(11)
[2]金相郁,武鵬2010,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趨勢及其特征——基于GDP修正后的數據[J],南開經濟研究,2010,(1)
[3]黎鵬,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及其理論依據與實施途徑[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4)
[4]謝志忠,趙瑩,劉海明,黃初升,福建省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分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1)
[5]安虎森,李錦,適度的“政策梯度”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選項[J],學術月刊,2010,(1)
[6]王小魯,樊綱,中國地區差距的變動趨勢和影響因素[J],經濟研究,2004(1)
[7]冷志明,中國省區交界地域經濟協同發展研究[J],開發研究,2005,(4)
[8]柯善咨,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增長的擴散回流與市場區效應[J],經濟研究,2009,(8)
[9]范劍勇,謝強強,地區間產業分布的本地市場效應及其對區域協調發展的啟示[J]經濟研究,2010,(4)
[10]陳秀山,徐瑛,中國區域差距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4,(5)
[11]管衛華,林振山,顧朝林,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J],經濟研究,2006,(7)
[12]杜傳忠,曹艷喬,李大為,后金融危機時期加快我國區域產業轉移的思路及對策[J]東岳論叢,2010,(5)
[13]洪興建,中國地區差距、極化與流動性[J],經濟研究,2010,(12)
[14]蔡昉,王德文等,中國產業升級的大國雁陣模型分析[J],經濟研究,2009,(9)
責任編輯梅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