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毅

摘要:英日聯盟自建立以來,兩國間緊密的軍事合作加深了成員國之間的交往,也推動了國家間的經濟合作,這種經濟合作時常以經濟補償性支竹的手段進行。英國以這種方式向日本提供各種援助和貿易優惠措施,從而使兩國間經濟交往不斷深化。但這種經濟補償性支付在第二次英日聯盟期間越發不對等,英日兩國因此面臨著來自國內的壓力,兩國便在經濟事務談判中以安全關系作為討價還價的籌碼。出于鞏固聯盟的需要,英日兩國之間又在國內政治和鞏固聯盟之間不斷進行戰略博弈與選擇。因此,戰略利益構成了英日聯盟的基礎,但經濟因素既是聯盟的結果。也在促進聯盟關系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英日聯盟;經濟競爭;安全利益
中圖分類號:D83.2(561,3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3-0175-05
1902年建立的英日同盟是20世紀最重要的同盟關系之一,它的主要目標是為了遏制俄國在遠東地區的擴張,通過這一聯盟關系,確保了日本崛起大國的地位,也保證了英國能夠真正在世界各地都能夠有效地防御自身的利益。有了英日同盟的保障,日本與俄國最終發生了戰爭并取得了勝利,成功地遏制了俄國的擴張。隨著日俄戰爭的結束,遠東地區力量對比格局出現了變化,日本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英日聯盟也面臨著一個新的戰略環境,在這種新的環境下,英日聯盟于1905年8月進行了續約。通過續約。對俄國的遏制進一步增強,也就進一步消除了第一次英日聯盟時所針對的安全威脅,為日本進一步加強對中國的經濟滲透和對朝鮮全面施加政治經濟影響掃清了障礙。這一時期成為日本在20世紀初期外交成果最為顯著的階段。英日聯盟無疑為日本同歐洲國家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起到了重要的中介和橋梁作用。但這一時期。英日兩國間的經濟競爭進一步加劇,涉及到了貿易及商業活動等領域。這對聯盟關系的鞏固與發展產生更加深入的影響,英日關系也開始從以前的雙贏狀態走向了競爭。
一、英日兩國見的關稅爭執
在第二次英日聯盟期間,聯盟成員的經濟利益發生了變化。來自日本的競爭使英國的商業利益受到影響,日本與英國之間的貿易量開始下降。日本從英國的進口額從1905年的1.15億日元下降到1910年的0.95億日元,與英國的貿易份額也同比從15%下降到12%,而同一時期對英國的出口額卻從3.3億英鎊增加到4.3億英鎊。英國與日本的貿易爭端主要集中在對世界紡織品市場的爭奪上。1909~1921年,英國在世界棉花及棉紡制品市場的出口份額從72.5%下降到了57%,而日本卻在這一時期從1.4%上升到了12.3%。英日競爭最激烈的地區是亞洲的市場。英國認為日本在中國東北地區拓展貿易活動損害了英國在該地區的既有利益。引起了許多英國商人的不滿,他們強烈反對政府給予日本的優惠政策,最終導致英國國會中指責政府對日經濟政策的聲音日漸增多,許多議員認為政府的做法出賣了英國的工商業利益。這種批評一直持續到英日聯盟再次續約之時。
雖然對于奉行自由貿易政策的英國來說,日本政府直接干預貿易的行為是與自由貿易原則背道而馳的,但英國政府特別是外交系統和軍隊從其自身關注的角度出發,對這種國內的不滿之聲沒有予以特別的重視。加之自由黨再次贏得了1906年的選舉,英國政府繼續奉行其自由貿易政策(即不過多地干預經濟事務上的活動),所以對于英日經濟交往中的不對等行為仍未進行干預。有歷史學家據此評論道:“英國在遠東的經濟利益由于政府的政治承諾而受到了傷害。在成功地抵制了俄國對中國東北和朝鮮貿易特權的覬覦后,英國卻容忍了日本在這一地區的擴張。而相比同一時期,德國任何在遠東的擴張行為都會招致英國的強烈抵制的。”
英國政府這種不積極應對的做法最終招致了議會的不滿。由于英日兩國間關稅談判最終將進入到立法審議階段,政府開始不得不重視這種抗議之聲。不同于以往英國政府在聯盟框架下單方面滿足日本經濟利益的做法,英國政府面對來自國內的壓力開始以聯盟為談判籌碼,要求日本政府在相關問題上進行讓步。
自1854年日本被迫開港并同世界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來,爭取關稅自主權始終是日本政府的目標。1894年簽訂的《英日通商航海條約》在這方面雖然有所改進,但仍然體現了列強單方面向日本施加的絕對影響。所以,日本政府希望通過訂立關稅協定之際,能夠基于關稅完全自主的原則對原有條約進行修訂。日本政府在關稅談判上的目標主要體現在三項要求上:(1)保證日本享有完全的關稅自主權;(2)保護日本產品,對沖擊國內市場的進口商品征收高關稅,同時降低日本急需的物資和機械設備的進口關稅;(3)提高關稅稅率。此次日本的態度異常強硬,由于希望取得與其大國地位相匹配的經濟地位,所以宣稱絕不會做任何單方面的讓步。
為實現這一目標,日本政府希望作為盟友的英國能夠通過單方面妥協為其提供經濟補償性支付,以扶植日本企業的發展。其中的主要措施就是允許日本對其急需的物資降低進口關稅而對沖擊國內市場的商品施加高額的進口關稅。在正式進行關稅談判前的一份備忘錄中,日本政府向英方聲明,日本在關稅問題上的目標就是保護所要大力發展的產業,而不是推行保護主義政策。日本的關稅修訂計劃將使其關稅稅率平均增加三個百分點,即達到13%。日本就此解釋道:“這樣做是充分考慮到日本財政的需要,因為日本資源有限,又缺乏具備競爭力的企業增加稅收,如果同許多國家具有多種收入渠道相比,新的關稅標準要求絕不過分?!?/p>
雖然關稅問題增加了妨礙英日聯盟進一步發展的風險,但關稅問題的爭論仍然是國際貿易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核心問題,這方面的分歧主要體現在關于進行自由貿易還是實行保護主義的爭論上。英國自從廢除了《谷物法》以來,一直是自由貿易的堅定支持者,而英國國內的制造業者則擔心更有競爭力的外國商品的進入會危及他們在國內市場的地位。而英國的主要競爭對手,德國和美國則極力限制英國通過自由貿易機會獲得的收益。在與日本關于修改關稅標準的談判中,英國內部關于這一問題的爭論日漸激烈,而且成為了是否將維系英國自由貿易體制的一個代表性的話題。英國的保守黨在1910年底就認為日本的關稅問題已經成為英國應該轉變它既往的自由貿易政策的信號。他們認為,自由貿易的存在已經成為互惠貿易談判的一個重要障礙。盡管英日兩國間保持著密切的聯盟關系,但日本計劃中新的關稅政策會對英國的貿易產生非常惡劣的影響。雖然日本承諾同其他國家簽訂相應的條約解決這一問題,但是與英國卻無法達成這樣的結果,因為英國是實行自由貿易的國家,無法滿足日本相應的要求作為交換。
在日本看來,關稅自主以及保護國內產業的能力并不單純是政治上的驅動,也是經濟上的考慮。雖然日本國內的一些產業部門在沒有關稅壁壘保護的情況下仍能維持生存甚至能夠實現產值的增長,但運用關稅手段不單純是為了實現稅收上的目的,而重要的是為了使整個國
民經濟取得長足的發展,從而確保日本的大國地位。關稅及其他保護手段逐漸成為保護日本國內幼稚產業的主要方式,特別是在1911年后日本更是利用這種方式來保護國內具有非競爭優勢的產業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與此同時則限制一些日本認為沒有必要進口的商品包括奢侈品的進口,確保急需物資的進口。關稅問題實質上表現了經濟上欠發達的國家在經濟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經濟秩序下,對本國經濟保護的一種渴望和需求。關稅的增加實際上預示了英日聯盟終結之后世界經濟秩序將朝著一個更加保護主義和經濟自立為特征的國際經濟的方向發展。
在進行關稅談判的過程中,英國政府希望能夠取得對日出口商品的特殊優惠待遇,但日本政府拒絕這項要求,只同意給英國商品一般的最惠國待遇,而沒有任何優惠對待。這樣英國也就不能憑借與日本的聯盟關系得到任何特殊的經濟利益。針對相互減讓進行的爭執使談判持續了數月之久。而來自議會對新關稅協定的關注也進一步限制了英國政府的活動空間。英國政府希望能夠得到來自日本的更優惠待遇,日本政府則聲稱為滿足英國的出口需要,已經將關稅降到了所能承受的最低限度。但據英國貿易委員會估算,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給予英國和德國的待遇幾乎沒有什么區別,而且德國的收益甚至還要大于英國。所以它們認為新的關稅條款對英國產品帶有明顯的歧視性,肯定會帶來負面的影響。當時英國政府談判的底線就是要求日本給予英國產品以特殊的優惠,只有這樣才能被國會所接受。通過英日聯盟這一紐帶,英國以此為籌碼,要求日本做出讓步。當新的關稅協議被提交到帝國議會討論時,英國駐日大使克勞德·麥克唐納在向日本外相小村壽太郎發出的照會中提到:英國自始至終都對南滿鐵路建設以及日本在中國的各項權益予以堅定支持,所以希望英國能夠得到相應的優惠待遇,日本也應從英日聯盟共同利益的角度考慮,展現出愿意有所犧牲的誠意;同時英國政府也屢次向駐英的日本外交官提到目前的關稅協定在英國公眾中造成的負面影響。1910年7月,日本駐英公使林董在給小村壽太郎外相的電報中警告道,目前的關稅協定必將疏遠日本與英國的關系從而破壞英日聯盟的鞏固,這也勢必會增強英國國內反對英日聯盟的力量。
在關稅談判陷入僵局之際,貿易政策與安全利益之間的聯系發揮了關鍵作用。對日本來說,如果關稅協定的談判進一步拖延,將使其在時間上與英日聯盟的續約談判發生重合,因為在當年秋季,兩國將開始新一輪的續約談判。1910年8月,日本吞并朝鮮,日本政府希望英國能夠承認這一事實并使其合法化。同年10月,麥克唐納公使與日本首相桂太郎會談,旨在一起解決關稅和吞并朝鮮問題,麥克唐納再次指出了英國國內的不滿情緒,并以關稅協定將影響到英日聯盟的續約為要挾,讓日本做出讓步。桂太郎此時立場開始松動,表示可以就關稅協定的內容進行修改以滿足英國的要求。
因此,日本政府開始尋求既能滿足英國要求又能保全自己顏面的讓步措施。在當年11月的一份備忘錄中,日本提出在保證日本主要出口產品,如絲織品和陶瓷制品享受零關稅的前提下,可以在給予英國產品優惠待遇上進行讓步。而英國政府則認為應對其產品規定最高關稅限額,然后英國將讓日本以往享受零關稅待遇的產品繼續享有此待遇。最終日本政府接受了英國提出的建議,同意降低英國出口商品的關稅,其中包括紡織品及鋼鐵制品。小村壽太郎在給林董的電報中指出,日本此舉必將會損害自身的關稅所得及財政收入,但出于與英國的友誼,不得不做出這樣的讓步。由于擔心這樣的讓步會招致帝國議會的反對,林董一再要求英國政府對協商的結果嚴格保密,并將協定的簽字日期由1911年的1月拖延到同年4月,以避開帝國議會的會期。
對《英日通商航海條約》的修訂過程表明,聯盟關系作為談判籌碼在協商優惠待遇時所發揮的作用。日本對關稅主權的要求及政府保護國內市場的利益偏好勢必要增加包括英國商品在內的絕大多數商品的關稅,但日本最終同意降低對英國主要商品的進口關稅,英國獲得了日本的優惠待遇。這種結果體現出兩國談判進程中安全關系所起的作用在加大。日本政府起初似乎并未意識到它的關稅修改計劃會對聯盟造成潛在的傷害。日本政府這項政策的初衷僅是通過提高關稅以增加政府收入,從而壯大自身經濟實力。它們也設想英國政府能夠對其發展要求給予理解并提供幫助。而英國政府則始終關注其經濟利益,國內的利益集團也施加了極大壓力。在這種政治環境下,英國政府始終拒絕日本的要求并以聯盟為籌碼向日本施壓,要求其讓步。這也是迫使日本政府最終改變初衷的根本原因。而日本國內雖然也面臨著帝國議會的壓力,但在維持英日聯盟確保安全保障這一根本前提下,特別是獲得了軍界的認同后,日本的讓步最終還是被國內所接受。
關稅談判的結果表明英日兩國在聯盟框架下的經濟聯系進一步加強,但談判的過程卻反映了來自國內的利益集團壓力以及聯盟所發揮的籌碼作用。雖然英國外交部門支持日本在第三國市場的投資活動,但國會更關心聯盟關系能否為其國內經濟帶來收益,而國內政治的制約使得英國在此時決不可能做出單方面的關稅讓步。
二、英日兩國間的資本流動
在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初,大量的資本從工業化國家流入到正在進行工業化的國家。日本這一時期為了經濟建設的需要,急需大量資金,因此對外國資本敞開國門,特別是在1897年日本采用金本位制之后。在那些向日本提供貸款的債權國看來,日元與黃金掛鉤意味著日本財政信用度的提高,而且表明日本有更大的資金儲備用于償還貸款。在英日兩國締結聯盟之后,最明顯的一個現象就是日本政府加大了從倫敦金融市場貸款的力度。同時還有其他形式的貸款也在進行,特別是市政當局和地方政府進行的貸款項目。即使這樣的情況下,英國流向日本的資本仍然保持著比較小的比例。1914年,英國的對外投資占全球資本流動的43%,但其中絕大部分流向了美國、拉丁美洲、英國的屬地及殖民地,而只有極少部分,也就是1~2.5%的資金流向了日本這樣的非大英帝國屬地。日本政府在1900~1913年間的官方貸款將近6500萬英鎊。占該時期外國政府從倫敦金融市場貸款總額的20%左右,但在隨后直到英日聯盟終結這段時期,日本政府卻從倫敦金融市場沒有進一步的貸款行為。而市政貸款從1902年到一戰總共超過了1.77億日元,另有2億日元的貸款是由日本公司借貸的,其中的三分之二用在了南滿鐵路的建設上。而日本政府扶植的在朝鮮進行殖民開發的機構——東洋拓殖株式會社在此期間也貸款2000萬日元。即使到了20世紀20年代這樣的機構也在不斷從海外吸收資金。
在英日聯盟的初期,聯盟關系確實促進了日本從英國獲得必要的資金。1902年開始,日本實力的增強明顯反映在它的金融信譽增加上,但這卻并沒有帶來大規模貸款的舉措。對于包括日本政府在內的借貸方來說,從倫敦金融市場進行這項交易決非易事。當高橋是清于1905
年出訪英國協商政府貸款的時候,其最初的看法對于日本在感興趣的項目上能夠獲得英國貸款普遍持不甚樂觀的態度。在高橋同英國銀行家關于貸款的談判中,英國方面對日本政府的財政狀況以及日俄戰爭造成的波動表示了普遍關注。雖然英日聯盟的存在發揮著積極影響,但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的戰況使得日本債券在倫敦和紐約市場上的價格隨時處于大的波動中。一旦俄國在戰爭中取勝,日本債券的購買者將成為直接的受害者,這也會危及日本政府維持金本位制的能力。由于英國政府對于同年晚些時候即將到期的第二期貸款十分關注,因此不愿意采取措施施加壓力,對相應的財政周期進行干預。英國的財政部門也對日本以超出以往的方式進行借貸表示了持續關注,因為日本政府并沒有對地方政府和企業從倫敦市場大量舉借資金的行為進行有效干預。同時日本政府也采取措施限制證券投資組合的形式,因為政府希望控制通過日本產業銀行而進行的資金流動,這樣的資金流動有助于日本企業界使用英國的資本。
盡管英國政府對這類的投資風險予以關注,但是有聯盟關系作為保障,英國商人仍然在日本展開了投資及經營活動。1899年日本結束了外國列強在其國內的治外法權,這為外國商人在日本進一步從事相應的經濟活動拓寬了道路,但是法律上的限制仍然存在著,例如對日本境外的企業和機構從事外匯交易、保險、礦石及煤炭貿易仍然設定了各種各樣的限制,甚至是明令禁止。但英國的海外公司在日本諸多產業內從事著經營開發活動,主要涉及工程技術、煉鋼、橡膠生產以及紡織制造等部門,英國通常與日本企業組建聯合公司的形式在日本境內進行投資,因此這一時期相當多的英國公司在日本境內建立了分支機構或辦事處。英國的公司和企業在從事與日本的貿易活動中發揮著極其關鍵的作用。但是,英日聯盟的建立卻并沒有使英國的公司比其它在日本的外國公司取得更加優越的地位及特權。英日聯盟期間在日本建立的外資制造企業中,只有5家企業是來自英國的,而美國企業參與投資的卻有7家,德國有4家,法國有1家。英國的公司并沒有因為英日聯盟的建立取得明顯的優勢。到20世紀20年代中葉,雖然日本與英國之間的貿易仍然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但美國企業在日本更是超過了英國開始發揮主導作用。一項統計表明,到1931年,英國在日本的主要投資有21項,而美國卻達到了36項。在一戰期間,大量由英國公司從事的貿易活動被日本所搶奪過去。
盡管存在著這樣的影響,但英日聯盟的存在仍然確保了日本不斷參與國際資本流動的進程并在其中發揮積極作用。英日聯盟保證了日本政府能夠在日俄戰爭期間獲得急需的貸款。同時在英國政府的積極贊助之下,南滿鐵路的建設也獲得了大量的資金。日本政府也支持其他部門和企業從海外籌措資金。日本政府籌措來的這筆可觀資金解決了日俄戰爭之后日本國內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同時聯盟關系的存在保證了在一戰期間日本政府能夠對英國提出的額外的資金請求給與正面的回應。作為英國的盟國,日本在1916~1919年間。通過政府貸款及發售國庫券的形式向英國提供了超過2.83億/元的貸款,這些款項直到1921年1月才得以償付。
三、英日兩國間的商業競爭
英國與日本在英日聯盟期間的商業交往活動很多情況下都是以在第三國進行經濟競爭的形式進行的。當有新興市場被發現和開拓時,兩國的商人和公司便紛紛涌人,尋找商機,展開競爭。英國的商人由于英國資本主義發展已較成熟。因此有著足夠的實力在全球范圍內展開經濟活動,英國在亞洲地區很早就開始從事貿易,搶占市場。特別是19世紀40年代以后,隨著中國的國門被打開,英國更是大舉搶占中國的商機。而日本在亞洲地區的商業活動雖然歷史較長,但其規模直到19世紀末才有所擴大。在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之前,日本在亞洲地區的商業活動日漸頻繁,并隨著甲午戰爭中國的戰敗,日本商業活動的觸角開始從朝鮮半島伸向中國的東北及其他地區。1899年,旨在使列強在華能夠取得均等商業機會的“門戶開放”政策雖然出臺,但英日兩國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商業競爭卻成為英日聯盟期間兩國間爭斗的一個焦點。
從英日聯盟的內容來看,似乎為增強日本在東北亞地區的商業地位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和保障。1902年和1905年的兩次英日聯盟協定都對日本在朝鮮半島的“利益”予以承認和肯定。但是關于“利益”的解釋,卻在英國和日本方面有著不同的理解。正是這種模糊的界定和表達,削弱了歐洲國家同亞洲國家之間的聰系,從而為日本進一步插手控制東亞事務提供了契機和自由度,這種自由度的存在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得到增強。一戰使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國家不得不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歐洲戰場的爭奪上,從而無暇顧及東亞事務,這為日本提供了絕好的機會,不斷拓展它在東亞地區的影響力。英國及其他列強在東亞地區的權益不斷被日本所取代,最明顯的就是1915年1月日本同袁世凱政府簽訂的《二十一條》。
在一戰爆發前夜,英國同日本在中國東北地區商業利益的爭奪日漸緊張。盡管英國政府同意保證提供南滿鐵路建設的必要資金,但在修建其他鐵路的項目上仍然與日本存在著分歧,特別是在京奉鐵路的修建上。1907年11月,清政府同英國公司簽署協定,修建從新民屯到法庫門的鐵路,這條鐵路能夠與天津港建立聯系。從而使原來經由日本控制的大連港出口的東北物資能夠通過這條鐵路從天津出口。此舉遭到了日本的反對,他們拿出了1905年同清政府簽訂的密約與清政府進行交涉。而英國在這一問題上反應并不積極,從而對日本采取了一種默許的態度。而鐵路問題始終是英日之間爭執的焦點,特別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日本要求英國同意由日本控制京奉鐵路線的問題上。
由于日本在中國東北地區無視它國利益的存在,特別是在門戶開放政策下仍然對此置若罔聞,各國開始對日本的做法紛紛表示不滿,各國關注的內容也不僅僅限于對鐵路控制的問題。西方國家的商人在中國東北地區從事經營活動要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他們同日本商人相比,也不能得到各種各樣的關稅優惠和鐵路使用特權。種種證據表明,日本妄圖壟斷該地區的貿易活動,日本的商人在這一地區能夠比他們的英國競爭對手獲得更多的優勢和特惠。而日本通過《二十一條》更是進一步確保了它在東北及中國其他地區的經濟利益和特權,特別是隨著日本商業觸角的南下,開始接近長江流域,這與傳統的英國商業利益范圍開始發生沖突。英國人開始意識到他們以及其他列強在亞洲的利益正在逐漸受到威脅和侵蝕。英日聯盟通過承認日本在東北亞地區發揮影響,不但幫助了日本在該地區拓展它的戰略利益,同時也說明了英國在面臨著來自全球各地的競爭對手強有力的挑戰下,已經無能為力繼續確保它先前擁有的絕對領先的地位了。當時有人據此描述道:許多生活的在遠東地區的英國人都認為,伴隨著日俄戰爭的結束,英國在中國以及其他大洋洲國家的優勢地位和聲望開始逐漸下降。無論英國外交部門對聯盟的義務關系采取什么樣的解釋,英國的商業利益沒有從中得到絲毫的保障,英國沒有從這種聯盟關系中嘗到任何甜頭。
在一戰期間,英國在華的商人更是對日本在這一地區推行的經濟政策表示出強烈的不滿,他們的意見也對英日聯盟產生著影響。在他們看來,英日聯盟確保了日本的利益,從而保證了日本能夠躋身于國際大國的行列,但是日本在中國的行為卻與聯盟所規定的內容不相符合。因為日本絲毫不顧及英國的利益,一味擴展在中國的影響力。因此在華的英國商人對英日聯盟也普遍持有一種批評態度。
四、結論
英日聯盟存在的20年間,特別是從第二次英日聯盟開始。正是國際商品、資本和勞動力流動持續增加的時代,英日兩國的企業對國際經濟活動的參與和介入也逐漸頻繁。這樣的經濟活動改變了兩國原有的經濟力量對比,也構成了英日聯盟存在和維系的一個基礎。同時英日聯盟的存在也進一步促進了相關要素在國際經濟體間的流動,帶動了資本的流動以及貿易的發展。另一方面,商品、資本和勞動力的流動也對英日聯盟的存續產生了影響,特別是利益受損者對聯盟的意義開始產生質疑。
聯盟決策面臨的國內環境在安全和經濟關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正是國內政治的約束決定了聯盟中的經濟一安全關系的形式以及在談判時究竟是相互讓步還是容忍不對等的讓步。通過對英日聯盟形成及發展過程的分析,我們發現戰略利益構成了聯盟的基礎,但經濟因素既是聯盟的結果,也在促進聯盟關系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當面臨結盟的選擇時,實力較弱的國家有可能會因為聯盟帶來的經濟收益而選擇結盟。聯盟形成之后,盟國之間通過尋求經濟合作的方式來確保聯盟的鞏固。這種合作形式包括運用經濟補償性支付向盟國提供不對等的優惠待遇以及相互協調彼此之間給予優惠。在外部威脅較大的情況下,聯盟成員國寧愿做出犧牲,通過不對等的經濟交換來確保安全利益;在外部威脅較小的情況下,聯盟成員之間更愿在經濟與安全利益上進行權衡,而此時國內政治環境及決策過程往往能夠在權衡時起到關鍵作用。

責任編輯王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