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替


2013年,一部由美國HBO公司投拍的電視電影《燭臺背后》(Behind the Candelabra)將會上映,主演是久未露面的老牌影帝邁克爾·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以及炙手可熱的男星馬特·達蒙(Matt Damon)。該片根據1988年出版的講述美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鋼琴演奏家利布拉齊(Wladziu Valentino Liberace)生平的《燭臺背后——我與利布拉齊的生活》(Behind the Candelabra: My Life with Librace)一書改編,作者為利布拉齊的同性戀搭檔兼愛人斯科特·托爾森(Scott Thorson)。同名電影由斯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導演,尚未開拍就已經引起傳媒界、音樂界乃至時尚界的共同翹首企盼。
利布拉齊,也許中國樂迷對這個名字不夠熟悉,其實,他在美國音樂界的名聲可以與“貓王”相媲美。不過,“鋼琴家”這個稱呼對他來說也許并不合適,因為他的英文稱呼是“Piano Entertainer”,他表演的是一場“秀”,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音樂會,所以用“娛樂秀家”這個稱號也許更為貼切。這個名字背后究竟蘊含了一個怎樣絢爛至極的人生,使其曾是全世界收入最高的表演者、成功的電視秀寵兒、錄音室的高產者,從眾多藝術家中脫穎而出,吸引如此強大的電影創作團隊再現其生平?
1919年5月16日,利布拉齊出生在美國威斯康星洲的密爾沃基(Milwaukee)郊區,原是雙胞胎之一,但其兄弟在出生時不幸夭折。出生時,他的臉上粘著胎膜,這在當地的民俗中被視為是天才和擁有非凡未來的一個標志。利布拉齊的人生從出生這一刻起,就已經開始與眾不同。
利布拉齊的父親是一名音樂家,在當地一個樂隊里吹法國號,偶爾會去劇院演出,但因為家庭條件并不富裕,在吹號之余還不得不在工廠里做一名普通勞工,貼補家用。雖然他的父親非常鼓勵家庭的音樂教育,但他的母親覺得上音樂課和購買錄放機是超出家里承擔范圍的奢侈行為,這也時常引起家庭內部的爭吵。利布拉齊在成人后回憶說:“我父親對音樂的愛和尊重使得他一生都為營造和培養全家人熱愛音樂而燃燒著自己的熱情,這也是他遺產中最寶貴的部分。”
利布拉齊四歲開始彈奏鋼琴,父親對日常練習和演奏都有著極高的要求,經常會帶著他出席音樂會,讓他能有更多接觸音樂的機會。利布拉齊的驚人天賦很早就顯現出來,七歲時就能背譜彈奏出難度極高的樂曲,八歲時在密爾沃基的帕布斯特劇院(Pabst Theatre)演出后臺與波蘭鋼琴家、日后成為他們家庭好友的伊格納西·布拉德沃斯基(Ignacy Praderewski)見面,并拜師學藝。他曾說:“從藝術大師的精彩演奏中,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樂趣。我的夢想中充斥著跟隨他的腳步所能創造出來的精彩……心中的雄心壯志被徹底激發并且燃燒起來,從此練習鋼琴成為了生活熱情的一部分。”
二戰之前的世界經濟大蕭條使得這個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十幾歲時的利布拉齊還患有語言交流障礙癥,鄰居的小孩子經常嘲笑他對鋼琴和烹飪的熱愛以及對體育等集體活動的逃避。當時的利布拉齊把所有精神都專注于鋼琴練習,并在音樂老師佛洛倫斯·凱莉(Florence Kelly)近十年的指導下迅速成長。他在當地的劇場、廣播電臺、音樂課、俱樂部以及婚禮上演奏廣受歡迎的音樂。1934年,他在學校組成樂團“Mixers”,演奏爵士樂。之后,縱使他的父母都竭力反對,他還是陸續在餐館和一些脫衣舞俱樂部表演,這幫助他即使是在經濟大蕭條時期,仍能享有富足穩定的生活。在這期間,利布拉齊開始展現出其對制圖、設計、繪畫等方面的興趣,逐漸成為了一個有著獨特審美及挑剔眼光的穿衣者和時尚追隨者。同時,他也漸漸有意識地把自己的怪癖轉化成吸引人的優點,在學校里以特立獨行越來越受到關注和歡迎。
在1937年的一個正統鋼琴比賽中,利布拉齊以其鮮明的“個人特質及表現力”贏得了贊賞。然而從1942開始,他逐漸把演奏重心從正統古典音樂表演轉向富有個人特色的“流行兼古典”的表演方式,他自己把它稱為“摒棄最枯燥部分的古典樂”。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期,利布拉齊還在紐約為生計而奔波,但到了四十年代中后期,他已經在美國幾個大城市的夜店俱樂部中得到長期表演的機會,逐漸遠離了傳統的古典樂聽眾,由一名古典鋼琴家正式向一個表演秀者轉型。在此期間,他開創了以低廉票價欣賞跨界音樂的先河,比如把肖邦作品與二戰老歌《牧場是我家》(Home on the Range)作結合等。曾有一段時間,他還與一名攝像師同時在臺上表演,這種與眾不同的做法使他獲得了人們的關注。利布拉齊熱衷于與觀眾互動,樂于滿足他們提出的要求,注重與他們互動交流,甚至是一起開玩笑,給有幸選中的觀眾上課等。同時,他開始對諸如燈光、舞臺及表演方式這些細節進行關注,并將其納為表演的重要元素之一。
1940年,為了配合電影上映之前的宣傳,在紐約、芝加哥及好萊塢出現了一種約三分鐘結合舞蹈、音樂及影像的視頻體,在俱樂部、餐館、酒吧等公共休閑場所播放,這也是日后音樂錄影帶的雛形。利布拉齊在1934年參與拍攝了兩部視頻體,以他在俱樂部表演中最受歡迎的兩首曲目《猛虎進行曲》和《第十二街進行曲》為藍本,后來由卡斯特電影公司出版發行。1944年,利布拉齊得到了人生第一次在拉斯維加斯演出的機會,從此拉開了他輝煌職業生涯的序幕。美國《綜藝》(Variety)雜志評價說:“利布拉齊是演員蓋里·格蘭特(Gary Grant)和羅伯特·阿爾達(Robert Alda)的結合體。他的表演動人,風度翩翩,靈巧的雙手總能牢牢抓住人心。絢麗的燈光及表現方式,使得演出引人入勝。”《芝加哥時報》評論道:“前一分鐘他還像肖邦一樣演奏,下一秒又可以立刻變身為喜劇演員奇可·馬克斯(Chico Marx)。”
隨著時間的淬煉,利布拉齊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藝術形象。舞臺上放置的燭臺是他表演時標志性的道具,標準的白色領帶加白色燕尾服則讓他在舞臺上更醒目。除了在俱樂部演出之外,利布拉齊也為一些億萬富翁的私人派對進行表演。為了配合日益成功的公眾形象,他買了一架稀有超大尺寸的裝飾有純金樹葉的博蘭斯勒(Bluthner)三角鋼琴,并宣稱它是“鋼琴中的無價之寶”。
1950年,利布拉齊受邀在白宮內為當時熱愛音樂的總統哈里·杜魯門(Harry Truman)演奏。在積累了于各種頂級俱樂部成功演出的經驗之后,利布拉齊的野心開始膨脹,他希望擁有更多的觀眾,成為一名電視、電影及錄音界的明星。于是他拓展了表演形式,配合大量華麗的服飾與道具技術,使整場秀看起來奢華極致。完善后的大型“拉斯維加斯秀”成為了其個人標志性的演出形式,并不可思議地在短時間內積聚了大批粉絲,使他一夜暴富。
在1955年之前,利布拉齊僅憑里維埃拉酒店和“拉斯維加斯秀”的演出每周就可以掙到五萬美金,并擁有超過兩百個官方粉絲俱樂部,約二十五萬粉絲。每年出席公關活動可以賺超過一百萬美元,參與電視節目同樣可獲得一百萬美元左右的可觀收入。他成為主流雜志爭相報道的明星,被看作是當時文化界的超級巨星,同時也成了公眾和喜劇演員開涮的對象。
音樂評論家們尖刻地點評他的鋼琴演奏。批評家盧維斯·馮科(Lewis Funke)曾在聽完他在卡內基音樂廳的音樂會后寫道:“利布拉齊的音樂就是各種把戲的串燒,極致的強音、極致的輕柔、極致的細膩,幾乎所有的表演技巧都像沾滿了奶油和櫻桃那樣膩。更糟的是他缺乏對偉大作曲家的尊重和理解。他以他自己的方式重塑作品,每個作品都深深打上他個人的烙印。當彈奏到難度較大的部分時,他就自行簡化。草率的技術使得節奏松散、速度紊亂、演釋怪異。過多的裝飾和感傷,是對作曲家意圖的失敗演釋。”
對此,利布拉齊辯駁道:“我并不是在做普通音樂會演出,我是在呈現一場秀。”與傳統古典音樂會的尾聲不同,利布拉齊每場秀的結尾都會邀請觀眾上臺,親身感受其身上的表演華服、貴重的鋼琴、穿戴的珠寶和那雙充滿魔力的手。親吻、握手、擁抱也是經常上演的場景。
而利布拉齊身為男同性戀者的私生活,則是八卦媒體注意的焦點。1982年,與其登臺合作五年之久的搭檔兼愛人斯科特·托爾森通過法院向利布拉齊索要一億多美元的“贍養費”,曾引起極大的轟動。盡管利布拉齊在其職業生涯中從來沒有公開承認過自己的同性戀身份,但在1986年,斯科特·托爾森公開表示,他最終得到了九萬五千美元的“賠償”。
1987年,利布拉齊因艾滋病惡化去世,終年六十七歲。作為一名很懂得舞臺作秀的表演藝術家,華麗、夸張、出奇制勝這樣的詞是塑造其長期引人矚目的不二噱頭。他的人生充滿著不可想象的奇跡,尤其是他在輿論風暴最為猛烈的時候,卻依然能堅持自我,保持極高的藝術水準,無愧于是一位個性卓絕、充滿傳奇色彩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