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鎮飚
作為話語的音樂:浪漫主義音樂的符號學探索
Music as Discourse: Semiotic Adventures in Romantic Music
牛津大學出版社
KOFI AGAWU
隨著二十一世紀哲學的語言學轉向,以及法國哲學家福柯話語研究方法的興起,話語研究也開始進入音樂領域。
書中的前半部分是理論的梳理,包括作為語言的音樂,將音樂納入語言與話語研究,建立了話語分析標準,以及“音樂話語”體系的建構,而后半部分則運用音樂話語分析方法,分析研究了六部作品:李斯特的《奧菲歐》、勃拉姆斯的《E小調間奏曲》(作品110號)和《第一交響曲》、馬勒的《第九交響曲》、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作品130號)、以及斯特拉文斯基的《管樂交響曲》。
本書是將符號學理論和話語研究方法運用于音樂作品分析的力作。
路易斯·安德瑞森的音樂
The Music of Louis Andriessen
劍橋大學出版社
Yayoi Uno Everett
荷蘭音樂家安德瑞森是近年來歐洲古典樂壇最炙手可熱的作曲大師之一,音樂風格多樣,曾因極簡主義作品而屢獲好評,2010年又因為創作了改編自但丁神曲的 La Comedia 多媒體歌劇而獲得格勞梅爾作曲大獎。
安德瑞森任教于荷蘭海牙皇家音樂學院,長年教授作曲課程。近幾年,研究安德瑞森的作品也開始涌現,本書的特點在于視野廣闊,既把安德瑞森放在二十世紀的荷蘭(二戰之后)音樂背景加以考察,又深入研究了其音樂中的政治元素,以及階段作品(1981-1988)中的形而上學特色。此書對于深入研究這位當代作曲大師,以及理解二十一世紀歐洲音樂,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樂之暗面:流行音樂與暴力
Dark Side of the Tune: Popular Music and Violence
布魯斯·約翰遜、馬丁·克盧南
Bruce Johnson / Martin Cloonan
Ashgate出版社
這是西方研究流行音樂和社會暴力之間關系的最新著作,也填補了流行音樂社會學的學術空白。
書中的主要內容包括八個部分:語境:音樂之聲、歷史上的音樂與暴力、技術化聲響、音樂伴隨的暴力、音樂與暴力刺激、音樂與喚醒暴力、作為暴力的音樂、政策研究。雖然一直有觀點認為,音樂可以減少人類的獸性,但是作者重點研究了各類流行音樂(重金屬、說唱樂等)對暴力行為的激發與喚醒,并提供了防范的政策建議。
流行音樂社會學作為方興未艾的音樂學術領域,正不斷影響著文化研究、符號學、后結構主義、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諸多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