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美香



長笛大師馬歇爾·莫伊茲(Marcel Moyse)于1889年5月7日出生于法國南部靠近瑞士邊境汝拉(Jura)山脈的山間小村圣阿穆爾(Saint-Amour)。在莫伊茲出生兩個小時后他的生母因嚴重產后后遺癥離開人世。時隔不久他的父親也將他拋棄,離家出走。成為孤兒的莫伊茲七歲之前被一位農場主婦領養。在七歲那年的某一天,他偶遇了自己的親祖父母。其實,這七年當中他的祖父母一直都在尋找他。這時他才被告知自己親生父母的事情,這對幼小的他造成極大的心靈沖擊。之后,他離開一心呵護他、養育他的養母身邊,跟隨祖父母開始了新的生活。這件事情成為了莫伊茲在其后的音樂道路上成長的契機。
莫伊茲的祖父是位歌劇演員,而他的兩位叔父,一位是大提琴手,一位是雙簧管演奏者。在這樣的音樂家庭環境中成長的他,九歲前時常被祖父帶著去觀賞諸多著名的歌劇演出。晚年時的莫伊茲曾經這樣回憶當時的情景:“聽著著名歌手的歌劇,不知不覺之間我就會用心去感受何謂真正的音樂,并且很自然地把它融入到全身心中去。這對培養我自身的音樂性而言,具有很深的意義。我的長笛演奏生涯中一貫堅守的,如歌劇演員歌唱般進行演奏的習慣便是由此而來。”
莫伊茲七歲時就喜歡吹笛子,當時的他還自己動手用柳樹的樹枝做成笛子。十歲那年莫伊茲實在太想擁有長笛,為了積攢購買長笛的錢還悄悄上街撿空飲料瓶賣錢,察覺到他這般舉動的祖父母則欣然拿出不足部分的錢給他買了一支長笛。
1900年十一歲的莫伊茲開始跟隨叔父介紹的巴黎歌劇院管弦樂團首席學習長笛。十四歲時正式考進了巴黎音樂學院,師從當時世界最富聲望的法國長笛演奏家、教育家、指揮家、被視為現代法國長笛演奏學派之父的塔弗內爾(Paul Taffanel,1844-1908)學習長笛。翌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同年,舉辦了第一次個人獨奏音樂會。畢業后他跟隨塔弗內爾繼續深造了三年長笛。莫伊茲認為,塔弗內爾是他一生中遇到的最偉大的音樂家。塔弗內爾去世后,他師從了巴黎歌劇院管弦樂團首席長笛安貝恩(Adolphe Hennebains,1862-1914)一段時間,二十歲之后莫伊茲還接受過他的師兄,當時已作為塔弗內爾后接任巴黎音樂學院教授的法國長笛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指揮家高貝爾(Philippe Gaubert,1879-1941)的熏陶。
巴黎音樂學院畢業后的莫伊茲直到1940年巴黎淪陷,歷任過帕斯朵魯夫管弦樂團、巴黎音樂學院管弦樂團、克米柯歌劇院管弦樂團、斯托拉拉姆管弦樂團的首席長笛。
二十一歲那年莫伊茲與擁有法國和日本血統且比自己年長三歲的芭蕾舞演員謝利娜(Céline Gautreau) 結了婚。在他二十三歲時他們的第一個孩子路易·莫伊茲(Louis Moyse,1912-2007)出生了。
三十歲以后,莫伊茲作為長笛獨奏家開始活躍于世界各地。他的演奏以無與倫比的清澈、柔和及通透的美妙著稱。1922年莫伊茲三十三歲時第一次錄制杰南(Paul Agricole Genin,1832-1903)的《威尼斯狂歡節》以及比才《阿萊城姑娘》中的《小步舞曲》,當時唱片銷量竟然達到了十二萬五千張。他憑借1929年錄制的莫扎特《D大調協奏曲》以及1930年錄制的德彪西《牧神午后》先后獲得了法國唱片大獎。
1930年莫伊茲與兒子路易及路易的女友(后結為夫妻)布蘭杰(Blanche Honegger,1909- 2011,法國近代作曲家奧涅格的表妹)還一起組建了“莫伊茲三重奏”(長笛:莫伊茲、鋼琴:路易、小提琴:布蘭杰),之后的二十年間,“莫伊茲三重奏”在歐洲各地以及南、北美洲地區進行了廣泛的演奏活動。當時“莫伊茲三重奏”被譽為全世界最優秀的室內樂組合。1935年他們同樣也獲得了法國唱片大獎。
1924年三十五歲的莫伊茲開始在巴黎音樂學院任教,1932年則作為高貝爾的繼任正式被聘為巴黎音樂學院長笛教授。1933年開始還兼任了日內瓦音樂學院的客座教授。當時,不少有名望的作曲家還專門為莫伊茲譜寫了長笛作品。其中,1934年他在丹麥哥本哈根的音樂會上成功首演了作曲家伊貝爾(Jacques Ibert, 1890-1962)為他譜寫的《伊貝爾協奏曲》以及美麗的女作曲家沙米娜德(Cécile Chaminade,1857-1944年)為他譜寫的《沙米娜德小協奏曲》等尤其著名。而莫伊茲的精湛演奏技藝使得他在1936年榮獲了法國國家榮譽勛章。
作為世界長笛演奏新潮流的典范,莫伊茲經常與托斯卡尼尼、斯特拉文斯基、施特勞斯、瓦爾特等人合作演出并獲得了他們的高度贊賞。1910年至1940年間,莫伊茲多次作為獨奏家或者以“莫伊茲三重奏”的身份到訪過美國。他還曾與大歌唱家梅爾芭、小提琴演奏家伊薩依等一起進行了數次美國巡演。
1940年納粹德國入侵巴黎后,為了抵制納粹對巴黎音樂學院的管制,莫伊茲毅然辭職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二戰后的1946年他重新回到巴黎音樂學院任教,不過,出于無法接受戰后巴黎音樂學院的教授聘任機制等理由,到1948年他再次辭去巴黎音樂學院教授職務,舉家搬遷至“莫伊茲三重奏”曾經到訪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但在當時動蕩不安的阿根廷政局之下,恰逢早些時候已到美國定居的曾經的合作伙伴、鋼琴演奏家塞爾金之邀,1949年莫伊茲又一次舉家搬往位于美國北部地區佛蒙特州(Vermont)的小鎮布拉特爾波羅(Brattleboro)定居。
到美國后,1951年莫伊茲與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布什(Adolf Busch, 1891–1952)兄弟以及塞爾金、路易等六人作為發起人共同創辦了里程碑式的馬爾波羅音樂學校(Marlboro Music School)和馬爾波羅音樂節(Marlboro Festival)。從此,莫伊茲開始了將大部分精力投放到長笛音樂教育以及編寫長笛音樂專著的晚年生活。“愛與激情”則是莫伊茲對待教育的精神所在。晚年的他不僅奔波在美國各地,1964年起每當夏季至秋季還定期到瑞士、英國等歐洲國家進行了大師班活動。在亞洲地區,晚年的他唯一到訪過兩次日本并舉辦過大師班。莫伊茲的長笛音樂教育理念則在他曾經教授過的眾多世界級長笛演奏家、教育家身上得以充分體現。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有長笛演奏家、教育家路易(Louis Moyse,1912-2007)、喬奈(André Jaunet, 1911-1988)、尼柯萊(Aurèle Nicolet,1926- )、貝奈特(William Bennett,1936- )、威伊(Trevor Wye,1935- ) 、格拉夫(Peter Lukas Graf,1929- )等。
莫伊茲晚年花不少精力編寫了數十本關于長笛演奏法(入門、音階、輔音等)以及音色訓練等方面的極其寶貴的教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教程為《發聲練習》(DE LA SONORITE)和《我的長笛概論》(THE FLUTE AND ITS PROBLEMS : TONE DEVELOPMENT THROUGH INTERPRETATION FOR THE FLUTE)等。他的教程至今仍在全世界范圍被廣泛采用,并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優秀長笛人才。
1984年11月1日,一代宗師、現代長笛之父馬歇爾·莫伊茲在他的第二故鄉美國布拉特爾波羅逝世,享年九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