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禎



音樂愛好者都知道,很多作曲家不但短命,而且天生不幸,比如貝多芬中年耳聾、肖邦身患致命的肺病、韋伯天生瘸子等等。但是,就我所知,在音樂家中,大概沒有比法國管風琴家和作曲家路易·維依安的一生更為不幸的了。
路易·維依安(Louis Vierne)1870年10月8日出生于法國普瓦捷(Poitiers)。因為先天性的白內障,他一出生就幾乎是個瞎子。雖然后來動了手術,視力有所改善,但是最終也只能看見一些物體的大致輪廓。
但是維依安很早就顯示出音樂的天賦。據說他兩歲時,有人在鋼琴上彈了一首舒伯特的《搖籃曲》,維依安馬上就能在鋼琴上找到《搖籃曲》的那幾個琴鍵。
1880年,在家鄉的青年盲人學校畢業以后,維依安全家搬到巴黎,他進了巴黎音樂學院,跟大音樂家弗朗克(César Franck, 1822-1890)學習和聲與管風琴。1890年,弗朗克因車禍去世,維多(Charles Marie Widor, 1844-1937)接任弗朗克在巴黎音樂學院的教授之職,維依安就繼續跟維多學習管風琴。弗朗克在世時,每星期都在教堂彈奏管風琴,他的學生們就在周圍聆聽,這給年輕的維依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影響了他終身的創作。
1892年,維依安作為維多的副手,在巴黎的圣修爾皮斯教堂(Saint-Sulpice)演奏管風琴。1900年,他參加一次管風琴比賽獲勝,就此得到了巴黎圣母院管風琴手的職位,并擔任此職直到1937年去世。在此期間,他的管風琴演奏技巧名聞全歐洲,大雕塑家羅丹和法國第三共和國總理克列孟梭(Georges Clemenceau)都是他的聽眾。他一生的大多數作品都是管風琴曲,到現在,我們還能在唱片上找到這些曲子。
維依安一生不僅生理上有嚴重缺陷,而且精神上也多次慘遭沉重的打擊。這些不幸的遭遇,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痕跡。
他一出生,就是先天性的盲目。雖然不能算是完全的盲人,但按照法國的法律,他已經算是個“法定的盲人”(Legally Blind)。早年,在他視力還算比較好的時候,他能用一支特大的筆在放大很多倍的五線譜上作曲。后來,年歲漸大視力漸退之后,他就只能靠與他最親近的弟弟熱內來幫他記譜。
1898年3月,維依安的朋友馬廷請維依安做他兒子的教父。因為這個機會,他認識了孩子的教母阿萊特·塔斯金(Arlette Taskin)。阿萊特的父親是法國有名的男中音歌唱家,維依安很快愛上了她,不久就與她結了婚。1900年,他們得了第一個男孩,杰格;1903年又得一子,叫安德雷;1907年,生了個女兒,叫克萊特。但很快,災禍就一個又一個地向他襲來:先是他父親和跟他關系最親的一位叔叔相繼去世;后來,在1906年5月,他出了一次嚴重的車禍,差點截掉一條腿;車禍剛過去,他又得了傷寒??;最后,他妻子的母親也去世了,他妻子的兩個小弟弟只好跟他們一起住。這一系列的災禍都給維依安的生活和精神帶來巨大的壓力。
更甚的是,他與妻子阿萊特的關系也漸漸出現了問題,他發現原來他妻子跟他朋友馬廷暗中有染,不得不跟妻子離了婚。在1909年的離婚判決書中規定,他有長子杰格的撫養權,但是有一個條件,那就是他永遠不能再婚。而小兒子安德雷和女兒克萊特,則被法院判給了他妻子阿萊特,可能是因為這兩個孩子還很年幼,而維依安又是個盲人,無法照顧他們吧。總之,這次痛苦的離婚事件給維依安的打擊很大。
離婚以后,維依安帶了杰格搬回他母親家去住。他母親幫他照管撫養杰格,可是不幸的是,只過了兩年,他母親就得敗血癥去世了。不久之后,他的好朋友亞歷山大·圭爾曼也以同樣的疾病去世了。圭爾曼是巴黎音樂學院的管風琴教授,而維依安已經在巴黎音樂學院當了很多年維多教授的免費助教,按理,圭爾曼的空缺應該讓維依安來填補。但他很快就發現,他不可能得到這個職位,因為他已經成了院長福雷和他的老師維多之間矛盾的犧牲品!
因為收入不高,維依安一生都處于經濟貧困的窘迫境地。幸虧不斷有朋友幫他找來學生,讓他可以靠教學維生。甚至以他老師弗朗克的名號幫他開辦管風琴學習班。維依安的學生中,很多人后來都成了知名管風琴家。
1909年,維依安的幼子安德雷得了當時不治之癥的肺結核。四年后的1913年,安德雷因肺病去世,只活了十歲。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在瑞士療養期間,他得到了長子杰格在戰場上陣亡的消息,年僅十七歲。喪子的巨大悲痛促使維依安寫了一部《C小調鋼琴五重奏》。
維依安失去他僅有的兩個兒子以后,他生活中只剩下兩個弟弟了。弟弟愛德華與他并不很親,但比他小八歲的熱內卻跟他關系很好。熱內是管風琴伴奏家,經常幫視力很差的哥哥記譜。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熱內也參了軍。維依安的長子陣亡之后,熱內的來信就成了維依安最大的安慰。在大戰快要結束的1918年4月30日,熱內給維依安寫的信里說:“每一年,你都豐富了我們的傳統……你和我們的兄弟愛德華,現在就代表了我在世上所有的愛。唉,什么時候我們才能坐在同一張桌子旁,坐在同一盞琴燈下呀!”誰知,這是維依安收到熱內的最后一封信。同年5月29日,熱內在一次軍事行動中失蹤了。后來才知道,他被一顆炸彈炸得粉身碎骨、尸骨無存。而維依安,則是過了一個月才從熱內的長官那里得到這個噩耗的。
于是,維依安失去了世上所有最親近的人,孑然一身,無依無靠。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幾年里,他兩次去英國,一次去美國演出;他在巴黎圣母院繼續演奏管風琴;他的最重要的幾部管風琴曲都是在此期間寫成的。在臨死前五個月,他創作完四首管風琴組曲后,寫道:“熱內,我在我的心靈深處給你挖了一個上帝沒有給你的安息處?!笨梢姡S依安的內心隱藏著多么巨大的痛苦呀!
1937年6月2日,維依安在巴黎圣母院演奏管風琴時突然中風(有人說是心肌梗塞)去世,享年六十七歲。這大概是他悲慘的一生最完滿、最理想的結局了吧!
在網上,路易·維依安作品的唱片很多,大多是管風琴曲。我對管風琴音樂興趣不大,所以沒有聽過維依安的管風琴曲。我的兩張唱片都是他的室內樂,其中均有那首為他兒子杰格陣亡而寫的《C小調鋼琴四重奏》。
第一張:英國Hyperion唱片公司2001年出版的唱片。鋼琴由庫姆斯(Stephen Coombs)演奏,弦樂部分由奇林戈林弦樂四重奏團(Chilingirian Quartet)演奏。
C小調鋼琴五重奏(作品42號)
第二張:德國MDG唱片公司2008年出版的唱片。由肯德(Levente Kende)演奏鋼琴,斯皮格爾弦樂四重奏團(Spiegel String Quartet)演奏弦樂部分。兩首均是維依安的室內樂作品:
C小調鋼琴五重奏(作品42號)
D小調弦樂四重奏(作品12號)
《D小調弦樂四重奏》是維依安的早期作品,寫于1894年。兩年后這部作品在巴黎首演時,深得聽眾的喜愛,奏完后,聽眾還要求加演一曲。而那首《C小調鋼琴五重奏》則是與那首早期的弦樂四重奏完全不同的作品。這首作品是維依安長子陣亡之后寫的,是一首感情強烈、感人至深的作品。1918年2月,在維依安快要完成這首作品時,曾給他朋友寫過一封信,信里有一段話,大概可以幫助聽眾了解這部作品的內容,以及作曲家想要用音樂來表現的思想感情:“我正在構思一部大型的五重奏,將我對兒子的溫情和他不幸的命運充滿其間。我將以巨大而兇猛的能量來完成這部作品,因為我經受的就是極度的痛苦。我要寫的音樂是強而有力的、令人敬畏的、震撼人心的,我要以此來觸動失去兒子的父親們心中最深處的神經纖維……對我來說,我失去的是最后一個能夠繼承我姓氏的孩子。我要用雷鳴般的怒吼來埋葬他…… 也許,已經經受過各種痛苦、各種艱辛、各種憤怒的人倒有可能來安慰和平息其他人的苦痛。這就是藝術家應該扮演的角色?!?/p>
不過,在聽這首鋼琴五重奏時,我首先感到的,并不是音樂巨大震撼的力量和作曲家雷霆萬鈞的憤怒,而是一種柔情、一種哀怨、一種沉思、一種懷念、一種極度克制的心情。尤其第一樂章,當提琴輪番奏出主題的時候,我只感到一位喪子之父隱隱作痛的、正在慢慢滴血的心。的確,在這一樂章里也可以感到這位父親心中的無名怒火,但是這股怒火還沒有燒成燎原大火時,情感已經被克制起來,怒火也就此壓抑了下去,剩下的,就只有悲哀和悼念了。
要是熟悉維依安的老師弗朗克的名曲《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的話,那么一聽維依安的這首鋼琴五重奏,就會很容易聯想到弗朗克的那首奏鳴曲,尤其是該曲的第三樂章。我每次聽這一樂章,總能感到弗朗克內心有一種憤憤不平的怨怒——當然,這是因為他的作品在巴黎音樂學院總是得到不公平的待遇——然而,每當這種怨怒想要通過音樂爆發出來時,弗朗克總想方設法把這種怒火壓抑下去。維依安的這首鋼琴五重奏,真與他老師的那首小提琴奏鳴曲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