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琳
薩蒂,法國作曲家,被后人譽為“法國前衛音樂的先聲”。他的音樂簡潔、清新,既沒有虛張聲勢的氣焰,也沒有矯揉造作的柔情。但這表面看似緩慢、平靜的音樂,卻能很好地折射出他內心深處的瑰麗世界。薩蒂那千奇百怪的樂曲標題和銳意創新的想法常給人以深刻印象,他那富有想象力又獨樹一幟的音樂風格也為他贏得了美譽。斯特拉文斯基曾形容薩蒂是他所知道的最為古怪、但又情趣橫生的人。他的音樂創作深深影響了與他同時代的德彪西與拉威爾,也給新一代的作曲家和藝術家以深刻啟發。
薩蒂于1866年5月17日出生在法國西北部塞納灣南岸的翁弗勒爾市(Honfleur)。在薩蒂四歲時,全家移居至巴黎的蒙馬特爾。但在1872年,六歲的薩蒂由于母親病逝,他又被送返至翁弗勒爾的祖父母家生活。1878年,薩蒂再次回到巴黎,這一次,他進入了音樂學院,并開始接受正規訓練。在學校里,薩蒂并不是一名令人滿意的乖學生。由于他天性不羈,他不喜歡被約束,也不能適應學校的嚴格訓練,在1886年,薩蒂因應征入伍而中斷了學業。
退役后的薩蒂在一些咖啡館里以彈奏鋼琴為生。1905年,年近四十歲的薩蒂進入了“圣歌學校”(Schola Cantorum)學習,在此他遇見了恩師丹弟(Vincent dIndy)和魯塞爾(Albert Roussel)。在學校三年的學習過程中,薩蒂對“作曲家”一詞有了新的認知,他一改往日的散漫作風,努力改進自己在作曲技術上的不足之處,在創作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1917年創作的《游行》,使五十一歲的薩蒂一舉成名,他的天賦也開始被公眾所認可。
戰后幾年,他在一批青年作曲家當中成為了焦點人物,這也得感謝科克托(Jean Cocteau)。科克托作為法國詩人和劇作家,反對浪漫主義和印象主義音樂,同時作為六人團代言人的他,極力推崇及贊賞薩蒂那樸實、自然的風格,可以說,薩蒂的思想啟迪了六人團,影響了法國年輕一代作曲家,推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法國音樂新風格的形成。
薩蒂的生活一直是清貧的,他像個隱士一樣,與世無爭,一直隱居在巴黎的遠郊。在他簡陋房間中僅有的陳設是一張椅子、一張桌子和一張吊床。他專注音樂,心無旁騖,對音樂的追求是那么簡單自然,毫無功利目的。他的音樂,使人仿佛沉浸在一種悠遠、神秘的宗教氣氛當中,那種毫無虛飾、樸實無華的音樂表達可以讓人拋掉世俗的浮躁,遠離煩囂,讓心靈沉淀。
一位作曲家的靈魂是由音符來構筑的,當我們尋音覓來,聆聽薩蒂,可以深切感受到薩蒂那清澈如鏡的音樂靈魂。
《游行》(Parade)
《游行》是部芭蕾舞劇,靈感來源于科克托的一個戲劇故事。薩蒂為此劇創作配樂,參與這部芭蕾舞劇的有負責繪景與服裝設計的畢加索、負責舞蹈設計的馬辛(Leonid Massine)等著名藝術家。1917年5月18日,此舞劇在巴黎“夏特萊劇院”(Theatre du Chatelet)由賈吉列夫的俄羅斯芭蕾舞團進行首演。科克托的想法是以舞臺作品來表現出“立體主義”的原理,在這一點上他顯然成功了。
作品描述了一個流動劇團在巴黎的演出,在一個露天游樂場的攤位上,面包師和演員們不斷吸引觀眾們的注意。作品的開始是一段圣詠風格的前奏,緊接著以一段賦格曲延續故事主題,當中不乏有中國的魔術師進行吞火表演、美國的小姑娘模仿卓別林等等,豐富多彩的表演為作品增色不少。同時,薩蒂在作品中加入了許多實驗性的元素,如使用輪船汽笛、高音和低音的警報器和打字機等日常生活中的聲響,使這部芭蕾舞劇別具一格。
《裸體歌舞三首》
(Trois Gymnopédies)
薩蒂于1888年創作的《裸體歌舞三首》是他的代表作,標題來源于古希臘儀式當中青年人的一種舞蹈。薩蒂受福樓拜的小說《薩朗博》(Salammbo)所啟發,創作了這部作品。后來,德彪西也曾將之改編為管弦樂曲,也有許多作曲家將之改編后用于電影音樂。
《墨丘利》(Mercure)
這部芭蕾舞劇與《游行》一樣,也是薩蒂和畢加索、馬辛合作的,1924年6月,此作品在法國巴黎上演。由于科克托喜用以神話故事作為題材的創作,此作品便以羅馬眾神中的墨丘利命名。
這部作品以墨丘利為中心,共分十二個場景,首先進入的是序曲,緊接著的是第一部分:在夜幕降臨時,一群人把阿波羅與維納斯圍在中間,營造出充滿了愛的氛圍。但墨丘利出于嫉妒,想要破壞阿波羅與維納斯;第二部分:墨丘利與美惠三女神(Three Graces)跳著圓舞曲,墨丘利趁著美惠三女神在沐浴的時候,偷走了她們的珍珠,但在逃跑的時候卻被地獄犬抓獲;第三部分:在一個很熱鬧,又具有濃厚節日氣氛的場景中,墨丘利跳起了十分獨特的舞蹈,場景中還出現了羅馬神話中的酒神。
這部作品在公演后,或許是人們不能接受薩蒂這種過于冒險的創作方式,在當時并沒有引起很好的反響。據畢加索的支持者說,這部作品吸引眼球的原因,僅僅是因為有了畢加索的參與。薩蒂在作品中拋棄了傳統的常規手法,盡管偶爾會出現亮點,但總體上還是讓觀眾們失望了。
《松弛》(Rel?che)
芭蕾舞劇《松弛》是薩蒂與皮卡比亞(Francis Picabia)合作的作品。皮卡比亞負責撰寫劇本,薩蒂在作品中運用了在當時頗受歡迎的曲調,再以芭蕾的形式展現。此作品于1924年11月29日在香榭麗舍劇院(Theatre des Champs-Elysees)首演。
此作品包含兩部分,第一幕:序曲之后,舞臺幕布緩緩升起,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堆老唱片。此時,女舞者出場了,她走走停停,優美的體態吸引了所有人。緊接著音樂響起,女舞者坐在臺前,邊聽音樂邊抽起了煙。一位男舞者從幕后來到舞臺上,與女舞者跳起了圓舞曲。第二幕:男舞者回憶著他們當初相遇的情景,隨后女舞者出場了,第一幕的音樂重新響起,在魯塞爾指揮的管弦樂隊伴奏下,兩人翩翩起舞。伴隨著音樂,男演員們歸位,并找到他們的外套。在這個場景之后,陸續出現了獨輪車舞、冠冕之舞,女舞者為一位觀眾戴上了一頂皇冠。隨后,一個名叫“狗尾巴”的小舞蹈為表演畫下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