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杰
不久前,上海音樂廳上演了兩場引人注目的鋼琴獨奏音樂會。這兩場音樂會有幾個相似點:首先,法國鋼琴家皮埃爾·勞倫·艾瑪爾(Pierre-Laurent Aimard)與英國鋼琴家史蒂芬·霍夫(Stephen Hough),都是目前在國際樂壇享有美譽的中生代著名鋼琴家;其次,在音樂會的曲目安排上,上半場以現當代的作品為主,霍夫甚至演奏了自己創作的鋼琴奏鳴曲,下半場都安排了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彰顯新銳和各自的特色。兩位鋼琴家在短時間內相繼獻藝,給了觀眾別樣的欣賞和比較的興趣。
艾瑪爾與梅西安、利蓋蒂、布列茲等當代音樂大師有很深的私交,并以演奏這些當代音樂,尤其是法國音樂而著名。形象敦厚壯實的他在音樂會的上半場,演奏了六首德彪西的前奏曲:《沉沒的教堂》《精靈的舞蹈》《煙火》《月色滿亭臺》《水妖》《西風所見》,其演釋風格明顯不同于我們印象中的德彪西,比如以意大利鋼琴大師米開朗杰利為代表的德彪西。艾爾瑪沒有過多強調色彩,而是注重作品結構,在感性的印象派中注入了更多的理性思維,這也許與他平時較多接觸當代音樂有關,當代音樂大多理性重于感性。接著演奏的布列茲《第一鋼琴奏鳴曲》,為艾瑪爾的演奏風格找到了答案:他對作品中空間概念、結構概念的把握和解讀,沉穩老到,別有一功——雖然我們不太習慣欣賞這樣的音樂。在上半場最后演奏的利蓋蒂三首練習曲《金屬》《空弦》《華沙之秋》中,艾爾瑪依然表現出了這樣的特點。練習曲是利蓋蒂鋼琴音樂中的代表作之一,艾爾瑪的演奏曾得到過利蓋蒂本人的首肯。
如果說,演奏當代作品,評判的標準還難以完全建立的話,那么,演奏傳統作品,就非??简炰撉偌业娜鎸嵙α?。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向來是鋼琴家的熱門曲目,唱片版本如過江之鯽,現場演奏也多有所見,但艾瑪爾演奏的《B小調奏鳴曲》,是真正感動我并讓我為之震撼的,他將這首單樂章龐大樂曲的內在結構解析得既步步為營、條分縷析,又波瀾壯闊、激情澎湃,技巧扎實輝煌,極富內在張力。艾瑪爾似乎不像傳統意義上的法國鋼琴家,而更像德國和俄羅斯鋼琴學派的綜合。
與之鮮明對比的霍夫,無論形象還是演奏風格,都頗具內秀的紳士風度。霍夫不僅是鋼琴家,還是作曲家、作家、神學家,文化和音樂的綜合修養非同一般。他的演奏注重情感的連貫通暢,氣息抒情而又熱情洋溢。上半場開篇的貝多芬《月光奏鳴曲》,就顯示了他的這一特色。接著演奏的是他自己創作的鋼琴奏鳴曲《斷落的樹枝》,由十六個短小、獨立的部分組成,演奏時間約有二十分鐘,主要表達的是“樹枝在春天萌發,最終面臨折損,再難以修復”,一種秋風蕭瑟、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情緒。音樂空靈而多變,表達了霍夫豐富而又神秘的內心世界。
霍夫這次演奏的斯克里亞賓“第四”“第五”鋼琴奏鳴曲。在斯克里亞賓的十首鋼琴奏鳴曲中,這兩首是從傳統走向當代的轉型期作品,朦朧而又激蕩“狂喜”,霍夫演來得心應手,一氣呵成,令我對原本感覺有些苦澀的斯克里亞賓,有了新的體驗,這是我此次音樂會的一大收獲。
下半場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也許有艾瑪爾的先入為主,而且又是那么的精彩火爆,與之對比,霍夫的表現稍微弱了些。可能這首作品不太適合霍夫的風格,是否僅僅是為了紀念李斯特而選擇它?
感謝上海音樂廳,在短時間內上演了兩場含金量如此高的鋼琴獨奏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