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昊 李景山
摘要: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著諸多矛盾。要很好地解決這些矛盾,就要在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頭腦、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針對學生實際進行教育教學的基礎上,不斷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教學形式,針對學生實際進行教育教學,用科學的評價方式評價學生德行,來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 感染力; 說服力
中圖分類號: G4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3-0070-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系統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在培養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著不可回避的矛盾,這些矛盾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應對這些挑戰,需要在堅持課堂教學原則的基礎上,通過不斷深化課堂教學改革,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一、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著四個方面的矛盾
當前,在改革開放逐步向縱深發展過程中,由于社會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的價值觀念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新形勢下面臨著新的矛盾。
1.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崇高性與社會功利環境的矛盾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崇高而神圣的課程,它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這一崇高的理念,不僅是過去,而且是現在和將來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堅強支柱。但是,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這一支柱承受著更大的壓力。一方面,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產品被不同程度地商品化,許多社會道德行為乃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行為也有被市場化的潛在危險;另一方面,市場經濟條件下,工具理性過分張揚,價值理性受到壓抑,人們的心理平衡被打破,傳統的是非標準被混淆。與此同時,各種社會思潮涌入,有的人不加鑒別地盲目吸收,迷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園”。正如亨廷頓所言:“對一個傳統社會的穩定來說,構成主要威脅的并非來自外國軍隊的侵略,而是來自外國觀念的輸入。”[1]
2.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統一性與大學生個性發展的多樣性的矛盾
隨著全球化、市場化、信息化的加速發展,人們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生活方式也正在隨之深刻的變化。作為新時期大學生,渴望塑造自我,張揚個性,體現在行為上表現出追求個性化、創造性。這樣使得既定的、統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與多樣的主體目的之間就產生了很大的矛盾。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忽視主體目的、限制個性發展、壓抑創造性生長的一面,但是,個性化、創造性的實現并不排斥“四有”目標的實現。如何解決“四有”目標與個性化、創造性之間的矛盾,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大難點。
3.教育對象道德認知能力強與道德實踐能力弱的矛盾
以前我們往往忽視了教育對象本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地位,而“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以對象為主體而不是相反”[2]。教育對象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應有發揮,造成知與行上相脫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讓學生在理論上認知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容易,要讓學生真正樹立起科學信仰并非易事。從大量的調查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政治觀、道德觀、人生觀的主流是好的,但是,現象下面隱藏的本質還需要被進一步挖掘,深層次的問題還不容樂觀。
在知與行的關系上,有些學生也表現出了一種較為明顯的反差。談大道理振振有詞,但自己是否去實踐這些大道理、道德規范則是另一回事了。這說明大學生的自律意識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道德認知理論學派的皮亞杰、科爾伯格等人的研究表明:“個體的道德發展具有其規律的普遍性,是一個由他律走向自律,由感性走向理性的過程”[3]。如何強化自律意識從而有效地實現知行合一,現在乃至將來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難點。
4.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的豐富性與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單一性的矛盾
對大學生進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灌輸是必要的,而且這種灌輸確實也起到了較大作用。簡單地否認道德理論的灌輸是錯誤的,但是還應該在理論灌輸上掌握一個度的問題。“在這種重思想政治課程、輕社會實踐的教育過程中,高尚的思想道德便縮水為邏輯嚴密的規范和條目,從而斬斷了思想道德與生活的血肉聯系,學生學到的只是枯萎的思想道德語言符號和關于思想道德知識的氣泡,由此造成大學生知行脫節,甚至出現多重人格,在遇到現實的思想道德生活時難以適應、無能為力。”[4]
過去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著片面灌輸的問題,不重視利用多種載體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如人格的載體、感情的載體、現代技術的載體等等。由于載體的局限性,生動活潑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變成了空調的說教、生硬的訓導,這樣,不僅使豐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大量流失,而且學生對這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也存在反感和抵觸情緒。“事實上,大學生中蘊藏著極大的追求真理、關心祖國前途命運的激情,根本問題在于教師如何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學。”[5]只有明確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感染力和說服力應堅持的原則,才能把握住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
二、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感染力和說服力應堅持的原則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以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堅持不斷總結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堅持走創新之路,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人才培養的提出的更高要求。
1.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頭腦
恩格斯曾經說過:“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6]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大學生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時期,往往表現出有共同的思維定勢和心理認知特點,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抓住學生的共性問題進行集中的理論教育和行為教育,解決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熱點問題、疑點問題和難點問題。因為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靈魂之所在,育人功能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和意義之所在。因此,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論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不斷提高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2.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
思想政治理論課,既具有知識性,又有意識形態性。2004年思想政治理論課“05方案”的實施,標志著新世紀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創新進入了新的階段,對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實踐性提供了條件和保障。“05方案”教材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特點和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突出了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為中心內容的教育主題。課程體系由原來的“7+l”精簡為“4+l+1”,教材內容整合后體現了新的特點。因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深刻理解教材內容,一方面要準確把握四門主體課程的內在聯系,注重課程之間的內在規定性;另一方面還要準確把握每部教材各個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規定性。舉例來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涵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學科,只有從整體上把握其學科之間的聯系,才能突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思想。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對當代大學生面臨和關心的實際問題給予科學的、有說服力的回答,幫助大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
3.針對學生實際進行教育教學
要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優秀課程,必須深化教學方法改革,結合社會發展特點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新模式。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堅持把講課和學生自學結合起來,把理論教學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把課堂上普遍教育和課后個別談心結合起來,把提高思想認識和實際行動結合起來。不僅傳授給學生以一定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在于教給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除了課堂上全面地、系統地講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外,還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回答當前政治、經濟和思想認識領域中的一系列問題,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感染力和說服力的方式方法
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的簡單政治說教,而應是在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的基礎上,在內容、方式方法和評價方式上不斷進行創新,從而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
1.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增強吸引力
理論要和實際相結合,才有針對性、實效性。“從內容上看,要注重道德原則、道德規范的知識教育,注重歷史人物、英雄人物事例的講解,注重以成人世界的思想、觀念等教育學生。從方法上看,基本上把德育處理成一個單向度的知識傳授與灌輸過程。教師以道德的權威者、真理的化身對學生進行道德說教。”[7]為此,要把“高深理論”同社會生活的實際案例結合起來,同時要從滿足學生的需要出發,總結和挖掘大學生在理想信念、就業擇業、誠信等方面突出的案例,在案例的情境教學中,吸引學生的關注及興趣,幫助他們提高認識和樹立正確的觀點,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進取精神。
傳統教育模式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忽視了教育對象的思想基礎,使得教育脫離了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削弱了教育的實效性。所以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效果,必須由 “一刀切”向層次遞進轉變,即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不能只停留在一個水平上,而是要根據教育目標和不同年級大學生品德發展的特點,突出層次性,使教育內容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并逐步加寬加深。
2.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教學形式
“每一個學習者的確是一個非常具體的人。他有他自己的歷史,這個歷史是不能和任何別人的歷史混淆的。他有他自己的個性,這種個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來越被一個由許多因素組成的復合體所決定。”[8]事實證明,人格的載體、感情的載體、活動的載體、現代技術的載體等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十分重要。為此必須不斷轉變教育的形式,采取動態、多樣的形式,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真正入心、入腦。
啟發式教育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法,而且也是一種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學記》中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這里強調了注重對學生的開導以及培養學生獨立性的重要意義。因此,在教育教學中要注重啟發式的運用,調動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積極性。要通過啟發式教育,使我們所倡導的行為準則、價值觀、理想和愿望能內化為學生積極探索的興趣,轉化為行動的動力,成為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3.采取科學的評價方式
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不能只看其考試成績,而要把學生的政治理論知識同平時的實踐操行結合起來,全面、客觀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考評。艾·阿得勒曾告誡我們說:“對一個人的錯誤評價,其巨大的不幸后果幾十年后才顯露出來。這一不幸情形使我們懂得了每一個人都有必要有責任去掌握關于人性的有效知識”[9]。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效果的評價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普遍是教師對學生的單方向評價,忽視了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和其認可程度,同時由于教師不可能很全面、準確的了解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表現,使得評價結果只是根據成績或某一方面裁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頗。因此,我們可以采取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交流的方式,通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這種雙向交流,使評價結果更客觀化、全面化,同時也調動學生參與教育運作的整個過程,提高教育的實際效果。
對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掌握情況的考核,不能簡單的給予定性評價,而應該作全面、科學地評價。為此,可以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即著重于在重大事件中的立場和表現,同時又著眼于遵守國家法律和校紀校規、愛護公共財產、尊敬師長、團結同學、關心集體等方面的情況和在現實生活中的客觀表現,做出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評價,真正發揮評價的督導作用,達到預設目標。
參考文獻
[1]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聯書店,1988:38.
[2][4]趙惜群.生活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N].光明日報,2009-07-23.
[3]林崇德.品德發展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49.
[5]夏巍.“實踐化理念”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堂教學中的探索與運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83.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67.
[7]楊超.現代德育人本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148.
[8]聯合國教科文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96.
[9]艾·阿得勒.理解人性[M].陳剛等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4.
[責任編輯:成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