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樹元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不能片面追求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新奇。其改革應體現和符合思想政治理論課固有的性質特點;應從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出發;應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應正確對待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繼承和創新的關系;應正確認識和評價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 教學方法; 教學手段; 改革
中圖分類號: G4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3-0073-03
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特別是05方案實施以來,黨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建設納入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重點工程,組織了全國社科界的權威專家和精兵強將編寫了統一的全國通用教材,其教材匯集了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如何讓好的理論、好的教材讓大學生“入心、入腦”,如何使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真心喜歡,終生受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一線教學的教師們普遍開展了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探索與實踐,摸索到一些全新的很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我們也同樣看到,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的探索實踐中,一些教師由于指導思想上的偏差,過于追求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新奇,過于追求課堂形式的豐富多彩和課堂場面上的熱鬧互動,往往可能偏離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的目的,往往可能失去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應有的嚴謹、思辨、理性和真理的魅力。筆者認為,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與實踐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要體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固有性質和特點
教育學的基本原理表明,不同的課程有著不同的性質,而課程的性質又決定了該課程的教學指導思想、教學原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設計和實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它擔負著培養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把大學生培養成“四有”新人的重要使命。理論性、思想性、政治性、德育性、時代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固有屬性和特征,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設計、選擇、使用都必須從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這些固有性質和特點出發。現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課程之一《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在其理論本質上屬于馬克思主義學說范疇,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的規律性認識和科學總結。我們的教學就是要向學生展示這個學說、這個規律性的認識,使學生理解、認同、接受這個理論和規律性認識,從而達到內化為自覺的行為。我們的教學方法設計和教學手段的選擇都要著力服從于、服務于向大學生生動地展現這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脈絡,著力向大學生詮釋這個規律性的認識,無論是采用講授法、案例法,還是其他方法,都要通過本課程的學習達到使當代大學生對于中國共產黨,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對于共產主義事業樹立起堅定的理想信念并為之奮斗的自覺行為。所以,這個課程的教學要凸顯其理論性、思想性、邏輯性。《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在其本質上就是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的教育和熏陶,其教學方法的改革、設計和教學手段的選擇都必須服從和服務于這個根本。否則一切花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如果背離了這個課程固有的性質特點便無任何意義。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與探索要服從、服務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和教育教學目的
教學內容、教學目的之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服務于、服從于內容。“教學內容是指學校給學生傳授的知識和技能,灌輸的思想和觀點,培養的習慣和行為等的總和,也叫課程。”而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之一。教學目的是教學領域里為實現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種概括性的、總體的要求,制約著各個教育階段、各科教學發展趨勢和總方向,對整個教學活動起著統貫全局的作用。我國高校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社會主義大學本質的體現,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一直是明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就是要旗幟鮮明地給大學生傳授和灌輸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引導和培養大學生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提高大學生去分析復雜社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目的就是通過引導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系統學習,把大學生培養成為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成“四有”新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和設計都要服務于、服從于這個明確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改革、設計、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時,首要的問題就是要吃透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的內容,準確地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準確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每門課,每章、節的教育教學目標,做到自己真懂、真信,在此基礎上還要切實聯系學生實際、社會實際去設計教學方法、選擇教學手段。如果忽視教學內容,忽視教學目的,一味單純地從方法上、手段上去變換花樣,去迎合學生,去所謂的“創新”,而對嚴謹的理論內容卻似是而非,“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勿能矣”!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要探尋契合大學生思想實際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教,是為了學。“教,是為了不教”,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早就揭示了教學活動的真諦。教學要以學生為本,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設計與選擇的立足點就是要考慮教育的對象——大學生。其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選擇、設計首先要研究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年齡特點、專業特點和所處的時代特征。一句話,要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去改革、去研究教的方法和教的手段。
當今大學生處在開放、文化思潮多元的信息化時代、處在社會復雜多變和急劇轉型的時代,處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復雜的急劇變化著的社會現實,各種交織著的社會矛盾,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都會產生深刻的影響。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都是遵循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當代大學生與網絡媒體須臾之不離、信息靈、知識面寬、思維活躍,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設計與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時候,首先就應研究當代大學生的這些思想特點、研究當今社會的實際,遵循當代大學生學習認知的規律。在教學設計中,教學內容在遵循統編教材的前提下應不避社會現實和熱點,教學方法力求深入淺出,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教學角度和思路上堅持正面闡釋和理性分析引導。如果脫離社會實際,遠離社會熱點,遠離學生的實際,不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采用任何改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都只能是癡人說夢、瞎子摸象,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
四、要正確對待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和手段上“傳統”與“創新”的關系
一提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有些教師就一概否定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這是片面的思維方法。思想政治理論課傳統的教學方法一般包括理論灌輸法、啟發式講授法、邏輯分析闡釋法等等。這些都是在長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應該輕易丟棄。理論灌輸法或理論學習法,它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受教育者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或由受教育者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方法。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向大學生正面灌輸講授馬克思主義的系統理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神圣職責。不能因其理論的深邃和抽象學生不易輕易理解就減少講授,不能借口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就忽視馬克思主義系統理論的講授和灌輸,否則會偏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只有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科學地系統地完整地講授和灌輸到大學生的頭腦中去,使大學生系統地掌握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知識,才能夠真正提高他們對各種復雜社會現象的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感性,才能堅定他們的共產主義信仰。
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也不能一味追求新奇。適應新時代、創造和應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固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實際需要。但如果一味求新求奇,過分地關注形式,而忽略了教學內容,沖淡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性和系統性,這是不可取的。不能為改革而改革,為找方法而找方法。改革方法本身并不是目的,進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的目的是要調動大學生的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增強當代大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學說,達到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實效性——這才是目的。教學方法的改革是否收到成效不是看采用教學方法種類的多少,不是看教學手段運用的先進與花樣翻新的多少。老師如果一味追求在課堂上教學方法變換的層出不窮,過分追求語言的幽默,在課堂上插科打諢,無所不用,其表演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樣的一堂課肯定是笑聲不斷,學生也覺得有趣、好玩,但教師萬語千言,卻離題萬里,整堂課沒有一點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思辨的韻味,這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就絕不是一堂成功的課!所以,我們不能把教師“發明”和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種類的多寡和新奇與否作為衡量其教學效果優劣的標準,否則,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只會誤入歧途。
對多媒體的運用也要因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而論。多媒體能集聲、像、圖、文一體,在某種程度上能綜合其他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一些功能,備受師生的青睞,已經得到了普遍的使用。但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中,不恰當運用多媒體教學已暴露出明顯的缺陷。有些老師把多媒體課件做得過于花俏,案例視頻資料過于繁雜,上課時播放大量的影像、動畫場景,整堂課使學生眼花繚亂,忙于被動地接受——這種過分追求聲像效果對感官的刺激,就可能完全淹沒思想政治理論課應有的嚴謹、理性和思辨的課程特色,以至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的教學目的和內容,這是萬萬不可取的。須知,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使用是為內容服務的,須當用則用。
五、要正確、客觀地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什么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才是最有實效性的課?應該肯定地說,不能簡單地認為課堂上多么熱鬧,學生自以為在課堂上多么有趣的課就是有效的課,也不能片面地講課堂上要有多少學生參與了動口動手式的互動的課就是很有效的課,這里先要明白——什么是一堂有效的課,或者什么樣的課才是高效的課。筆者認為:有效的課或者高效的課應該是在單位時間里最大限度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了教育教學目的(或教學目標)的課。這里就又涉及到了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了。一堂課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是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每門課、每堂課、每章節的教學內容、教學任務、教學目的都應該是明確的。具體地講就是應該給學生灌輸了或者講授了馬克思主義的哪些方面的具體的理論學說,引導學生掌握了哪些正確的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了學生哪些方面的基本能力。有些時候,一整堂課都可能是老師運用嚴密的邏輯分析在講授,在演繹推論或闡釋理論的脈絡,從而引起了師生心靈上的理性的互動,引起了學生心靈的共振和共鳴,使學生達到了對理論的高度認同和接受,從而已經在慢慢內化成為情感和意志,但從課堂的現象上看,卻沒有一個學生動口動手的互動。難道說這樣的課就沒有實效性嗎?這樣的課就不是高效的課嗎?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本質上應該是課堂上思想理論教育的實現程度。一切方法和手段都是為此服務的。現實中往往有一些誤識產生了誤導:一些人評價一堂思想政治理論課就只片面地看課堂上熱鬧與否,師生動口動手式的互動沒有,學生感興趣沒有——這完全損害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嚴肅性。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我們要旗幟鮮明地高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旗幟,努力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教育的規律,勇于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教育事業的排頭兵。我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首先要用真理的力量、邏輯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去征服學生。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都是為了更好的表達理論詮釋理論服務的。所以在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設計的時候,在評價一堂思想政治理論課效果的時候,我們要理性地思考,科學的改革、探索和實踐,不能本末倒置。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R].中發[2004]16號.
[2]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3]田慧生,李如密. 教學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64.
[4]曲建武,張雪飛.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新思考[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5):11-13.
[5]葉圣陶.葉圣陶論語文教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59.
[6]張兆林.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貫徹以人為本理念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75-76.
[責任編輯:成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