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納稅風險,是指納稅人在計算和繳納稅款方面承擔的各種風險,是納稅人因負擔稅款、違反稅收法律規定等原因而遭受利益受損的可能性。本文闡述了財務人員納稅承擔的法律責任,并分析了其風險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降低納稅風險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納稅風險法律責任形成原因應對措施
一、財務人員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相關規定
從我國稅收征收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來看,涉及到財務人員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條文主要有:第六十三條、第六十五條、第六十六條、第六十七條。其中第六十三條規定對偷稅行為進行了界定,對其處罰做如下表述:對納稅人偷稅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并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五條 納稅人欠繳應納稅款,采取轉移或者隱匿財產的手段,妨礙稅務機關追繳欠繳的稅款的,由稅務機關追繳欠繳的稅款、滯納金,并處欠繳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六條 以假報出口或者其他欺騙手段,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騙取的退稅款,并處騙取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七條 以暴力、威脅方法拒不繳納稅款的,是抗稅,除由稅務機關追繳其拒繳的稅款、滯納金外,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輕微,未構成犯罪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拒繳的稅款、滯納金,并處拒繳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相關規定
從我國刑法的相關法律法規來看,涉及到財務人員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條文主要有:第二百零一條、第二百零二條、第二百零三條。其中第二百零一條就逃稅罪進行了界定,并就構成逃稅罪的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有: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數額巨大并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在第二百零二條中對抗稅罪進行了界定,并就需承擔的法律責任做了如下表述:以暴力、威脅方法拒不繳納稅款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拒繳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拒繳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零三條對逃避追繳欠稅罪進行了界定,并就需承擔的法律責任做了如下表述:納稅人欠繳應納稅款,采取轉移或者隱匿財產的手段,致使稅務機關無法追繳欠繳的稅款,數額在一萬元以上不滿十萬元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欠繳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欠繳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
此外,在我國刑法中對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虛開用于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發票罪做了進行了界定,并就相關法律責任做出了相應的規定。比如:虛開的稅款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有前款行為騙取國家稅款,數額特別巨大,情節特別嚴重,給國家利益造成特別重大損失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并處沒收財產。
二、財務人員納稅風險形成原因分析
(一)現行稅法體系復雜,變化頻繁,配套文件眾多,財務人員忙于日常工作事務,無法全面掌握。中國現行稅法體系共有23個稅種,按性質和作用大致分為七類:流轉稅類、所得稅類、資源稅類、財產和行為稅類、特定目的稅類、農業稅類、關稅。2008年起實施新的企業所得稅法,2009年起實施新的增值稅、營業稅暫行條例,稅務總局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同時廢除了以前發布的有關政策,稅法體系越來越復雜,財務人員掌握起來難度很大。
(二)實際工作中業務的復雜多樣性,造成稅收政策規定不明確,甚至存在政策之間相互矛盾的地方,財務人員難以理解和準確掌握。對這些政策的理解和應用,納稅人從有利于自身利益出發,稅務人員從有利于稅收征收出以,二者的差異造成納稅風險存在。
(三)稅法屬義務性法規,具有強制性、無償性等特點,稅收是納稅人利益向國家的無償讓渡。企業所有者(老板)追求利益最大化,都希望能少交稅,常指使和授意財務人員做出違反稅法規定的涉稅行為。財務人員基于各方面的考慮,有時不得不違反規定按領導意圖辦理涉稅事宜,形成納稅風險。
三、降低納稅風險的應對措施
(一)加強稅收政策學習并準確掌握和運用,規范財務管理和核算,按稅法規定做好涉稅業務的處理和納稅申報工作,減少納稅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二)對企業所有者(老板)加強稅法宣傳,幫助其建立依法誠信納稅的意識,但由于財務人員所處的位置等原因,要做到這點難度很大。
一是要對其講明規范企業管理,依法誠信納稅有利于企業做大做強、建立良好信用;二是對其指使和授意的違反稅法的行為(有時是企業老總不明白稅法的規定,外行指揮內行),以稅法為依據,講清道理和利害關系,巧妙地予以拒絕。
(三)充分發揮稅務中介的作用,聘期常年稅務咨詢顧問,由中介機構對納稅申報資料進行審核鑒證,減少和轉嫁企業及財務人員的納稅風險。
1.聘請稅務中介機構增加了管理費用,但不等于降低了企業經濟效益
稅務中介作為稅務顧問,能及時了解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情況,提供稅收政策咨詢,幫助企業規范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議和節稅方案,有利于降低稅負;
稅務中介代理企業的涉稅業務,直接同稅務機關溝通,減少了企業與稅務機關溝通、協調的費用支出;同時,經稅務中介審核后的納稅申報事宜,一般情況下主管稅務機關不會再來檢查,節約了財務人員的精力及企業費用支出。
對有分歧的涉稅事項,稅務中介可全面掌握政策,據理力爭,維護企業利益。但企業財務人員考慮到與稅務機關的關系,一般很難做到同稅務機關爭辯。
2.聘請稅務中介機構進行納稅審核,并不等于要多交稅金
納稅申報的錯誤一般有兩個方面:一是該交的少交,二是不該交的多交。為減小執法風險,稅務檢查(稽查)處理方式一般是:對多交的不說,對少交的要求補交,并加收滯納金、罰款等。
中介納稅審核能有效地在申報期前糾正錯誤,不多申報,不漏申報,避免日后的稅務檢查和處罰。
3.稅務中介能最大限度降低企業涉稅風險,減少滯納金及稅務處罰,建立企業在銀行、稅務及合作伙伴間的良好信用
現代企業非常重視自身形象的建立,依法誠信納稅是一個重要指標。稅務上有污點,將嚴重影響納稅信用等級評定、銀行信用等級評定及合作伙伴的信任,對企業發展戰略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稅務中介的介入,將會徹底杜絕上述情況的發生,促進企業不斷健康發展壯大。
4.稅務中介能幫助企業做好稅收籌劃,依法合理降低稅負,爭取節稅利益最大化
稅收籌劃:按稅法規定,合理規范企業經濟行為,使其滿足稅法規定要件,符合享受稅收優惠政策條件,達到節稅目的。
稅收籌劃必須未雨綢繆,事前制訂方案。其中滿足稅法規定要件,符合享受稅收優惠政策條件是關鍵,如果經濟行為已既成事實,將無法達到目的。
綜上所述,從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實際出發,我們的財務工作者需要正確認識到納稅承擔的法律責任,認識到風險產生的原因,才能有效的進行規避,從而降低納稅風險的發生,將財務工作做得更加規范和完善。
參考文獻
[1]陳際.納稅籌劃風險的理性思考[J].財會研究,2005,7:15-16.
[2]黃黎明.稅收籌劃及其法律問題研究[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3,4:59-61.
[3]計金標.稅收籌劃[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版.
[4]梁文濤.企業納稅籌劃風險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5]胡俊坤.稅收籌劃要注意風險的防范[J].福建稅務,2002年12期.
作者簡介:張廣安(1951-),男,四川彭州市,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