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型教育環境對會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適應時代需求,提高會計教學成果,必須嚴格規范會計和財務術語的使用。本文試圖對會計和財務管理中幾個常用名詞的涵義進行辨析研究,以幫助在教學過程中的使用。
【關鍵詞】財務管理會計專業術語
一、專業術語的使用現狀
現實生活里,在我國企業管理機構設置中,特別是中小企業,大多把財務管理部門合并在會計部門內部,不單獨設置財務部門,日常的財務工作也是由會計人員一并完成,不嚴格區分會計人員和財務人員。長期以來,我國企業的財務工作沒有得到高層管理人員的足夠重視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作為會計工作的一個附帶品而存在,使得很長時期內,國內企業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財務管理工作。另外,在目前學校的教學中,財務教師和會計教師并不嚴格區分,財務管理的教學往往由原本教授會計的教師承擔。這些做法導致的弊端是不論在教學還是工作中,人們習慣將會計術語沿用到財務管理中,用會計思維考慮財務問題。
二、區分會計與財務術語的必要性
會計和財務管理這兩種工作,作為企業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天然的緊密聯系。但是,在性質、目標、原則和方法上卻是有很大差異的。會計是通過確認、記錄、計量、報告等程序,反映單位經濟活動的過程和結果,并為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所需要的信息的一種管理活動,它的主要職能是通過核算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而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一般認為是使企業價值最大化,主要活動為籌資管理、投資管理、營運資金管理和利潤分配管理等。
筆者發現,在會計和財務管理的工作與教學中, 會出現一些專業術語, 這些術語被廣泛的使用,但是存在很多錯用的現象。因為這些術語雖然名稱相同,但是當它們出現在會計和在財務管理中時,在概念上是不完全相同的,涵義也有區別。筆者認為,要規范這些專業名詞的使用,就應該從規范財務管理和會計的教學開始,樹立正確的會計和財務觀念,因而,在此,有必要將會計和財務管理中的有關術語的概念和涵義加以梳理和區分。
三、常用名詞的不同含義透析
(一)“現金”
“現金”在會計核算中, 特指“庫存現金”,是指企業存放在保險柜里的, 用來直接作為支付手段的紙幣或硬幣,一般數額不大。例如:企業從外單位取得的或者從其他方式取得的尚未送存銀行的現金,企業用于應付日常開支而從銀行提取的現金或者備用金等。在會計核算中,編制現金流量表時使用了更為寬泛的現金概念,側重于揭示企業現金凈流量的構成以及形成原因。
“現金”在財務管理中的涵義比會計中的更為寬泛,我們稱為廣義上的“現金”。 它不僅包括會計上的庫存現金的內容, 還包括會計核算中的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以及一些變現能力強的大額可轉讓存單、短期有價證券。在財務管理中,我們在理解“現金”時,應該將概念放寬,同時關注現金存量和現金流量,考察存量是否適宜,流轉是否順暢。
(二)“應收賬款”
在會計核算中,“應收賬款”是指企業因對外銷售商品或者提供工業性勞務等應向購貨單位收取而尚未收到的款項。在這里,我們將企業采用賒銷政策形成的應收而未收的款項和現銷政策所形成的暫時未收到的款項都理解為“應收賬款”。原因在于,商品的生產和銷售存在空間矛盾,使得會計確認與資金結算產生了前后的時間差,因此,企業就會在收到款項之前形成會計上的應收賬款,這就是現銷政策所形成的暫時未收到的款項。
財務管理中的應收賬款僅指賒銷政策所形成的應該收回而尚未收回的款項。因此,在理解財務管理中的應收賬款時要注意,涵義較會計核算中的窄。
(三)“收益”
筆者認為,“收益”是會計和財務管理中,就目前看來,最應該區分的一個專業術語。原因在于從會計核算的角度和財務管理的角度看“收益”是有很大區別的。
會計上的收益是指企業按照歷史成本、權責發生制等一系列會計核算的原則計算出來的,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的經營成果,也就是俗稱的“會計利潤”,包括收入減去費用后的凈額、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等。
在財務管理中,“收益”并不是指企業本期產生多少利潤,而應理解為股東價值和企業價值增加,因為,財務管理是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目的的。但是,目前, 依然沿用會計利潤來對企業進行財務業績評價。然而, 有會計利潤一定就為股東創造了價值嗎?有會計利潤企業就是賺錢的嗎?不然! 有時, 有會計利潤不但沒有為股東創造價值,甚至還損害了股東價值,一個企業到底是賺了還是虧了,僅看會計利潤,是判斷不出來的。筆者認為在財務中用會計利潤來評價,存在以下問題:
1.財務管理的目標為企業價值或者股東財富最大化
在學習企業財務目標時,企業價值最大或股東財富最大是被主流教科書采用的財務管理的目標,并明確了以利潤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存在很多問題,并不合理。但是在財務業績評價時卻用一系列以會計利潤為基礎的評價指標體系來進行評價,不考核是否為股東創造了價值,顯然存在嚴重的前后矛盾。
2.“資金成本”是財務管理的核心觀念之一
筆者發現,“資金成本”是財務管理的核心觀念之一,在財務管理教材里,也花了大量的篇幅和文字介紹資金成本的概念和涵義以及計算, 應該說,“資金成本”這一觀念已經被廣泛接受。然而,教材最后在計算財務成果時卻沒有考慮權益資金成本,這顯然存在嚴重的前后矛盾。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使用“ 財務成果”或“ 財務利潤”概念來取代“會計利潤” ,作為判斷企業財務業績的指標,更為合理。
(四)“成本費用”
在會計核算中,是遵循真實性和歷史成本的原則, 只考慮實際耗費的生產要素, 成本費用按照產品來歸集,因而以“產品成本”為主要內容。
從財務管理的角度來看成本費用,它的內涵要比會計中廣泛的多。在會計中重點考慮的產品成本并不是財務中考慮的首要問題。財務管理中特別注重資金的機會成本, 以資金成本作為成本費用的主要內容。這里的資金成本,不僅包括利息費用這樣的債務資金的成本, 還包括權益資金的成本。企業在做出投資和籌資決策,在進行股利分配以及營運資金管理時, 會重點考慮資金的機會成本。
(五)“會計等式”
在會計核算中,存在“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樣一個恒等式,或者叫“會計第一等式”,它是復式記賬法,試算平衡,編制會計報表的依據。但是,如果從財務管理的角度看,這個等式并不是恒等的。
1.資金存在時間價值,不同時點的資金價值不可以相加減,這是最基本的一條理財觀念?,F在股東權益的價值是顯然不能用過去的資產的歷史成本扣除未來的負債價值來表示。
2.股東權益與股東財富、企業價值并不對等。眾所周知,財務管理中的資本結構理論說明企業存在最佳資本結構, 而企業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是相關的。因此, 可能出現股東權益增加了,但是企業價值反而下降的現象,此時企業的資本結構明顯偏離了最佳資本結構。
3.以財務管理的角度看來,不論是否引入資金時間價值觀念,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個等式始終不一定成立。那是因為,引入資金時間價值觀念,“股東權益=資產現值一預期債務現值” 這種等式只有在資產現值大于負債現值的條件下才成立。但是,試想,當企業資產現值小于預期債務現值, 即資不抵債時, 股東就真的得不到任何利益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據期權估價理論,股東擁有一種買入期權,這種期權的履約價是債務到期值,標的資產即公司資產, 執行日為債務到期日。股東是否愿意行使這項買入期權呢?這要看債務到期時資產價值和債務價值的關系,。如果資產價值大于債務價值, 股東就會行權,如果資產價值小于債務價值,股東會放棄行權。當企業資產現值小于預期債務現值, 即資不抵債時,股東將行使賣權, 將企業賣給債權人。此時, 股東權益價值就應原來等式上再加上賣權價值,因此,此時股東得益了。
綜上所述,“現金”、“應收賬款”、“收益”、“成本費用”和“會計等式”這幾個很常用的專業名詞,用在會計和財務管理中時,概念、涵義和內容有很大區別。因此,在平常的專業教學中應嚴格區分,加以規范使用,不能混為一談。
參考文獻
[1]鐘志恒.淺析如何提高中職會計專業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廣東教育,2010(3).
[2]代金宏.會計邏輯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08.
[3]蓋地.稅務會計原則、財務會計原則的比較與思考[J].會計研究,2006,(8).
[4]單曉萍.淺談中專學校會計教學改革[J].成才之路,2010(32).
[5]李相琴.現代遠程教育財務管理案例教學若干問題研究[J].北方經貿, 2010(4).
作者簡介:蕭惟勤(1983-),女,江蘇無錫,助教,無錫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教師,研究方向:財務、會計。
(責任編輯:趙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