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央行選擇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來實現其貨幣政策目標,然而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前提是:貨幣供給具有外生性,能夠被中央銀行所獨立決定。如果貨幣供給是內生的,那么中央銀行對貨幣供給的主動控制將毫無意義。本文在介紹外生貨幣供給理論和內生貨幣供給理論發展的基礎上,探討中國當前貨幣供應量的內生性問題,并試圖以此來解釋當前中國央行難以完全控制貨幣供應量,從而也難以真正實現其貨幣政策目標。
【關鍵詞】 貨幣政策貨幣供給內生性外生性
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通常是圍繞物價穩定、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四個目標來制定的。為了實現這些目標,中國央行選擇以貨幣供應量作為中間目標,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來促成上述目標的實現。中國人民銀行每年會公布其貨幣供應增長預期值作為其控制貨幣供應量的目標。
央行要控制貨幣供應量,首先必須確定貨幣供應量具有外生性,從而能被中央銀行完全控制,否則的話央行的貨幣市場操作將不能使貨幣供應量趨向于其目標水平。傳統上一直認為中國的貨幣供應量是外生的,是能夠被央行完全控制的,但實際上中國貨幣供給的性質究竟如何,還值得深入探究。
一、外生貨幣供給理論
貨幣主義、凱恩斯主義等學派認為貨幣供給是由央行決定的外生變量,它決定于一國貨幣當局的貨幣政策,而并非是經濟自身的運行。
凱恩斯則認為貨幣供給不受經濟因素的制約,它的變化是受經濟運行的影響的。政府通過中央銀行牢牢把握貨幣供給的控制權,根據政府的決策綜合考慮經濟形勢的需要來人為地調控貨幣供應量。
通過對美國貨幣史的研究,弗里德曼以為決定貨幣供給的因素主要有兩個:高能貨幣和貨幣乘數,這就是著名的貨幣供給決定模型。他強調貨幣乘數取決于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以及公眾所持有的通貨。如果貨幣乘數保持不變,高能貨幣的任何變動都將導致貨幣存量的同向同比變動。他認為,貨幣當局、商業銀行和公眾的行為是決定貨幣供給的三個變量。高能貨幣直接由中央銀行決定,它的變動對銀行持有的準備金數量和公眾所持有的通貨數量有決定性作用。因此貨幣當局能夠通過改變基礎貨幣改變貨幣供給總量。
二、內生貨幣供給理論
貨幣供給的內生性是指貨幣供應量由經濟主體的需要內生決定,而不是由中央銀行來控制。貨幣供給的變動,起決定作用的是經濟體系中的實際變量而不受貨幣當局主觀意愿的影響。
上世紀50年代,格利和肖等人提出,由于金融產品日益復雜,金融機構日益完善,貨幣和信用的創造與供給已并非僅僅是中央銀行的行為,也非中央銀行能完全控制的。商業銀行和其它的金融機構也都能創造貨幣和信用,這些使貨幣供給更加具有內生性。
在同一思路的基礎上,托賓看到商業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之間,貨幣和其它資產之間并沒有明確的界限,而只有程度上的差別,這就是貨幣供給的內生性理論。他認為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都具有創造貨幣的能力,并且這種能力最終受經濟體系自身的約束。
上世紀70年代,一反傳統凱恩斯主義的貨幣外生觀,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則以為戰后伸縮性經濟政策的失敗正是由于把貨幣看成了外生實體并試圖對貨幣供應加以控制的無效性而導致的。他們強調銀行貸款對貨幣供給具有因果作用。在其內生貨幣供給理論中傳統的存款創造貸款的觀點被逆轉過來,成為銀行貸款創造存款。
三、中國貨幣供給的內生性
雖然中國央行從1993年起每年都會對外公布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目標增長率,企圖控制貨幣供給總量,但實際觀察發現,中央銀行對貨幣總量的控制情況并不理想,在某些年份甚至可以說是相去甚遠。
圖1我國貨幣總量目標完成情況
資料來源:歷年《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M2實際值與目標值出現偏差,可能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中央銀行能控制貨幣供應量,不過出于某些原因,中央銀行沒能控制好貨幣供給;二是中央銀行根本就無法控制貨幣供應量。由于偏差并非偶發,加之大幅度偏差時有發生,因此很難將這種偏差僅僅歸咎于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制定失誤;而應認識到當前中國的貨幣供給具有極大的內生性,中央銀行無力使其完全處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從貨幣乘數的內生性角度來看,我國現階段主要是超額準備金率影響著貨幣乘數,銀行持有超額準備金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持流動性,但為了持有這部分準本金銀行需要支付“流動性成本”。因此,銀行持有超額準備金的多少主要取決于貸款利率的高低。經濟高漲期,投資需求的增加,導致對貨幣需求量增加,進而造成貸款利率增加,而貸款利率的增加必將提高持有超額準備金的機會成本,這樣銀行就會減少超額準備金,降低超額準備金率,進而導致貨幣乘數提高。而經濟衰退期則正好與之相反。因此看出貨幣乘數具有順經濟周期波動的內生性特征,與經濟波動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在當前中國貨幣供應量外生性越來越弱的情況下,繼續堅持以控制貨幣供應量來達到貨幣政策目標的行為顯然是不合時宜的。為了提升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中國應該放棄貨幣總量這個中間目標,而轉向逐步建立起以利率為中間目標的貨幣調控模式。
參考文獻
[1]于澤.我國M2順周期性的原因分析——貨幣供給內生性的視角[J].管理世界,2008年,12期.
[2]秦海英.內生貨幣供給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影響及啟示[J].南開經濟研究,2003年,03期.
作者簡介:許也可(1988-),男,漢族,湖南岳陽人,就讀于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研究方向:金融學。
(責任編輯:趙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