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現代社會管制理論中的社會利益論入手,對解決金融市場失靈的方法和相應的金融監管目標、決定金融監管組織結構的其他方法進行了論述。進而綜合各種因素,明確與現行金融體系相適應的監管組織結構。
【關鍵詞】金融監管目標組織結構
一、現代社會管制理論的內容
現代社會管制理論中通過社會利益論、追逐論和經濟監管論三種理論來對金融監管的實踐進行解釋。由于對我國金融實踐的局限性,追逐論雖然能將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之間的關系體現出來,但若討論我國金融的監管組織結構卻不適合;經濟監管論可以將除市場失靈外的金融監管解釋清楚,但是勉強用于構建監管組織結構;社會利益論則以市場失靈為視角,注重市場機制的效率性和穩定性,可以用于我國金融監管組織結構的分析。
二、金融監管的目標
以經濟學為視角,導致價格、信息變化甚至市場失靈的原因是壟斷、信息不符和競爭激烈等,以上情況一般會在資本密集型、信息密集型、高風險型和公共產品系列或公共產品的行業中出現,而金融業正位于此行列。這樣,由金融系統的本質屬性所致,適當規范性、預防性的對金融業進行監管以解決金融活動中出現的市場失靈現象勢在必行,而此做法也是符合各國實際要求的。導致低效率、不公平交易和系統紊亂的最終原因是金融市場失靈,極大地危害了社會經濟系統,為杜絕此現象,必須實現對金融系統的監管,也因而成為金融監管的目標,并通過安定性、有效性和公正性來對金融監管和金融結構進行評價。
(一)有效性
金融業因規模經濟而變成壟斷行業,又因范圍經濟變成混業經營,導致金融業的壟斷性增強。雖然,金融行業的規模性和范圍性并未在學術研究中得到確認,但是其資本、實力雄厚已被世界各國所公認。適時的監管壟斷市場,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有效地保證了支付結算系統的高效運作和金融產品服務的準確定價,確保了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
(二)安定性
確保銀行系統的財務健康和穩定是金融監管最主要的原因和最重要的目標。保護存款人因資金變動或其它原因而導致的信心動搖,通過采用多種規范性和預防性的監管手段來確保安定性目標的實現。
(三)公正性
由于金融活動不按要求發布信息,會給較弱的信息方帶來意想不到的損失,而較強的信息方則會以此創造金融風險來危害較弱信息方的利益。因此,由金融市場和金融產品的自身因素而帶給市場參與者采納和處理金融信息的不對稱性得以解決,盡可能的杜絕因信息的不公平發布而造成的不公平交易。
三、分析金融監管組織結構的方式
可以從成本效益、功能組織機構、目標設定三個方面對金融監管的組織結構進行分析。
(一)成本效益分析
金融監管的成本包含了監管直接產生的資源成本和間接產生的效率損失。(1)資源成本。包括監管機構在執行監管的過程中和被監管者因服從監管而耗費的資源;(2)效率損失。通常,先抓準金融監管的邊界社會效益與邊界社會成本相等的這一關鍵點來對成本效益進行分析,而最符合要求的便是屆時的監管組織結構。我們可以對金融監管的成功與否,對在規定的時間、地點金融發展的總體趨勢如何進行大致的判斷,而使成本最小化的分析卻不容易,因為監管直接產生的資源成本不難計量,但監管引起的間接效率損失卻很麻煩。所以,針對金融監管組織結構的設計,成本效益分析只是一種規范的經濟學分析方法,在思想上起到了良好指導作用,但是實效性不高,故而不能以此為開始來進行金融監管組織結構的設計。
(二)功能組織機構分析
根據金融機構或金融業務來設置金融監管機構。如表1所示。
表1根據金融機構設置金融監管組織體
監管人 銀行監管人 保險公司監管人 證券公司監管人
被監管行業 銀行 保險公司 證券公司
監管目的 清算系統安全、資本運作穩定、市場維護、保護消費者
監管內容 存、貸業務、保險業務和證券業務
以上按照金融機構類別設置的監管組織體系,無論金融機構所從事何種具體的金融業務,都會有監管套利的漏洞和行為出現。換句話說,由不同的金融機構提供相同或類似的金融產品,按照不同的標準被分別監管、對待,體現了極大的不公平同時也增加了金融體系的風險。在分業經營的金融體系下更適合這種監管機構的設置。
表2根據金融業務設置金融監管組織體系
監管人 中央銀行監管人 銀行監管人 保險監管人 證券監管人
被監管行業 銀行 保險公司 證券公司
監管內容 收支、清算系統,存、貸業務 保險業務 證券業務
表2監管組織體系無論何種類型的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業務,根據每一個具體的金融業務而設置監管者,因此金融機構的監管標準不存在類型影響業務。無論根據金融機構還是金融業務來設置金融監管機構,都表明了金融監管組織隨著金融結構的變化而變化,通過以上視角來判斷金融監管組織結構的設計,則需要深層次的理解金融體系。
(三)目標設定分析
與金融監管目標相呼應的是金融監管的必要性和金融監管的緣由;與系統穩固、謹慎維護和操守規則管理目標相呼應的則是穩固、效率和公正目標。基于這些具體的目標,各監管組織機構進行具體負責,這樣即不會導致金融機構的整體責任性盡失,也不會有監管套利的現象出現。
因我國當前是以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為模式而建立的金融立法的法律框架,差不多與某一類金融業務相呼應的是一種金融機構。因此,成本效益分析實效性較低,不能以此成為設計金融監管組織結構的開始;功能組織機構分析只是淺表性的內容,也不能以此成為金融監管組織結構決策的開始;而與我國現行的金融體系比較適合的則是目標設定分析,我國的金融監管機構可以以此為邏輯開始根據功能或機構進行設置。
四、建立我國金融監管組織機構
(一)目前影響我國金融監管組織結構的原因
下面是以實現我國金融監管的基本目標為基礎對我國金融監管組織結構進行設計時需要考慮的原因:
(1)金融監管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
因當前的金融業務內容繁雜、種類多樣,不同的金融機構要對應著不同的人監管,以減少運行的資源成本,實現監管的規模經濟;假如不同的金融機構由統一的監管機構進行監管,實現了各金融機構與統一監管機構內部的“資源共享”,這樣統一監管機構運行的資源成本得以減少,可以為各有所需的市場主體提供各種監管服務,實現監管的范圍經濟。
(2)金融監管的矛盾與漏洞
金融監管矛盾是指多家監管機構對同一金融機構的不同或相同業務進行監管的范圍權力,這樣容易導致多重監管和減輕監管效力,而被監管者的經營效益也倍受影響;監管漏洞一般會在沒有準確確定監管機構的管轄權時或發生與監管機構相關的重大事件時出現。
(3)金融體系的變化與發展
傳統金融機構的功能邊界由于金融的自由化而逐漸模糊。基于我國現行的金融體系,金融機構是在分業經營的基礎上建立的,其功能邊界已被確定,而金融監管需要因地制宜,使被監管者的經營范圍受到嚴格限制,并根據金融機構不同的屬性,為實現其監管目標而制定了相應的監管措施。
我國現行的金融監管組織結構和歷史與邏輯詮釋的最佳模式
從整體上看,我國的金融監管組織體系是由現行的金融監管組織根據機構而設置的。我國金融監管組織體系在金融監管的目標的指引下,以分業經營為基本框架,使相應目標下的機構和功能監管得到基本性實現。這樣基于社會利益論的金融監管的必要性和緣由的邏輯詮釋以及我國金融監管的歷史進程,逐漸實現了從銀行體制的單一性到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發展與統一。
五、結論
我國現行的三種管制理論,都可以對現代金融監管的某些現象進行詮釋,相比較,與現階段我國金融監管組織結構設置的現實更貼切的是社會利益論,與具體目標也保持一致,因此,可以以此為邏輯的開始來判斷我國金融監管組織結構的優劣。在我國現行的金融監管組織結構下綜合對應目標下的機構和功能監管,所相應負責的主營業務基本實現了邏輯與歷史演繹的基本統一。
參考文獻
[1]劉流.金融監管與中央銀行會計[J].中國金融,2008年第05期.
[2]李秀松.淺議中央銀行監督管理機制的轉換與調整[J].金融理論與教學,2009年第03期.
[3]胡叔通.強化金融監管與央行分支行機構重組[J].金融研究,2002年05期.
[4]韓增文.實施金融監管要講求全面[J].河北金融.2005年06期.
[5]付洪利,谷中俠.我國金融監管中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04期.
作者簡介:李長春(1965-),男,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人,中國人民銀行通遼市中心支行,研究方向:金融經濟。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