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的商業模式與管理模式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二者相互影響,互為支持。中國非壽險公司的不斷改革與發展,需要商業模式與管理模式的齊頭并進,這就要求我們要以商業模式的創新改進為導向,以管理模式的變革與提高為支持,共同促進非壽險公司經營模式的轉型與推進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商業模式管理模式創新統一
一、非壽險公司的商業模式
(一)商業模式的內涵
商業模式是一個組織在明確外部假設條件、內部資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組織本身、顧客、供應鏈伙伴、員工、股東或利益相關者來獲取超額利潤的一種戰略創新意圖和可實現的結構體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
企業商業模式包括三個含義:其一,任何組織的運作模式都隱含有一個假設成立的前提條件,這些條件構成了組織運作模式存在的合理性。其二,組織的運作模式是一個結構或體系,它們相互作用形成了模式的各種運動。其三,組織運作模式所包含的創新還是一種戰略變革,是使組織能夠獲得長期優勢的制度結構的連續體。
(二)對商業模式的理論研究及觀點
1.戰略思想論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彼得·F·德魯克最早將商業模式稱為組織的或公司的經營理論。加拿大著名管理學家亨利·明茲伯格把企業組織的商業模式稱為“戰略思想”,他指出:“與戰略規劃截然不同,戰略思想是綜合性的,它包含直覺和創造精神。戰略思想的成果是企業的一個整體的概貌,一個愿景目標的不太精確的闡述。”
2.商業模式變化的環境條件論
布茲-艾倫&漢密爾頓公司管理咨詢顧問艾伯特·維西奧認為整個系統必須產生額外的系統價值,而非僅僅只是這五個構成部分的個別價值,系統價值主要取決于決定組織內部與外部需要產生什么樣的價值;加強管理各構成部分的績效標準。
3.商業模式的價值創造論
美國密歇根大學商學院公司戰略學助理教授阿蘭·阿福亞赫博士認為,應當把商業模式看成是公司運作的秩序,公司依據它使用其資源、超越競爭者和向客戶提供更大的價值,依據它獲利。因此,應當把商業模式看成是公司為自己、供應商、合作伙伴及客戶創造價值的決定性來源。拉菲爾·阿米特和克里斯多夫·左特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創新的焦點和企業為自己、供應商、合作伙伴及客戶創造價值的決定性來源 。
總之,對于企業組織來說,商業模式并不僅僅代表一種經營思想、價值觀念或者某種營銷創新思路,而是一種經營創新思想的具體實現形式,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一套完整系統的經營機制,重點強調的是企業組織內部各組分之間的有機聯系。
(三)非壽險公司的商業模式
1.非壽險公司商業模式的涵義
如同一般企業的商業模式,非壽險公司的商業模式即為其所構建的一整套提升企業與客戶價值的要素集合。
商業模式的結構為三個基本的組分:顧客、供應商和股東,在這三個組分中,顧客、供應商與企業構成一條價值創造鏈,股東影響到企業的產權結構和初始的資源條件。因此,對于非壽險公司而言,其選擇什么樣的商業模式主要受到兩個主要因素的影響,一是公司本身,另一個則是顧客。前者是商業模式的設計者、選擇者和決定者,后者是商業模式作用的對象。企業是模式的主體,采用何種模式與企業需要在多大范圍內實現其公司價值有關。比如,采用傳統縱向一體化戰略的企業與采用集中戰略的企業不同,其實現價值的范圍不同,涉及到的細分市場不同;對于顧客而言,在與企業進行產品和服務的購買時,也存在顧客價值的實現問題,意味著顧客需要與多少個企業組織產生交易關系,也就是顧客實現其價值需要時所發生的交易的對象數量。
一般而言,組織商業模式設計的三個方向:最佳產品,客戶解決方案和系統鎖定。因此構成三種相應的商業模式類型 。對于處于服務業高端地位的金融行業來說,三種模式皆有實現的合理基礎。但由于服務行業的特殊性,以及金融產品的特質所決定,金融行業采取客戶解決方案的商業模式最具有合理性。該模式強調給客戶帶來的價值,以及客戶的學習效應。通過一系列產品和服務的組合,最大程度地滿足客戶的需求。這種商業經營戰略的重點是鎖定目標顧客,提供最完善的服務;實施手段是學習和定制化。實施這種商業模式往往意味著企業需要與供應商和客戶進行合作和聯盟,大家一起來為客戶提供最好的解決方案。因此,非壽險業的拓展,必須依賴于對于目標客戶中心的一些列組織行為,以此集合企業內外的各種要素,才能建立有效的商業模式。
2.影響非壽險公司商業模式的因素
第一,市場結構。
市場結構深刻地影響著市場中企業的商業模式。無論是行業內的大型,或者是小型企業,都需要在一定的市場結構中尋找利潤最大化的生產供給均衡點。而不同的市場結構決定了這些企業的利潤最大化均衡點是不同的。
第二,企業組織結構與管理模式。
企業組織結構與管理模式是否有效,會對商業模式的實施產生極大的影響。企業組織結構是形成企業架構的基本組成部分,包括股東及其權力機構,決策機構,監督機構以及執行機構等主體,以及各主體之間關系的制度安排。管理模式則是這些制度安排的關系類型,是保障企業有效運作的基本制度安排模式。任何公司的商業模式需要直接依托于一定的組織機構,人員,以及約束機制,才能進入到實施階段。非壽險公司也不例外。如果沒有合理的企業組織結構與高效率的管理模式支持,即使非壽險公司的商業模式設計再完美,也不可能獲得持續的成功。
第三,監管法律與制度。
金融監管法律與制度,直接制約著非壽險公司的市場活動范圍與空間。如金融領域曾經普遍實行的“分業管制”,“禁止兼業”等管制措施,極大地限制了非壽險保險公司的業務范圍與種類。這對非壽險公司尋求多元化經營,追求范圍經濟效應產生了顯著的抑制作用,對商業模式拓展與創新構成約束條件。而一旦管制放松,則非壽險公司的業務模式將會產生大規模的變化。
二、非壽險公司的管理模式
(一)管理模式的界定
管理模式是在管理人性假設的基礎上設計出的一整套具體的管理理念、管理內容、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論體系并將其反復運用于企業,使企業在運行過程中自覺加以遵守的管理規則。
管理模式的形成過程,是以一定的管理理論或者管理思想為指導思想,結合管理環境的具體情況,采用一定的基本思想和方式,形成一套成型的、能供人們直接參考運用的完整的管理體系,通過這套體系來發現和解決管理過程中的問題,規范管理手段,完善管理機制,實現既定目標。因此,可以將管理模式理解為在管理過程中固化下來的一套(操作)制度系統。
(二)管理思想的變革與管理模式的新理念
現代管理思想和模式得到了迅速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現代管理思想體系已基本形成,表現出的思想特征可歸為以下五個方面:一是人本觀念突出,注重對人的積極性,創造性激勵的管理思想。二是系統觀念突出,即注意組織內管理層次、環節、部門、人員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制約,旨在優化整體功能的管理思想。三是擇優決策觀念突出,即決策必須是多角度、多因素分析之后的多方案比較。四是戰略觀念突出,它強調管理行為要高瞻遠矚,管理者要具有超前思維。五是權變觀念突出,即管理行為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模式,必須是隨機應變,靈活調整 。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企業管理模式的變遷突出表現為三種具體理念的興起:
第一,企業再造。一是從傳統的從上至下的管理模式變成信息過程的增值管理模式;二是企業再造不是在傳統的管理模式基礎上的漸進式改造,而強調從根本上著手。
第二,建立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是未來企業的模式。
第三,組織結構的倒置,即未來企業組織中將產生權力的大規模轉移。傳統的組織結構是金字塔式的,最上面的是企業的總裁——中間層——基層。經濟的快速發展,顧客的個性化日益突出,就要求將上述金字塔式結構倒置,應為:顧客——一線工作人員——管理人員。現場決策由一線工作人員決定,而上層領導變為支持服務。
以上三個方面都充分體現了企業“人本思想”導向的管理模式的特征。
(三)非壽險公司的管理模式
1.非壽險公司管理模式的內容
非壽險公司管理模式的核心,即在于如何樹立管理模式構建的理念與類型選擇。作為典型的金融服務業形態之一,非壽險業務的市場需求要求非壽險公司貼近市場,貼近多元化的客戶需求。因此,非壽險公司管理模式構建的理念首先應該是“以人為本”,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員工激勵為條件,以此塑造企業文化,在此基礎上構建非壽險公司的管理體系。那么,對于傳統的非壽險公司來說,面臨的企業再造及流程優化任務,必須以圍繞客戶需求的發掘與滿足,加強市場反饋信息的傳遞與溝通能力,進行組織結構調整,重點是“倒置型”結構的建立,保障資源投入以基層為重,以一線為先,實現對公司高、中、基層員工的全面激勵。
2.非壽險公司管理模式的決定因素
第一,來自于公司內部的公司治理結構因素。公司治理結構決定了公司決策與監督力量之間的權力分布和制約關系,也就決定了決策層與執行層之間的關系。這重關系是構建管理模式最重要的決定力量。國內非壽險公司基本上都是股份制企業,通過股份制企業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進而約束公司管理模式的構建,這是國內非壽險公司管理模式的主要決定因素。
第二,公司決策層的管理理念與公司的企業文化。如前分析,公司決策機構的管理理念決定了管理模式建立的導向。公司文化是這種理念的外現,會直接反映出管理模式的內質。
第三,來自于外部的法律規定與公司文化傳統因素。一個國家(地區)對公司的法律性規定,以及整個外部社會環境中的公司文化氛圍,都會影響非壽險公司的管理模式設計原則。
三、非壽險公司的經營模式:商業模式和管理模式的統一
經營模式是企業配置資源并藉此持續不斷地獲取利潤的方法集合,一般表現為企業提供產品或服務等的方式與途徑。非壽險公司經營模式是指非壽險公司配置各種資源并藉此持續不斷地獲取利潤的方法集合,一般表現為提供產品或服務、營運銷售、盈虧衡量、風險管理等等諸多經營行為與管理活動。
本文認為:企業的戰略因素決定了管理模式的長期生存能力,而戰略的決策方向與實施則取決于商業模式的設計。一定的商業模式決策了相應的戰略取向與實施路徑。如果企業的管理模式與該戰略不相匹配,那么,經過一個長的時期以后,客觀形勢必將逼迫企業管理模式做出相應的調整與改進。所以,非壽險公司的商業模式對其管理模式的運行會起到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同時,為實現戰略而開展的各種商業模式活動,如營銷活動等,均需要一定的管理模式與其適應,如此才能順利推動這些執行活動的順利實施。
因此,經營模式包括了商業模式與管理模式,是二者的集合。企業的商業模式與管理模式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二者相互影響,互為支持。其中,商業模式決定了企業的發展方向,是企業發展的“靈魂” ;而管理模式則構成企業運營的基礎框架,是企業的“骨骼”,對商業模式的貫徹實施起著基礎性的支撐作用。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商業模式的創新及有效發展,管理模式不可能長期持久成功;反之,如果缺乏管理模式的支持,商業模式的實施效率將會大打折扣,以至于失敗。因此,中國非壽險公司的改革與發展,一定需要商業模式與管理模式的齊頭并進,以商業模式的創新改進為導向,以管理模式的變革與提高為支持,共同促進非壽險公司經營模式的轉型與推進,二者不可偏廢。
總之,中國非壽險公司經營模式的創新與發展,必須由商業模式與管理模式的改進與變遷共同組成。
作者簡介:梅雪松(1971-),男,重慶,研究方向:保險經濟。
(責任編輯:趙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