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賢
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總帶有個體的情感化傾向,這種傾向是長期積淀的情感與理性交互作用的結果。對于以感性為主,去反映周圍世界的小學生來說,這種探索性的情感體驗將賦予小學生的學習活動以獨特的個性化色彩。如何依據小學生的自身特征來拓展其學習天地?我認為引導其進行情感體驗不失為一種好的途徑。
一、認識——體驗的啟蒙化
“一枝一葉總關情”,一位好的老師,即使在教給學生字、詞、句時也會恰當地調動學生的情感。通過巧妙的設計,恰當的引導和合理的發揮,造成學生情感的失衡,迫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使他們對所學內容,哪怕是一個筆畫都充滿深情,從而達到求知學識的目的。而這些知識又反作用于學生的情感。并使學生體驗到情感存在的方式。如有位書法老師在上書法課時,在白紙上寫了一個又大又工整的“人”字,然后又寫了幾個東倒西歪、撇長捺短的“人”字,隨即問學生:“這些是什么字?”“人字!”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皩?!”老師接著說,“這些‘人都在我們教室里。”說著,目光一掃書寫姿勢不正確的學生。這些學生立刻意識到并糾正了錯誤,同時有些沒被注意到的學生馬上正襟危坐。老師接下去說:“做‘人與寫‘人一樣,要昂首挺胸,肢舒體暢,要光明磊落,坦誠淳厚,而寫字也是這樣……”老師接下去講書法的書寫姿勢,字的結構等。毫無疑問,一堂課下來,這位老師的“人”字已在學生的腦海中打上了深刻的烙印,熔知識、技能與情感于一爐,納寫人、育人與做人為一體,使學生的感情發生共鳴——做人就應光明磊落,坦誠淳厚。
二、活動——體驗的情景化
兒童由于受年齡的影響,生活經驗少,對文章的理解往往是似懂非懂,特別是低年級兒童,生活和文本之間的距離是一個不容逾越的思維障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創設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情境,讓學生到類似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體驗品味,才能在頭腦中形成更鮮活的形象,從而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如低年級有一篇課文叫《植物媽媽有辦法》,里面有一小節:“蒼耳媽媽更有辦法,她給孩子披上帶刺的鎧甲,只要有動物從這里走過,就被他的皮毛帶到田野山洼。”對這段的教學,我是這樣處理的:我先拿出一些蒼耳的種子,讓學生觀察、觸摸,然后提問:“蒼耳寶寶是什么樣的?”
“尖尖的,硬硬的!”
“它摸起來很扎手。”
“它披著帶刺的鎧甲!”
“誰愿意讓你的小動物從蒼耳寶寶的身邊走過?”
學生紛紛舉手,然后一個個興致勃勃地帶著自己的毛絨玩具從一堆蒼耳種子的旁邊擦過,一顆顆蒼耳種子被皮毛玩具帶走了。孩子們興高采烈,不住的贊揚“蒼耳媽媽真有辦法。”美學家王朝聞指出:“只有訴諸感覺的東西,才能引起強烈的感動?!闭n文教學也是這樣,只有讓聲、形、像、境訴諸學生的眼、耳、腦,才能使他們真正的理解和感動。這節課借助一個模擬情境,使學生仿佛進入了神奇有趣的大自然,在體驗中,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
三、想象——體驗的系統化
事實上,不僅字、詞、句能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就連標點符號也包含著情感。有位老師在教給學生標點時,在“?”邊上寫:“對人生太多的疑問,致使你如此憔悴。”在“!”邊寫:“對生命傾注了太多的深情,以致我留下長長的淚滴。”雖然在認知過程中的體驗教育是零碎的,但他們絕不是孤立單調的,他們都統一在學習基本知識,掌握基本技能,培養初步的健康情感的大旗下,當形成豐富的情感積累之后,應使學生的情感條理化、定向化,從而使學生在情感的震蕩中不斷得到升華。讀過《大江保衛戰》的小學生常會流淚,看過《少年維特之煩惱》的少男少女們穿上維特的衣著飲酒,甚至自殺等,都是這種情感的定向化。在教學中,我們應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情感化個性去發掘課文的內涵,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我在講完《二泉映月》后,重點介紹了二泉映月的思想內容,讓學生再讀阿炳“奏曲聯想”這一段,出示問題:“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聯想?”然后播放《二泉映月》的樂曲,在學生已經感受到《二泉映月》凄切哀怨的時候,又把音、畫、解說融為一體同時展放,進一步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加深對《月光曲》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四、實踐——體驗的定型化
認知想象中的情感體驗作為個性化學習的一部分,歸根到底要反映在實踐中,這樣知識才由自發轉為自覺,從而避免學生出現在學校的是一套,回到社會又是一套的現象,使學生的知、情與言、行一致。如在《第一次抱母親》一課中關于“母愛”一詞的理解,我沒有過多地讓學生復述書上的內容,而是剪輯一些父母為我們操勞的畫面、錄像給學生看,啟迪學生理解父母的愛。我首先結合身邊的事例講解給學生聽后,其次讓學生自己講父母是怎樣關懷我們的,升華出課文中的理論,再次在年級組開展“尊敬老人”的實踐活動,定期檢查,定期交流,最后觀看有關“母愛”的影片,使從大量的現實中歸納出來的情感和學生固有的情感相交融。又如《我家跨上了高速公路》一課,沒有上過網的學生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對網絡的神奇有較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如果有條件,教師可組織學生上一次網,親自體驗一下網絡查詢、發送郵件的神奇和快樂,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在教育中,只要我們堅持把學生當做一個有理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注意并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情感世界,你不難發現每位學生都是一個鮮活而有創造力的生命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