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紅霞
摘要: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國家對導游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能和快速發展的旅游業銜接,我們需要越來越多的擁有一定英語口頭交際能力的導游人員。但目前培養導游人員的職校旅游專業學生英語口語能力較薄弱,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所以解決這一問題成為提高職校旅游專業教學質量的迫切之需。本文立足職校旅游專業學生的現狀,從多方面分析了影響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因素,結合教學經驗,通過改變課堂交際環境、教學模式,對英語口語教學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 職校旅游專業學生英語口語教學模式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國的旅游業也蒸蒸日上,大量的外賓來我國旅游,由此對導游人員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所謂“口語交際”是人們在交往中利用口語語言表達思想、傳遞信息,達到理解與協調,進而影響和調節相互關系的活動。口語交際能力則是在此交際過程中表現出的靈敏、機智的聽說能力和待人處事的能力,是現代公民必備的能力。為此,我們應在口語交際情境中,培養學生這種能力。目前一些中職院校的旅游專業都開設了英語口語課程,力求通過強化英語口語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我們對口語課重要性的認識雖有增強,但教學進展緩慢,其現狀不容樂觀。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因素致使學生口頭交際能力依然薄弱。如何改變現狀,改進口語教學,是英語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中職旅游專業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現狀分析
職校旅游專業的學生都是不參加中考和中考后考不上高中的學生。家長對旅游專業持有偏見,認為這是服務性行業,好的生源都在商務和財會專業。學生的入學成績和英語基礎都不是很好。一些連基本的話題也不會,如歡迎與介紹,問路與指路。有的甚至學的是啞巴英語。加上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填鴨式”的教學,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只注重英語讀寫能力而忽視聽說能力,缺少對學生運用語言能力的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薄弱。
二、影響中職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因素
(一)學生缺少學習英語的興趣。
大部分旅游專業的學生進校時英語基礎都不太理想,缺少詞匯和語片的積累。而口語交際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識累積的基礎上,脫離了這些便成了無本之木,這樣的口語如何說得起來?原來基礎沒打好再加上新的更難的知識學生自然也失去了學習口語的興趣。再加上教師上課“講解式”,課堂氣氛沉悶,教材過難等,諸多原因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熱情,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學生懶惰心理作祟。
中職學生中很多人在初中時就是學習不努力,缺乏刻苦鉆研的學習精神。而且英語本身是一門靠背靠記憶的學科。要想學好它需要課后花大量的時間去聽、去讀、去說、去練。這恰恰是中職生最忽視、最不愿做的事。這樣他們的口語能力的發展就受到了限制。
(三)學生不敢開口說。
在應試教育環境下,學生平時缺少足夠的口語練習機會。一旦被老師叫起來說就會緊張不安。這種恐說心理引起的焦慮和緊張影響了正常的思維和順暢的表達。再者學生很注重口語交際時語法的對錯和語音的正確與否,一旦說錯就害怕招來老師的糾正和別人的嘲笑。如果有了這種經歷就失去了自信心,下次不敢再在課堂上開口了。
(四)缺少口語交際的氛圍。
中職學生接觸真實英語交際情景的機會非常有限,他們的語言學習和習得的主要環境是課堂,且口語練習局限于書本上機械的操練,缺乏師生和學生間思想上、信息上、情感上真正意義上的交流。
三、提高中職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舉措
(一)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激發學習的熱情。
在課堂上教師要多用鼓勵的語言讓每一個學生都勇于發言,多給學生創造說的機會。在一個班級里總會有優等學生和差等學生。性格開朗、膽子大、成績較好的學生總會積極發言,就有較多的機會練習口語,而那些內向、孤僻、成績不甚理想的學生就會害怕講錯而主動放棄練習的機會,一旦被叫到就會因為緊張、焦慮變得結結巴巴、錯漏百出。這個時候如果老師立刻讓他停下來糾正他的錯誤就會引起其他同學的嘲笑,這樣他們就更不敢在課堂上發言了。教師應該消除他們的焦慮,安撫他們不安的情緒,讓他們放下思想包袱,大膽開口。只要他們敢講、能講、比上一次講得更多就要立刻表揚他們。他們講錯的地方可以下課之后單獨找他們,告訴他們哪些地方講錯了,鞏固知識,爭取下次能講得更好。這樣學生受到了鼓勵,感受到了老師的關心,就會有學習的信心和動力,從而愛上學習英語。他們的英語口語能力也就能慢慢提高。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設立獎勵機制,只要當堂發言就加課堂分,講得好的還可以分數加倍,這樣學生練習口語的積極性就更加高漲了。
(二)培養良好的口語交際習慣,克服學生惰性。
教師要在平時的課堂中多培養學生口頭交際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口語交際習慣。多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同學交談中用英語口語表達一些簡單的話語,如見面問候,興趣活動等話題。多讓學生看一些英語原版,看中英文字幕的迎合學生興趣的簡單的影片。如電影“辛普森一家”就是一部很好的英語原版電影。學生在歡笑的同時記住了一些簡單、朗朗上口的英語表達方式。教師可以在學生看過幾遍之后把字幕遮起來,讓學生把一些聽到的簡單的語句記錄下來,從而養成記憶的習慣,克服母語的干擾,減少對母語的依賴。學生通過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獲得了語言的信息,逐步獲得了口語交際能力。
(三)營造良好的口語交際氛圍,創設有效的口語交際情境。
1.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
教師要努力營造融洽的課堂氛圍。職校英語口語課課堂氣氛往往比較沉悶。由于學生基礎較差,詞匯量少,口語基礎原本就薄弱,再加上學習習慣不好,缺乏自信心和自主意識,口語課堂氛圍往往不佳。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如果一味指責學生就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更加排斥學習英語,這嚴重影響了口語課的教學效果。此外,教師在對待不同的學生時應做到一視同仁。成績好的學生固然會得到老師的青睞,但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同樣不能放棄。要讓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都充分發揮出來,從他們的興趣出發培養他們說的能力。要努力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到老師從沒有放棄他們。多用鼓勵、表揚的方式,為口語課的有效實施打下情感基礎。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一些輕松、愉快的話題調節課堂氣氛,如講一些簡單易懂的幽默故事、笑話,播放一些流行的英語歌曲等。或者可以講講李陽學習英語的故事激勵學生。還可以讓學生講英語小故事作為進入課堂的熱身運動。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還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能力。
2.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為主體。
“學生是教學的中心,是教學的主體。教學就是教師教會學生學習”。(胡春洞,1990)根據建構主義理論,課堂教學模式應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馬小花,2006)
以往的口語課堂以教師為中心,一切都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語言只有輸入沒有輸出。學生成了聽的工具,沒有話語權或只是機械性地重復教師的話,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的課堂是無效的,因為它違背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答案都是教師告訴學生的,而不是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學生永遠學不會知識要點。其實教師和學生都是課堂的參與者,但作用各不相同。教師不能代替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就Breen和Candlin的觀點來說,教師有兩個主要的作用。第一個作用是組織:協調課堂中所有參與者之間、參與者與不同的活動及課文之間的關系,使交際活動順利進行。第二個作用是參與:教師在活動小組中扮演獨立的參與者的角色,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合作,并促進學生與學生間的合作。因此,教師在課堂中既是所有教學資源的組織者,又是所有活動的引導者、參與者。Breen和Candlin把學生的作用描述為“自我、學習過程和學習目標語間的談判者”。(Breen,M.,and C·N·Candlin,1980)
在口語課堂上教師應給學生更多的機會練習講話,努力創造條件,強化學生語言的輸出。不能因為學生基礎差沒反應就自說自話,唱獨角戲,讓學生成了配角。此外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教學。
3.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造切合實際的真實的語境練習口語。
語境,指語言環境,是語言交際的基石。Malinowski認為語言是存在于一個特定的環境中的。話語只有在一定的語境中才能被人理解。(Malinowski,B.,1923)何自然把語境分成了三類,“語言語境、社交語境和認知語境”,其中后兩種屬于非語言語境。(何自然,1997)從語用學的角度來看,語境的交際功能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語境可以幫助聽的人根據具體情景正確理解說話人的真正意圖;二是語境可以幫助聽的人根據具體環境選擇合適的話語來說。
口語交際離不開特定的語境,創造一個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真實語境對口語課堂的成功起到重要作用。在口語課堂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真實的語境從而有利于語言的輸出。非真實環境的語境只會使學生的操練變得機械,無實際意義,而這種與實際脫離的語境會使學生對課堂失去興趣,缺乏切身體驗,達不到口語交際的真正目的。語境應用在職校旅游專業的課堂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實施教學。如模擬導游課可以組織學生去景點實地講解,親自做一回導游。讓學生在真實環境中練習講解詞,從而達到教學目的。那么在英語課堂上也可以把一些場景如就餐、看病、旅游、購物等搬進教室,把教室布置成特定的場所,讓學生準備道具,營造身臨其境的氛圍。教師還可以把學生帶到導游模擬實訓室,讓學生體會一次帶團的感覺,這樣學生在提高了交際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專業水平。
當然我們在組織學生練習口語時還需結合不同的文化背景,不能胡搬亂套。如我們與外賓交談時要充分考慮對方的國情、生活習慣。舉個例子,在中國“龍”代表著吉祥與富貴。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成了中國的象征、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文化的象征。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象、一種血肉相連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中國人激動、奮發、自豪。“龍”雖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譯為“dragon”,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與中國傳統的龍除了形象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義都分別甚大。西方的“dragon”一般帶有邪惡的意味,與東方的瑞獸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在交際時要注意這些文化差異,否則會鬧出笑話,引起誤會。
總之,在提高中職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過程中除了學生個體因素外教師的作用也至關重要。我們要鉆研怎樣通過各種途徑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滿足旅游業的需求,實現國家人才培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Breen,M.&C·N· Candlin.The Essentials of A Communicative Curriculum in language Teaching[J].Applied Linguistics, 1980,1(2): 89-112.
[2]Malinowski,B.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M].Supplement to Ogden,C.3.K.& Richard,I. A. The Meaning of Meaning.New York: Harchourt Brace Jovanovich,1923: 297-336.
[3]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4]胡春洞.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20.
[5]楊旭輝.提高中等職業學校旅游專業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研究[J].西南大學,2006.
[6]馬小花.關于高職英語教學的幾點認識[J].學術理論,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