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董陽
公民是現代國家構成的基礎,現代國家的教育應該以培養合格公民為核心追求。隨著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公民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也強調要做好公民意識教育。重慶市渝中區中華路小學率先在全市提出公民素養教育的理念,并系統地打造了學校公民素養教育課程體系。
所謂公民素養,也就是個體自動表現出來的公民所應具有的品性和能力。經過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我們認為,公民素養的培育應該從兒童作為個體的人出發,而后形成社會責任,逐步養成國家意識。這就形成了我校實施公民素養教育的三個維度,分別是:“個人與自我”、“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根據這三個維度,我們提出了“三愛三心”的“愛心”工程作為公民素養教育的重要內容。“三愛”是:珍愛自我,關愛他人,博愛社會;“三心”是:把信心留給自己,把誠心送給大家,把忠心獻給祖國。“三愛三心”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構成了一個通俗易懂、易記易用的公民素養教育內容體系,為公民素養教育的實施奠定了基礎。
根據《中華路小學學校文化建設綱要》的要求,我們的校本課程設置緊緊圍繞著“公民素養教育”展開,全面貫徹“知行合一,養成公民”的教育理念,一切都為學生“公民素養”的養成服務。我們將公民素養教育課程分為“個性素養”和“公共素養”課程,兩個板塊相互作用,形成了學生公民素養教育的整體。
一、個性素養課程
個性素養課程主要分為文化素養課程和生活素養課程兩部分。
1.文化素養課程
我校力圖養成的小學生公民素養,是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底色,融合了東西方現代文明的公民素養,因此,文化素養課程關注學生對中西文化精髓的理解,包括傳統文化素養和現代文化素養兩部分。
我校的傳統文化素養課程是以琴、棋、書、畫四大素養為主要內容,再加上富有中華傳統特色的武術和廚藝。學生每年從這六類傳統文化素養課程中選修一類課程,并理解這一課程背后的文化。另外,學校還著力開展了“中華傳統節日”系列活動,精選除夕、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六個富有文化蘊涵的傳統節日作為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活動主題,讓學生熟悉中國人最為珍視的這六個節日以及節日背后豐富的文化蘊涵,為中華文化在下一代中的傳承奠定基礎。
現代公民應該是有活力、有德行、有智慧、有情趣、有氣質的文化人,他們應具備科學、法律、體育、藝術等多方面的素養。中華路小學的現代文化素養課程分為文學藝術、體育和科學課程。文學藝術課程能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基本的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開發學生的潛能。我們通過開設課外閱讀、管樂、合唱、繪畫、民族舞蹈、編織等文學藝術課程,幫助小學生了解相關的藝術知識,形成對藝術的興趣,發展藝術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升藝術素養,成長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趣、健全的人格品質、健康的身心素質、全面和諧發展的現代人。一個國家公民的科學素養水平直接關系到綜合國力,科學素養應該從小培養。我校開展了科技制作、思維訓練、戶外活動等課程,讓學生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體育素養課程在培養學生體質、意志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校開設了游泳、籃球、足球、藝術體操、體育舞蹈等課程,幫助學生鍛煉身體,培養他們不怕困難、不怕挫折、敢于競爭、敢于拼搏的精神。
2.生活素養課程
公民素養教育的開展旨在為學生的未來生活做準備,同時更重視關注怎樣去改善、促進學生正在進行中的生活,培養學生的生活素養,讓學生學會創造一種屬于他們自己的健康、快樂、積極、有愛心、有創意、肯動腦的生活。生活素養課程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注重通過生活實踐培養其熱愛生活的情感、適應生活的能力,主要包括健康自護、自主學習和家務勞動三個方面的內容。健康自護意在培養學生珍惜生命、健康成長的意識,形成自我保護的知識、經驗和能力,在遇到突發意外時能變消極躲避為積極應對。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意識和能力,也包括學生在家庭生活中自主看書、看報等學習能力和習慣的培養,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十分有益。家務勞動主要培養學生為家庭服務的責任意識,同時通過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逐步形成家庭服務的能力。
二、公共素養課程
公共素養課程主要分為“公民知識”和“公民行動”兩類課程。
1.公民知識課程
公民知識課程主要包含公民繪本和交往禮儀這兩方面的內容。我校的公民知識教育不是通過直接講授的方式灌輸給小學生,而是把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的常識制作成繪本,用生動形象的人物、場景,并配以幽默有趣的插圖對話,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輕松獲取公民知識。交往禮儀主要通過修身課程進行訓練。我們通過開設“修身課”,讓學生掌握文明禮儀、社會應對等重要的社會素養,為未來的公民生活奠定基礎。
2.公民行動課程
德育需要體驗,公民教育更是如此。只有走出家門和校門,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才能更好地形成公民意識和能力,從而整體提升公民素養。公民行動課程尤為重視學生的實踐體驗,學校以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為載體,深化兒童的理解和體驗,增強兒童的社會責任感,型塑兒童良好的社會行為習慣。公民行動課程重視在實踐中對小學生滲透公民意識的教育,包括社團活動、關注時事、公益活動、參政議政和國際交流五部分。
社團活動是公民行動課程的內容之一。學校通過學生社團的開展,如社團競選、參與學校管理等行動,為學生提供了交往、合作的舞臺,強調了學生主體性作用的發揮,提升學生的民主意識和責任意識。
關注時事、每天讀報看新聞是現代小公民應當養成的好習慣。我們利用朝會時間,開設“閱讀天下”之類的“新聞短播”,組織學生讀報紙,觀看新聞節目片段;在班會等集體活動中召開“新聞發布會”,讓學生當一當“新聞小主播”,講一講自己近期所關注的時事新聞,或根據新聞事件發表一下感想;在校園、教室開辟“新聞欄”,張貼一些重要新聞,讓學生們能看到當天的國家大事。
我們組織學生參加社區公益活動,如慰問軍烈屬和孤寡老人、參加社區義務勞動和社區文體宣傳活動等,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參與社會事務,切實體驗個人與社會息息相關的血肉聯系,為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做好準備。
參政議政活動也是公民行動課程的重要組成。學校主要通過“校園風紀隊”、“學生議會”和“公共事務論壇”三種課程,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和團體管理的意識,讓他們懂得無論在學校生活還是社會生活中,都應該遵守規范、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校園風紀隊讓學生在公共場所能做一個自覺愛護公物、講究衛生、保護環境、遵守秩序的“小衛士”;學生議會讓學生成為當眾發表看法時能做到落落大方、富有主見、勇于創新的“小主人”;公共事務論壇讓小學生認識到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彼此的權利和責任,對不同觀點、不同文化能夠尊重和接納,學會平等對待對方。
國際交流課程旨在使小學生了解國際交流規則,主要包括國際游學和國際活動周等活動。在活動中,我們非常重視國際理解教育,承認并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提倡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積極合作。2008年,我校與英國威爾士羅森公園小學結為國際友好學校,雙方互派師生進行文化交流,開啟了學校與國際接軌的新歷程。
(王丹、董陽,重慶市渝中區中華路小學,4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