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所有制歧視之所以成為一個問題,主要原因在于它妨礙了資源的有效配置,從而影響社會產出總量,最后影響居民的整體福利水平。所有制歧視的表現是多方面的,除了觀念上的歧視外,更表現在具體的法規和政策上,包括行業進入或市場準入歧視、融資歧視、稅務歧視、隱形負擔歧視等。最后,本文提出了改善所有制歧視的方法。
【關鍵詞】所有制歧視行業進入企業
一、所有制歧視問題的由來及其意義
中國自1949年建國后,在1960年代前基本上完成了私營企業的國有化(或集體化)改造,在整個經濟領域包括農業基本上實現了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制所有制)經濟的一統天下。這種情況,自1978年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后逐步改變,開始是通過“增量改革”引發了私營和個體經濟、外資經濟的迅速增長,1994年以后則在全面改革中實施了“國退民進”和國有經濟“有退有進”,從而形成了公有制經濟、私營經濟(或民營經濟)、外資經濟相互補充和共同繁榮的局面。[1]
由于上述的歷史過程,中國企業的所有制由單一公有制到現在的多種所有制并存,由于法規、體制和觀念等因素,形成在很多方面對于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差別待遇,即所謂的“所有制歧視”。所有制歧視既可以導致有利的(或稱正向的)結果,也可以是不利的(或稱逆向的)的結果,取決于企業所在的所有制形態。通常,人們比較多地站在私營企業的角度談論所有制歧視,其原因在于私營企業常常處于弱勢地位。但在某些情況下,公有制企業或外資企業也會遇到所有制歧視。
中央財經大學2008年12月在北京舉行了一個題為“所有制改革與經濟發展”的研討會。中央財經大學鄒東濤教授在會上表示,中國改革開放30年,理論爭論最大的是所有制問題,實踐創新取得成就最大的也是所有制改革。這個評價是合乎實際的。但同時,也有很多學者認為,所有制方面的改革尚未完成,仍有頑固堡壘需要攻破,特別是要破除所有制歧視。這就是我們還要研究所有制問題的重大意義。
二、所有制歧視的經濟學分析
所有制歧視作為一個問題,既源于政治理由,更源于經濟理由。政治方面主要表現為社會不公,從而引發社會的不認同感和社會矛盾。本文主要從經濟角度分析所有制歧視問題。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所有制歧視之所以成為一個問題,主要原因在于它妨礙了資源的有效配置,從而影響社會產出總量,最后影響居民的整體福利水平。
所有制歧視的后果是不同所有制的企業享受了差別待遇,從而使某種所有制的企業獲得了相比較于其他企業的優勢,這種優勢實質是一種壟斷利潤或超額利潤,這就形成了不公平競爭或不完全競爭,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不完全競爭會導致效率的喪失。
比如,限制民營企業進入某個行業,就使該行業不能達到充分競爭的水平,從而使該行業的效率提升較慢,社會應該享有的服務水平較低,比如在金融行業、電信行業、媒體行業。又比如,由于稅率的差異,如長時間存在的內外資所得稅不同,就使外資獲得了相對競爭優勢,造成本土企業在成本上處于劣勢,一個后果是本土品牌很長一段時間里退出了消費者的視野(當然不是全部原因)。
其實,所有制歧視背后的法規或政策安排,很大的動因就是政府想通過自己的手來安排(計劃)經濟,而忽略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三、所有制歧視的主要表現
所有制歧視的表現是多方面的,除了觀念上的歧視外,更表現在具體的法規和政策上,并通過這些歧視性的法規和政策,強化了人們觀念上的歧視,進而在法規和政策上沒有歧視的地方也容易引發實質歧視。具體而言,所有制歧視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行業進入或市場準入歧視
主要是指通過法規和政策明示的或隱含的規定某類所有制企業可以或不可以進入某個行業(市場)。行業進入歧視是最普遍的歧視之一,主要是民營企業面臨較多的市場準入障礙,甚至往往超過了外資企業,從而使民營企業獲得了“非國民”待遇。
總體而言,改革開放以來,行業進入是不斷開放的。對外開放直至中國加入WTO,是一個對外資消除所有制歧視的過程;對內改革,發展民營經濟,是一個對內消除所有制歧視的過程。比較而言,對外資的開放由于中國加入WTO而比較充分,而對民營經濟的對內開放程度還顯得不足。
關于市場準入歧視的不同情況及其后果的分析,根據政府管制松緊程度和對外開放程度的不同組合,分為相應的四種情況:情況A:政府解除對不同所有制企業或不同行業的歧視性管制,并保持一個較低的開放度;情況B:政府解除對不同所有制企業或不同行業的歧視性管制,但奉行開放政策;情況C:政府繼續維持歧視性管制,同時仍然保持經濟的相對封閉性,即開放度較低;情況D:政府繼續維持歧視性管制,但開放國內市場,保持一個較高的開放度。在情況A,存在一個統一、競爭的國內市場,由于國內的充分競爭,整個經濟體系的效率會保證在一定水平,并且由于相對封閉的經濟體系,可以免受外部經濟環境或條件變化的沖擊,這意味著相對較高的經濟安全度;在情況B,國內企業不僅面臨著充分的國內競爭,而且也必須面臨著來自國際上的競爭,由于資源的配置不受限制,因此經濟效率將達到最高,對于一個大國而言,即使面臨外部環境的可能變化,由于經濟規模較大并且經濟效率很高,國內經濟安全度也不會低于一定水平;在情況C,就整體經濟效率而言,由于它特意維持歧視性的管制,排斥競爭,因此效率低下,但經濟比較安全;值得注意的是情況D,此時由于管制不僅效率低,而且這種低效率和較高的開放度降低了經濟安全度。對比這四種情況可以看出,情況D是最壞的結果。WTO中的公平原則,原則上只涉及國內市場對外商的門戶開放,至于政府對國內不同企業的管制所造成的市場分割,WTO是無所為甚至是無能為的。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將近30個產業領域存在著對民營資本的“限進”障礙,不僅在諸如保險、證券、通信、石化、電力等行業民營資本無法進入,而且即使在許多允許民營資本進入的領域,由于體制性障礙也導致民營資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例如基礎設施項目往往由特許公司發起、沒有實行招標制度,有資質的民營公司常常被排除在外,即使民營資本參與項目,但其股份比例也必須由特許公司決定,雙方地位不對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20世紀90年代前,政府管制程度是在不斷下降的,例如在農村中廢除人民公社體制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城市中實行放權讓利式的改革,下放外貿經營權等等,這些措施促進了市場競爭,帶來了收入增加和收入差距的縮小。進入21世紀以后,政府管制在某些領域反而有回升的趨勢,例如強化以國有銀行為主的銀行體系以及為國有大企業融資的股票市場,等等。如果擴大對外開放卻不放松管制,可能將在降低了國內經濟效率的同時,積累金融和經濟風險;并可能加重不平等和貧困,因為現有的管制實際上成了一種收入再分配的手段,在使機會的天平向一小部分人或集團傾斜的同時,剝奪了其他社會群體享有同等參與市場獲取同等收益的機會和權利。
(二)融資歧視
融資歧視是指不同所有制企業在獲得社會資金方面的差別待遇。融資歧視在法規上沒有特別的體現,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是很常見的,也是反映比較強烈的,特別是中小企業(主體是民營企業)。
目前民營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有:股本及債券融資、銀行借貸和擔保基金貸款、民間借貸、私募股本及相互擔保等各種非正規渠道。在前兩種方式中,私人企業所占比重很小。到目前為止,我國滬深兩地股市仍定位于主要為國企改革服務;而中國的資金資源主要集中在國有商業銀行,雖然近年來國家提出了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導向,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是難以落實的。在這種情況下,民營企業主要是通過后面的種種非正規渠道籌措發展資金,不僅提高了企業的融資成本,降低了企業信用,還由于可以避開中央銀行的監管而加大了國家金融風險。
特別是在資本市場融資方面,創業板至今沒有推出,使中小企業的融資機制始終難以建立。由于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需要,銀行借貸對于中小企業而言自然面臨所謂“規模歧視”,因而只能轉向非銀行的社會資本,而社會資本特別是風險資本,一方面需要退出機制,同時也需要風險回報,而這種機制只有資本市場才能提供。
有研究認為,民營企業面臨的融資歧視主要是規模歧視,而不是所有制歧視(劉建勇,湯浩,2008)。我認為,該研究是存在一定的問題的:一是他們的研究選取的樣本中小企業板113家上市公司。在當前中國,上市公司作為一種稀缺資源本身就具有相當的經濟價值,更何況我國采用審批制上市發行,就相當于使上市公司本身獲得了某種程度的信用增強(國家背書);二是在實際業務中,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的態度還是與對國有企業有較大差距,原因在于國有企業一旦出現違約,一方面可以通過政府渠道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在責任追究上也不同,即所謂“公對公,說得清”。
(三)稅務歧視
稅務歧視是指不同的所有制企業在面臨稅種、稅率、退稅等方面的不同待遇。稅務的所有制歧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稅率負擔不同,主要是各地普遍實行的對外資企業的“兩免三減半”政策和外資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后一種情況由于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并軌(最長過渡期將達10年)而將逐步消失;二是應納稅所得額不同(即范圍不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稅前扣除規定和標準不同。主要是壞賬準備、利息支出、業務招待費、企業職工工資支出和福利支出,以及捐贈支出的列支規定不同。如對于公益性、救濟性捐贈支出,內資企業不得超過年應納稅所得額的3%,而外資企業的這部分支出則沒有限制,允許全部在稅前扣除。再如在業務招待費開支上,內資企業不分行業,一律按銷售(營業)收入的一定比例在稅前扣除;而外資企業則是分行業,依據銷售收入和營業收入,按不同比例計算在稅前扣除。第二,資產的稅務處理規定不同。主要是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固定資產凈殘值率規定不同。如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內資企業由行業財務制度規定,而外資企業由稅法規定。再如固定資產殘值比例的規定,內資企業為原值的5%以內,外資企業則為原值的10%以內。再如外資企業取得的股息是免稅的,而內資企業取得的股息則要征稅。[2]三是內資企業之間的稅務負擔不同在很多行業也是存在的,比如媒體行業,報刊社和郵局由于原來是事業單位,而往往能夠免于一般納稅人的義務,而從事同樣行業的民營企業卻承擔了高達兩倍以上的稅賦。
稅務歧視的后果主要是:一方面,由于稅務負擔導致的成本更高,內資企業競爭力下降,這是顯而易見的;二是內資企業行為扭曲,即“假外資”,假外資導致了不必要的資本外流;三是限制競爭導致某些行業競爭力很弱,服務水平低下,如上述提到的郵局和媒體行業。
(四)隱形負擔歧視
主要表現為國有企業承擔了所謂公益事業、非自愿捐助、政府臨時指派任務等。個別時候民營企業也需承擔類似任務。
作為國有企業,往往掌握著關系國計民生的產業,承擔社會責任不是分外之事。但問題是,政府長期以來形成的作風和貪圖方便而直接讓國有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做法,無形中削弱了國有企業的競爭力,并扭曲了很多領域的價格信號(如石油、電力等),從而使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受到極大影響。同時,政府為了彌補國有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損失”,又在政策上給予國有企業優惠,包括市場準入的、稅務的、財政補貼的等,這又進一步造成了上述提到的所有制歧視,從而影響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
上述四個方面是企業所有制歧視的主要方面。除此以外,所有制歧視還表現在政府服務乃至執法上,比如,在審批方面,民營企業往往要承擔較多的時間成本乃至金錢成本(“公關費用”),在遇到違規行為時,國有企業往往因為有靠山而免于或降低處罰,這就降低了國有企業的違規成本。甚至,有一個研究還表明(劉黎明,2001),在企業名稱也存在所有制歧視。該研究認為,我國現行法尤其是《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等,具有強烈的行政干預色彩,這種干預完全是為了將大多數非全民所有制的企業排斥在外,使之不能順利地得到名稱上的法律認可及市場認同。換言之,這些規定包含著全民所有制優越感與對非全民所有制歧視的觀念,即政府“話語霸權”,而現實的這種規定在本質上完全是與市場經濟的觀念和體制相抵觸的。
此外,還由于人們觀念的原因,社會上普遍還存在對民營企業的歧視,雖然有時是細微的,比如人們在選擇職業的時候就往往愿意選擇國有企業或外資企業,這也給民營企業帶來了競爭劣勢。
四、改善所有制歧視的方法
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大會上所說的,要繼續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所有制改革還要深入,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破除所有制歧視,使不同所有制結構的企業公平競爭、充分競爭,從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鑒于以上對所有制歧視問題的分析,改善所有制歧視主要靠國家要高度重視,特別是從立法層面加大對現有法規歧視性條款的清理,同時,要在社會上倡導各種所有制企業平等競爭的觀念。具體而言,可以有如下措施:
(一)由專門部門清理涉及所有制歧視的法律法規
除非涉及特殊行業或有特殊目的,一般都要消除各種含有所有制歧視的法律法規。建議由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大牽頭,政府職能部門(如發改委、商務部)參與,集中清理一次。然后通過重新立法立規或補充規定的形式予以公布。
(二)在制定新法規時要特別注意不要增加新的所有制歧視
建議由人大(如果是法律)或政府專門部門(如果是法規)專門負責所有制歧視審查,防止老的未去,新的又來。
(三)國家統籌,在社會上宣傳各種所有制企業平等競爭的觀念
特別是要宣傳民營企業在發展國民經濟、增加百姓就業方面的巨大作用和貢獻,形成全社會對民營企業的尊重。
參考文獻
[1]吳敬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M].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
[2]陳華亭.透視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并軌改革[N].國際商報,2005-01-26.
作者簡介:楊明秋,經濟學博士,上海市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高級經濟師,中國社會科學園金融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資本市場、公司金融和國際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