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智


[摘要] 目的 比較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手術效果情況,旨在為子宮肌瘤的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進一步的指導依據。 方法 選取我院2008年12月~2011年12月間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64例作為觀察對象,設為A組,另選擇同期行開腹手術64例患者作為對照組,設為B組,觀察比較兩組的手術治療效果。結果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 > 0.05),但A組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明顯早于B組,且A組術后鎮痛泵或藥物使用率明顯低于B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或P < 0.01)。 結論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相比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患者痛苦少等優點,值得廣泛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 子宮肌瘤;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
[中圖分類號] R737.33[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29-0040-02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常見于30~50歲婦女。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微創”理念逐漸深入人心,腹腔鏡手術在婦科應用中越來越廣泛,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對保留婦女的生育和內分泌功能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1]。本研究通過對比分析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手術效果情況,旨在為子宮肌瘤的治療方案提供進一步指導依據,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8年12月~2011年12月間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64例作為觀察對象,設立為A組,年齡范圍為32~49歲,平均年齡為(38.6±2.4)歲,另選擇同期行開腹手術64例患者作為對照組,設立為B組,年齡范圍為35~48歲,平均年齡為(39.6±3.0)歲,所有患者術前無任何合并癥,術中未行除肌瘤剔除外的其他任何手術。術前均行排癌檢查以排除生殖器惡性腫瘤。兩組患者的平均年齡、一般情況等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A組行腹腔鏡手術,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規氣腹穿刺,氣腹壓力≤12 mm Hg。以臍部及左右麥氏點為穿刺點,從宮頸置入舉宮器,以擺動子宮協助手術操作。置入腹腔鏡后,先觀察盆腔全貌,如有粘連則先予以分離,然后確定肌瘤位置。以穿刺針在肌瘤旁注射垂體后葉素12 U。如為肌壁間肌瘤,在肌瘤最突出處以單極電凝鉤切開肌瘤表面肌層達肌瘤包膜,以抓鉗鉗夾肌瘤向外牽拉,鈍性分離肌瘤包膜,剝出肌瘤。以可吸收縫線作全層連續縫合,并連續縫合加固,關閉瘤腔及止血。如為漿膜下肌瘤,用抓鉗抓住瘤體,用PK刀電凝后切除根部。如創面小可不予縫合,創面大者可縫合止血。B組行開腹手術,采用腰硬聯合麻醉,選擇下腹正中縱形切口,手術步驟同《婦產科手術學》[2]常規。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術后鎮痛泵或藥物使用率以及兩組術后病理顯示肌瘤的類型、肌瘤的平均直徑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2.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等計量資料組間處理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鎮痛泵或藥物使用率等計數資料組間處理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各項手術觀察指標比較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但A組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明顯早于B組,且A組術后鎮痛泵或藥物使用率明顯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或P < 0.0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觀察指標比較(x±s)
注:與B組比較,*t = 0.962,P > 0.01;*t = 1.242,P > 0.05;*t = 4.237,P < 0.05;χ2=28.423,P < 0.01
2.2兩組肌瘤情況對比
兩組術后經病理證實肌瘤類型以及肌瘤的平均直徑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表2兩組肌瘤情況對比
3討論
子宮肌瘤為婦科常見的良性腫瘤,以生育年齡婦女多見。傳統開腹手術創傷大,術后易致盆腔粘連,腹部切口瘢痕大,恢復慢,影響美觀,盡管術后使用鎮痛泵,但多數患者仍感傷口疼痛[3]。
與開腹手術比較,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優點主要表現為: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只需在腹部開幾個3~5 mm小孔,無需開刀,清晰直觀,而且可以明確診斷,分離粘連,有利于手術安全;術中反復沖洗腹腔,鏡下直視負壓吸引,可以清楚地觀察創面是否滲血,且盆腔內殘留液體少,術后吸收熱及醫源性感染機會少[4]。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術后平均肛門排氣時間為(25.27±4.13) h,明顯短于B組,說明腹腔鏡組手術損傷相對較低,胃腸功能恢復相對較快[5]。A組術后鎮痛泵或藥物使用率僅3.1%,明顯低于B組(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或P < 0.01)。與汪玲[6]報道的觀點基本一致。
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通過手指觸摸能發現少量術前超聲未發現的深部小肌瘤,直視下縫合關閉瘤腔更徹底,子宮形狀恢復得更好。對于子宮肌瘤較大以及特殊部位的肌瘤、有嚴重的盆腔粘連和多量出血、術野暴露困難、惡性病變及膀胱損傷等選擇傳統的開腹肌瘤剔除手術更合適。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適用于漿膜下、淺表的肌壁間肌瘤以及肌瘤體積小、數量少的情況[7]。但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由于缺乏手指觸摸的檢查,易遺漏小的肌壁間肌瘤,因此術前應詳細進行超聲檢查,了解肌瘤的個數、大小、部位。 腹腔鏡下肌瘤剔除術是通過切開子宮肌層、剔出肌瘤、縫合子宮切口及取出腫瘤等步驟完成,其中最重要的是減少出血及切口縫合技術。減少出血可以通過子宮注射縮宮素、正確的解剖層次分離和縫合來實現。雖然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有很多優點,大部分肌瘤均能成功剔除,但也有中轉開腹的可能,臨床醫生應嚴格掌握手術的適應證與禁忌證[8]。
綜上,筆者體會,子宮肌瘤的手術治療要根據患者的年齡、癥狀、瘤體大小、盆腔病變及有無生育要求等綜合考慮,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相比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患者痛苦少等優點,值得廣泛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蘇學鋒.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和開腹剔除術臨床比較[J]. 中國婦幼保健2011,26(21):3325-3326.
[2]劉新民. 婦產科手術學[M]. 第3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08-210.
[3]張瑞作.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39例臨床觀察[J]. 現代預防醫學,2011,38(17):3458-3459.
[4]周萍,史淑蘭,陳畔,等. 腹腔鏡輔助子宮肌瘤切除術28例臨床分析[J].腹腔鏡外科雜志,2007,12(6):460-461.
[5]李浴霞.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54例臨床分析[J]. 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6(9):798-799
[6]汪玲.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159例臨床體會[J]. 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1(2):106-107.
[7]鄒明英. 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療效比較[J]. 湘南學院學報(醫學版),2010,12(1):21-22.
[8]趙靈芝. 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臨床比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14):97-98.
(收稿日期:2012-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