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瑛
摘要: 應用文本是充盈生命精神和生活智慧的文種,但應用寫作教學卻存在教師、學生、教材與應用文相隔的現(xiàn)象,把活的智慧的課堂變成了知識的簡單傳授。那么,如何讓應用寫作的課堂復其生命精神充盈之本原,還其氣韻生動之氣象呢?作者認為,教師要充分認識應用文之生命精神本原,以生活本身為教材,改革教學模式,以教師引導、學生授課為主,用生活的方式演繹文種,并輔之以大量貼近生活內(nèi)容的練習,把應用寫作課不僅變成傳授知識的課堂,更變成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的課堂。
關鍵詞: 應用寫作生命精神氣韻生動教學模式改革
應用寫作與人的生命活動相聯(lián)系,它本是人的生命活動中的需要和智慧的總結(jié),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但是,當代應用寫作教學卻與人的生命活動相隔,往往把本來生機勃勃灌注了生命精神的應用寫作,變成了課堂枯燥的知識填充。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學生之隔,他們還是在校生,離真正需要運用應用文似乎尚有一段時間距離;二是教師之隔,任課教師多沒有應用文寫作實踐,對應用寫作課程生命精神特點缺乏認識;三是課程之隔,應用寫作課程本身頗有內(nèi)容瑣碎、枯燥的嫌疑,不太具有親切感,相對其他課程較難引起人們的興趣。那么,如何變隔為不隔,讓應用寫作的課堂復其生命精神充盈之本原,還其氣韻生動之氣象呢?這是我在應用寫作教學中經(jīng)常思考的問題,也是所有擔任應用寫作課程教學的教師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生命精神——應用寫作課程之本原
應用文從生活中來,最后要回到生活中去。因此應用寫作的課堂,自然也該充盈生活的機趣,展現(xiàn)出生活的溫暖和親切,生命精神正是應用文的本原,也是應用寫作課程的本原。
所謂生命精神,即“從哲學的層面看,生命是一種精神(此精神,不是言其觀念,而是就本體和真實而言)。中國哲學認為,這個世界是‘活的,無論是你看起來‘活的東西,還是看起來不‘活的東西,都有一種‘活的精神在。天地以‘生為精神。因為‘活,世界即聯(lián)系。不‘活,世界即枯竭,生命即斷流。中國人以生命概括天地的本性,天地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有生命,都具有生命形態(tài),而且具有活力。生命是一種貫徹天地人倫的精神,一種創(chuàng)造的品質(zhì)”[1]。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應用文,也是這天地大自然的產(chǎn)物,它在人的生命活動中誕生,為人的生命活動澆灌、培育,與人的生命歷程息息相應,浸染了人飽滿的“活”的精神,故“活”是人的生命的本性,也是應用文的本原。
應用文生命精神本原的認識,其實古已有之。曹丕《典論·論文》中曰:“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誅尚實,詩賦欲麗。”[2]所謂“雅”、“理”、“實”、“麗”等本是對人的品性的品判,但曹丕論文,卻與人的精、氣、神一如待之,品文一如品人,文的品性深植于人的個性氣質(zhì)之中。再如劉勰,其《文心雕龍·原道》開首便言:“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壁,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俯察漢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鐘,是為三才?!盵3]劉勰之文,含諸種應用文。文之生命氣象彰顯之至矣。此為從形而上之高度,認識應用文所蘊含的生命精神。為文與為人實為一體,親切不隔。
也有對應用文的親切不隔持反對意見,認為其正好虛偽矯情,應該大加撻伐:文學之文,既不足觀,應用之文,益復怪誕,碑銘墓志,極量稱揚,讀者決不見信,作者必照例為之;尋常啟事,首尾恒有種種諛詞;居喪者即華居美食,而哀啟必欺人曰“苫塊昏迷”;贈醫(yī)生以匾額,不曰“術邁岐黃”,即曰“著手成春”;窮鄉(xiāng)僻壤極小之豆腐店,其春聯(lián)恒作“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此等國民應用之文學之丑陋,皆阿諛的、虛偽的、鋪張的貴族古典文學階之厲耳。[4]
陳獨秀從批判貴族文學的角度,對應用文作了今天看來頗為刻薄的描述,在“五四”文化批判的精神之下,他如此言說自有其社會批判的理由。但筆者卻從其描述中,看見國民對應用文之喜愛,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有應用文的體貼和溫暖,充滿著人間煙火味。生老病死,日常營生,合那“窮鄉(xiāng)僻壤極小之豆腐店”之主人,都喜愛用應用文來表達對他人友好的祝福,對生活的美好希望。與陳獨秀同時代的朱自清,便與其不同,認為應用文應該體現(xiàn)“此時此地此我”,“我”的此在,“我”的生活,“我”的體驗,“我”的需要。他們同時代的劉半農(nóng)對應用文的比喻,也非常之親切感人:
應用文與文學文,性質(zhì)完全不同,有兩個譬喻:一是應用文是家常便飯,文學文卻是精美宴席;二是應用文是“無事三十里”隨便走路,文學文乃是運動場上出風頭的賽跑。[5]
其妙也哉:“家常便飯”之親切具體,普天同喜;“隨便走路”之逍遙自在,輕閑適意,直把應用文不隔之精髓生動道出。應用文與萬千之“我”,渾融無間,“我”之生命精神與應用文之關系,可以見出一般矣。
二、氣韻生動——應用寫作課堂之氣象
生命精神使應用文具有生生不息之“活”的根本,應用寫作的課堂必然該還其本原,灌注了生命精神的課堂,也必然一掃沉悶乏味之氣,氣韻生動起來。
“氣韻生動”是南齊謝赫在其畫論《古畫品錄》中首次提出,本是用來品判繪畫的性質(zhì)。徐復觀認為,氣韻是該詞的主體,生動修飾氣韻?!爸x赫的所謂氣韻的觀念,實皆以生氣的觀念為基柢”?!皻忭嵤巧Φ纳A。就道家的思想而言,也可以說是生命的本質(zhì)”[6]。這里借氣韻生動一詞,來表述應用寫作教學課堂之精神及氣象。具有生動氣韻的課堂,是親切不隔、具體可感的課堂,是能夠激發(fā)學生生命力與應用文相知相融的課堂,是能夠體現(xiàn)其創(chuàng)造力的課堂。
那么,如何在課程教學中灌注生命精神,展現(xiàn)生動氣韻呢?一言以要之,除隔,以不隔代隔。“隔”是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詞的境界與人之間存在距離,仿佛隔了一層。不隔則是二者的親密無間。上文提到,學的主體、教的主體、教學的對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與應用文相隔的現(xiàn)象。要除“隔”,那就要從這三個方面入手。教師修養(yǎng)方面,應該充分認識到應用文的生命精神本原,多在生活中體會感悟其生命氣象,并親自動手寫作應用文。目前從事應用文教學的高校教師,多浸染在書齋中,與社會多少有些隔,更缺少應用文寫作的實踐經(jīng)驗,更不用說體悟其在生活中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了。所以對應用寫作課程而言,做個博學多智的飽學之士顯然不夠,還得感悟這萬象的生活與我們之關系,與應用文之關系。以生活的活力孕育的應用文,還需在生活中去體味。
教師的不隔只是一個必要的前提,一個充分的準備,關鍵是讓學生的青春熱力,與課堂親密相融。
(一)教材的選擇。
教材的選擇,一要注重其著者的權(quán)威,在應用寫作領域有研究的權(quán)威學者,在學理方面較他人更為深透;或在應用文應用較有權(quán)威的著者,具有深厚的應用文寫作功底。二要用其較新的版本,因為應用文是與生活與時俱進的,生活的變化會引起應用文的變化,甚至會產(chǎn)生新的文種,新的寫法。三要參看其內(nèi)容是否例文較多,例文往往是生活中存在過的文章,或者是專家用心血經(jīng)過深思熟慮寫成,具有示范作用。比如著名學者朱孝正、陳妙云撰寫的由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應用寫作》,經(jīng)過一版再版,學理深厚,例文豐富;再如由朱悅雄、羅烈杰、楊桐編著的《公文寫作教程》已經(jīng)再版了五版,著者除學者外,還有日常生活就浸染在應用文中者,深知應用文之脾性。這些著作都不僅具有理論上的嚴肅探討,更具有生活百味,體現(xiàn)應用文之生命精神。
書本不是唯一的教材,生活才是直接的動態(tài)的教材,為我們的課堂提供了無限的生趣。最直接的生活教材,是網(wǎng)絡。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達讓我們可以直接在課堂上與廣闊的社會生活連接,社會的呼吸可以直接牽動課堂的神經(jīng)。學校網(wǎng)頁、政府網(wǎng)頁、社會網(wǎng)頁都有很多應用文的實例,展現(xiàn)了一個單位活生生的工作和生活。本校網(wǎng)站、省人民政府網(wǎng)站、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wǎng)站等都是很好的直接教材。學校網(wǎng)站應用文很多表述的是學生自身生活的內(nèi)容,比如各種比賽的通知、講座的海報、征文啟事,考試情況通報等,與學生生活零距離的應用文會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的熱情;后兩個網(wǎng)站的應用文也會讓學生覺得親切,因為是本省、本國的事務,與學生的生活背景甚至前景都有直接的關聯(lián)?;螯c評或模仿,每一種新文種都可以在這些網(wǎng)站中找到或是正面或是錯誤的例文。錯誤的或者正確的,對學生學習都是一種很好的練習。
生活教材還包括學生可以接觸到的紅頭文件、學生社團需要應用各種應用文體(如社團活動策劃方案、暑假學生三下鄉(xiāng)要撰寫的調(diào)查報告等)、大街小巷的對聯(lián)、廣告、通知告示等我們隨處可見的文種。生活教材的好處,是學生學的不僅僅是一種知識,還是生活本身,生活的態(tài)度和內(nèi)容與知識的掌握合為一體,專業(yè)知識即生活,生活即專業(yè)知識。這樣,應用寫作的課堂與學生也就不隔了,氣韻生動,充盈生命活力。
生活教材的另一個收獲,是發(fā)現(xiàn)書本所不能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象。比如文種越界現(xiàn)象,各種版本的教材幾乎都沒有提及,但實際運用中經(jīng)常存在。比如廣東省寫作協(xié)會《關于舉辦廣東省“自然涂杯”寫作大賽的通知》(函[2010]3號),我們發(fā)現(xiàn),函與通知存在使用上的越界現(xiàn)象。后來我們又在其他地方發(fā)現(xiàn)了這種越界現(xiàn)象。文種越界現(xiàn)象主要是函與其他文種的越界,大致有以下幾種:(1)函與批復的越界如《國務院關于武漢市城市總體規(guī)劃的批復》(國函[2010]24號)、《國務院關于珠江流域防洪規(guī)劃的批復》(國函[2007]40號);(2)函與通知的越界,如《國務院關于發(fā)布第七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名單的通知》(國函[2009]152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成立減輕企業(yè)負擔專項治理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國辦函[2010]96號);(3)函與命令的越界,如《國務院中央軍委關于給鄭靜晨同志記一等功的命令》(國函[2006]35號)、《國務院中央軍委關于追授鄭忠華同志“搶險救援勇士”榮譽稱號的命令》(國函[2004]96號);(4)聯(lián)合發(fā)文時的越界。如其中一個發(fā)文機關與主送機關的關系是上下級關系,另一個發(fā)文機關與主送機關是不相隸屬關系,往往也存在函與其他文種的越界使用。對文種越界現(xiàn)象的分析,也充滿了生活的情趣。學生認為,之所以函容易出現(xiàn)越界現(xiàn)象,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表示尊重,批復、命令是下行文,但與函的混用可以讓下級機關感覺親切平等,不那么生硬;二是表示內(nèi)容重要,當函不足以擔當內(nèi)容的重要時,不相隸屬機關就會借用通知等文種以示強調(diào)。歸根結(jié)底是我國特有的文化心理原因,我國的文化心理有提倡“禮”,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用平等親切的函與其他文種混用,本質(zhì)上不是公文格式的需要,而是禮儀的需要。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
我大膽地啟用了學生主講,學生與我共同點評的教學模式。應用寫作課程的特點,是理論上理解起來不難,學生完全有能力理解其含義。對理解沒有難度的內(nèi)容而言,學生聽課就不如讓他們主講效率高。每一種文種都由不同的學生主講,對此學生的熱情非常高,他們的講課方式花樣百出,各具個性,令整個課程教學精彩紛呈。為了講好課,他們需要通讀教材,需要在網(wǎng)上收集個案,需要設計問題,每個人都力圖展現(xiàn)自己最有才華的一面。我發(fā)現(xiàn),他們的教學幻燈片做得非常有個性,充分體現(xiàn)了這個年齡段時尚、富有青春活力的特點;他們對內(nèi)容的準備也很充實,他們很愿意說的一句話是:“下面我講的內(nèi)容,是書上沒有的……”聽課的學生也非常認真,因為他們對同學本人感興趣,對其講課的風格感興趣,更重要的是他們需要挑剔和評價主講的內(nèi)容和方式,他們還需要接受教師的檢驗。另一個收獲是,在主講課程的同時,學生還學會了講臺上的禮儀,知道作為一個教師應該注意穿著、行為舉止和語言方式。我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反轉(zhuǎn)過來,改變了教師主講學生主聽的模式,讓課程內(nèi)容與學生自身的行為等同起來,這樣,課程學習就變成了他們自身的需要,變成了他們展現(xiàn)自己的舞臺。
(三)改革練習方式
練習是檢測學習效果的方式,但不應該僅僅是為了檢測學習效果,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一種素質(zhì)培養(yǎng)。我把練習與日常生活聯(lián)系起來,在生活中尋找寫作的素材。比如計劃,我要他們?yōu)樽约旱乃哪甏髮W制訂一個切實可行的學習生活計劃,以便在需要更多自律能力的大學校園里不虛度了光陰;比如調(diào)查報告,我要求他們就他們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調(diào)查;比如講話稿,就來一場演講比賽……形式多樣貼近他們生活的練習使興致勃勃,以至于我近乎苛刻的要求他們也不在乎。我不允許他們行文中有錯誤,只要有錯我就在其下劃一道紅線,不說明理由而且要求重寫,但不記名。實際上,他們不重寫我并不追究。但他們都自覺地選擇了重寫。有學生告訴我,應用寫作是他們花了最多工夫最上心的一門課:“空余時間都在研究這門課了?!睂W生之所以不介意我的嚴厲,正是因為我的嚴厲是他們的所需,因為練習內(nèi)容也取自他們的生活,傾注了他們的熱情。學生們練習了大部分的文種,而且樂此不疲。
這樣,從教材的選擇、課堂授課到課后練習,所有的環(huán)節(jié)都與學生的生活渾融一體。應用寫作的課堂,也是生活的舞臺,源自生活的應用文,用生活的方式重新演繹,這樣應用寫作教學就不僅是新知的接受,而且是生活的體驗和經(jīng)歷,蘊含生活情趣和精神,充盈生命生生不息之活力。
教學是一種心與心的交流,體現(xiàn)生命相識相知的感動。應用文本是萬千變化生活的一種智慧凝結(jié),其教學也自有千變?nèi)f化的方式,灌注生命精神的基礎之上,如何使課程氣韻生動呢?不同的師者在具體實踐中會有不同的方式。融合其生命感悟,探索個性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課程和教學方法體系,應用寫作教學還可以有無數(shù)活色生香的模式,值得廣大教師深入探索。
參考文獻:
[1]朱良志.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第一編扉頁.
[2]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第一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58-159.
[3]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1.
[4]陳獨秀.文學革命論[M].胡明.陳獨秀選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50.
[5]劉復.應用文之教授[M].半農(nóng)雜文:第1冊.上海:上海書店,1983.50.
[6]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13.
本文為2012年度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2年度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的重點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為JG1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