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菁菁
摘 要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對教育給予了特別的重視,用了較大的篇幅來討論教育問題。他把教育看成是理想國家實現的內在機制,認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哲學家和軍人,并且為完成其培養任務,柏拉圖還闡述了具體的教育方案,形成了一套系統的教育理論體系。柏拉圖的教育思想深刻而先進,蘊含著豐富的現代教育理論,雖然其教育理想并沒有實現,但對世人追求理想的教育,對中國當代人才的培養和教育的發展具有啟示作用。
關鍵詞 柏拉圖 理想國 教育思想 教育改革
柏拉圖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他因不滿當時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混亂與缺憾,而創設性地提出了由哲學家治國,建立最好的城邦的學說。為了實現城邦的強盛、團結和統一,他把教育看成是理想國家實現的內在機制,認為“只有通過正確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哲學家和軍人,也只有依賴哲學家的教化手段,才能重新塑造人性,培養出優秀的公民,從而建立一個理想的國家”。①所以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對教育給予了特別的重視。
柏拉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個建立了完整的教育體系的人,縱觀現代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大都是按照柏拉圖的設想在不斷地摸索與前進。今天,中國的教育已與人們理想的教育,離教育的初衷愈來愈遠。黑格爾曾說《理想國》是西方教育思想的精神家園,如何對當代教育進行改革,去探尋人們理想的教育,真正獲得人格的發展和追求真理的快樂,筆者認為追本溯源,從教育的理想追溯,去回歸一種原始的認知是非常重要的。
1 柏拉圖的教育理想
柏拉圖認為只有實施合適、正確的教育才能建立理想的王國。國家有哲學家、軍人和生產者三種分明的等級,三個等級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共同構建和諧的理想王國。而這一目標是由國家統一的教育體系來實現的。
柏拉圖通過三個“隱喻”來闡明他精心設計的教育體系。他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哲學家認識并擁有最高的善的理念。在“日喻”中,他用太陽比喻善的理念,“太陽不僅使看見的對象能被看見,并且還使它們產生、成長和得到營養”②人的眼睛也因太陽的光具有了看見并了解事物的能力,而善的理念也正如太陽般,是“給予知識的對象以真理給予知識的主體以認識能力的東西”,③它是一切事物的本原,是知識和真理的原因。所以,認識并擁有最高的善的理念就成了哲學家教育的最終目的。
柏拉圖通過“線喻”將世界分成兩個世界(可見世界、可知世界)和四個層次(影像、事物、數學理念、理念),并且相對應靈魂也分為四個部分(猜想、相信、推論、理智)。對影像猜想,產生人們的偏見和成見;相信具體的事物,產生感性的知識,不具有可靠性和確定性;對數學理念進行推論,要先設定不證自明的假設,然后由假設開始推理答案,由于假設本身真假不定,所以上升不到善的理念;理智的對象是理念,從理念開始經過一系列的步驟,最后獲得真理性的一般認識,最終把握到善的理念。④這樣柏拉圖就從認識論上說明了靈魂的認識能力和認識世界的可能性,即人們能夠認識和掌握最高的善的理念的可能性。
柏拉圖用“洞喻”闡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實現的歷程。洞穴相當于可見世界,洞外的世界相當于可知世界,而靈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過程與從洞穴到外面世界的過程相似。由在洞穴內的盲目與猜想到走出洞穴見到真正的事物和現實,這期間“或許有一種靈魂轉向的技巧……它不是要在靈魂中創造視力,而是肯定靈魂本身有視力……”⑤這就是說,人的靈魂具有獲得知識的內在潛力,并且具有轉向的技巧,使靈魂從最下層的影像認識上升到最上層的理念認識,而這一認識上的升華只能通過教育才能實現。
教育要使每個人內心獲得和諧、滿足,使國家和個人擁有節制、勇敢、智慧的美德,以實現國家和個人的正義。柏拉圖的教育理想體現了一種既要適應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又要滿足個人需求的整體教育觀。
2 對柏拉圖教育思想的評價
柏拉圖的教育思想內容豐富而深刻,體現了他對人才的培養和教育的高度重視。他注重城邦的正義與人的素質之間的關系,統治者必須具備和掌握善的理念,才能讓城邦人民在其統治下獲得整體的幸福。城邦中的公民也要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各司其職、各盡其才,使自己適合國家的需要。柏拉圖的學前教育觀,用游戲、用美好的事物來培養兒童的良好道德和習慣,較之今天中國的很多地區學前教育就是提前學習的現狀更為科學和深刻。柏拉圖十分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經過一定時期的理論知識的學習后,還要到社會實踐中去接受鍛煉和考驗,以檢驗學習的效果和運用知識駕馭社會的能力。柏拉圖主張男女具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他認為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樣參與一切活動,甚至可以成為國家的統治者,這種遠見卓識在提倡男女平等的今天都是十分先進的。柏拉圖的教育思想中還體現了終身教育這一現代教育主題,在經歷了多年的學習,層層的選拔與考驗后哲學家成為國王,卻也還要繼續學習。終身教育的理念適合于任何一個時代,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知識的儲備與及時更新尤為重要。
柏拉圖的教育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他認為在神的賜予下人的天性具有了等級差別,不承認個體的獨特性,并且他的教育中把奴隸排除在外。人的天性是有先天的差別,但是人并沒有等級的差別,人的能力的差異并不是先天就有的,這與后天環境的影響有重要關系。柏拉圖的教育思想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培養國王和護衛者,并不是為了提高所有人的能力,只是把人作為一種構建好的城邦的工具,忽略了人的自我價值,忽略了人本身要求發展和完善自己的愿望。并且他認為每個人只能做一件工作,不可能身兼數職,這種想法也是片面的,忽略了人的主體性。另外,他的教育是缺乏科學精神的,在學習天文學時并不注重天文學的知識,而是注重人們學習這種知識達到對理念的領悟。
柏拉圖的教育思想含有文化專制的色彩。他要求對教育的內容包括詩歌、故事中對神的不恭、對英雄的不良的描寫等進行審查和刪改,雖說柏拉圖的主觀意愿是想讓兒童接受良好的熏陶和培養,但是這樣很容易歪曲事實真相,掩蓋了真實的現實世界。這樣整齊劃一的社會文化很容易導致文化的專制,不利于社會文化的發展??傊?,柏拉圖的教育思想還是不可避免地具有時代的印記和局限性。
3 對中國當代教育的啟示
柏拉圖在構建自己理想國的藍圖中提出了一系列的理念和方法,不僅在當時而且在幾千年后的今天仍然影響巨大。他在混亂的政治社會中用其獨特的視角,大膽創設,雖然其內容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可實現性,但是其間的指導思想仍對我們今天的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3.1 理想的教育
所謂理想的教育,筆者認為是指最趨近于人的心靈的滿足并具有最大的價值合理性的教育,它能夠最大限度地成就人的精神生命,使人能感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那么,怎樣的教育才能被稱為是理想的教育呢?筆者認為理想的教育首先應該能夠突顯主體的自由個性。能夠尊重、信任學生,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個人自由和人格尊嚴。承認學生的實力,相信學生能夠自我教育,給予學生充分的發展空間。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包容錯誤。其次應該能夠涵養德行。品德不好的學生,即使是人才也可能淪為社會的敗類。再者應能夠回歸生活。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是原生態的教育。理論與實踐應該相融并進而不是步步脫節。筆者所認為的回歸生活并不僅僅指知識的回歸,還包括人們精神的回歸,回歸到屬于自己的不為外界所羈絆的理想的精神生活。
3.2 啟示
中國現代的教育制度與人才培養方案雖總體上來說比較合理,但它的弊端與缺陷不斷顯現,而柏拉圖的教育思想中所包含的部分精華對其中的一些問題正具有啟示作用。
無庸諱言,當今學校道德教育的整體質量不高,出現了道德教育邊緣化、教育過程形式化等問題。雖然國家不斷倡導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培養三好學生,但是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競爭異常的激烈,學生已經不能完全遵從自己的興趣愛好,而被迫為升學而學習,數理化的附加學習已經擠占了音樂、體育、美術等的位置。而且學校對學生道德的教育多限于小學時期,以后的教學中逐漸淡化,家庭由于繁重的工作壓力也無暇加強對學生的道德教化。這樣,久而久之,像藥家鑫事件這樣的悲劇會發生也不足為奇了。柏拉圖十分重視知識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相結合,每個階級所進行的教育都要伴隨著相應的道德教育,這種具體的道德要求或許并不適合當代社會,但這種做法值得借鑒,如果缺乏德育,一個人的能力越強,那么他帶來的危害也就越大。所以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道德要求也應該相應提高。
傳統的應試教育下,學校的教學主要是一種填鴨式的方法,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和主體意愿而強制性的灌輸。柏拉圖說“教育實際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職業中所宣稱的那樣,他們宣稱,他們能把靈魂里原來沒有的知識灌輸到靈魂里去,好像他們能把視力放進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⑥的確,填鴨式的教育可能會獲得一定的知識但絕對不能很好地得到靈魂的升華。所以柏拉圖更注重靈魂的轉向而非技能的訓練,肯定靈魂本身的視力而不是在靈魂中創造視力。啟發式教學便是這種思想的實際應用,是很值得我們的學校教育學習和有效實行的。另外,柏拉圖教育思想中的胎教思想、終身教育、因材施教以及身心和諧等都有值得借鑒的地方。
柏拉圖是西方思想智慧源頭上的一位影響深遠的人物,他的著作《理想國》在哲學、政治學、教育學乃至整個人類思想史上的地位都不可否認。其中所包涵的豐富而深刻的教育理論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挖掘,以期借鑒而促進我國教育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