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小榮
〔關鍵詞〕 音樂教學;音樂欣賞;雙
基教學;情感;古典名曲;
民族文化;民歌
〔中圖分類號〕 G633.9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24—0057—01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也是一門情感藝術。音樂教學不僅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而且能夠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學生在感受和理解音樂的過程中,也會產生愉悅感。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要不斷地開闊學生的藝術視野,使他們在接觸音樂藝術的過程中,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和鑒賞能力。
一、加強雙基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和載體,其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以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滿足著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對音樂的感悟、表現和創造,是人類基本素質和能力的一種反映。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樂曲的欣賞和理解,養成熱愛音樂、熱愛生活的情感。如,《江河水》是一首根據東北一對恩愛夫妻生離死別的故事改編而成的二胡與管弦樂隊演奏的器樂曲。這一故事為學生合理的想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樂曲為單三部的曲式結構,由引子和三個樂段構成。在欣賞這首樂曲時,首先,我讓學生聆聽一遍,以使他們獲得一個初步的感受。然后,進行分段講解。該曲引子和第一樂段的演奏速度較為緩慢,表現出悲傷的情緒。第二樂段在調性方面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獨奏與伴奏中交替出現幾乎相同的旋律,從而生動地表現了女主人公憤怨、凄苦的心情。在聽到這一樂段時,許多學生眼里噙著淚水,對女主人公的遭遇感到無比憤慨。第三樂段是樂曲主題的再現,演奏速度加快、力度加強。全曲最終在表現了女主人公萬般無奈、悲痛欲絕的狀態下結束。最后,在學生情緒激動、思維活躍的基礎上,我適時引導他們談一談對這首樂曲的理解和感受。學生不僅說出了每個樂段的表現主題,而且感受到樂曲營造出的意境及其悲劇性的美感。這樣做,還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使他們掌握了樂曲的表現手法,并充分地發揮出了音樂欣賞的情感教育功能,促進了學生良好情感的養成。
二、欣賞古典名曲,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在欣賞中國古典名曲前,首先,我結合演奏這些古典名曲所用到的樂器給學生詳細地講解了其發展歷史。如,介紹古琴、編鐘等出現的年代和音色特點。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民族自豪感。然后,讓學生欣賞一些中國古典名曲。如,我國著名古琴曲《流水》,以優美靈動的旋律表現了山泉、小溪、江河、湖泊等形象,體現出一種志存高遠的境界。其采用了“起承轉合”的曲式結構。在播放這首樂曲的同時,我則結合其曲式結構給學生介紹了一些中國傳統文化,使他們了解了一些我國傳統民族器樂常用的表現手法。最后,在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所了解的基礎上,播放樂曲《梅花三弄》。《梅花三弄》全曲分十段。其以傳統的五聲音階為基礎,以編鐘作為演奏樂器,表現了梅花不畏嚴寒、傲霜斗雪的品質。因為以梅花為表現主題的旋律出現了三次,故稱“梅花三弄”。學生通過欣賞這首樂曲,不僅自身情操得到了陶冶,審美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加深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
三、加強民歌教學,激發學生熱愛民族音樂和民族文化的情感
民歌是勞動人民表達自身生活感受與思想情感的一種音樂表現形式。鑒于當前部分中學生盲目追求流行音樂的不良傾向,我則有意識地加強了中國民歌教學的力度。我國有56個民族,不僅不同的民族擁有各自的民歌,而且南方和北方的民歌也都各具特色。如,同是《茉莉花》,江蘇民歌《茉莉花》具有委婉細膩、優美深情的特色,而東北民歌《茉莉花》則體現出明快剛直的風格。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對于中國不同民族民歌的特點和風格,我都為學生進行了詳細的闡釋,并指導他們唱會、聽懂了一些經典民歌,使其透過民歌了解了我國不同民族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傳統,進而激發了他們對民族音樂和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