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同
〔關鍵詞〕 化學教學;合作學習;目
標;組織原則;例題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24—0064—01
合作學習是一種通過學生自主收集、分析判斷、處理信息來探究疑難問題,以此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它具有開放性、自主性、合作性、創造性等鮮明特征。
一、合作學習的目標
合作學習旨在建立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合作形式,力求更好地凸顯學生個性,體現學科特色;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促進學生掌握學習技能,不斷提高探究水平;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形成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主的合作性教學模式,使教師和學生都成為知識的探究者。所以,我們要不斷豐富合作探究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為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開拓新途徑。
二、合作學習的組織原則
1. 學習原則。合作學習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主體,即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教師要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通過學生的探究活動完成合作學習任務。以小組活動為主,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討論、實驗、練習主動獲得知識。注意分層教學,設置不同程度的課題任務讓學生自主選擇。
2. 協作互補原則。小組學習是合作學習的主要形式,交流討論中教師要成為其中的一員,在共同討論中先學習后協商,先組內后組外,共享學習成果,形成合作、促進的動力機制。合理調節小組合作學習,小結時要對協作互助典型事例予以肯定和鼓勵,還要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使差生得到關照,使優生得到充分發展,形成特色互補。
3. 意義建構原則。學習過程是學習者利用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去同化所學的新知識,通過重新編碼和加工,賦予新知識意義,通過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建立、擴充新的認知結構就叫做知識的意義建構。意義建構是合作學習的最終目標。教師要改變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思想,使學生帶著疑問去進行合作學習。
三、例析合作學習法
1. 提出問題。食用碘鹽是否真的含碘?碘的存在形式是怎樣的?
2. 提出猜想與假設。在上課時,我采用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分組作出猜想。猜想①:食鹽中含有碘。假設:A食鹽中的碘成分以碘單質形式存在;B食鹽中的碘成分以碘化物形式存在;C食鹽中的碘成分以碘酸鹽形式存在。猜想②:食鹽中不含碘。
3. 實驗方案。讓各學習小組用實驗的方法驗證猜想。檢驗猜想①假設A:用淀粉溶液檢驗食鹽中是否有碘單質存在。檢驗猜想①假設B:選擇重鉻酸鉀、高錳酸鉀或碘酸鉀等氧化劑滴在食鹽上,再用淀粉溶液檢驗是否有碘單質生成。檢驗猜想①假設C:選擇亞硫酸鈉、硫代硫酸鈉等還原劑滴在食鹽上,然后用淀粉溶液檢驗是否有碘單質被還原出來。同時用碘酸鉀溶液與還原劑反應后,滴加淀粉溶液,作對比實驗。
4. 現象、分析、結論及評價。在不同學習小組得出驗證結論后,老師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仔細觀察食鹽外觀,無紫黑色固體,滴加淀粉溶液不顯色,可推斷假設A不成立,即食鹽不含有單質碘。
重鉻酸鉀、高錳酸鉀、碘酸鉀三種氧化劑分別與碘化鉀溶液反應后加淀粉溶液,溶液顏色變藍,說明這三種氧化劑都能將碘化鉀氧化成碘單質,即食鹽中含碘化物。食鹽分別與重鉻酸鉀、高錳酸鉀、碘酸鉀反應后再分別加淀粉溶液均沒有出現藍色,可推斷假設B不成立,即食鹽中不含碘化物。亞硫酸鈉、硫代硫酸鈉兩種還原劑分別與碘酸鉀反應后加淀粉溶液,溶液變藍,證明這兩種還原劑能將碘酸鉀還原成碘單質,即可用這兩種還原劑檢驗食鹽中碘酸鹽的存在。在食鹽中分別滴加亞硫酸鈉、硫代硫酸鈉后再分別加淀粉溶液均顯藍色,由此可推斷假設C成立,即食鹽中含碘酸鹽。
實驗結論:加碘食鹽中含有碘元素,其存在形式主要是碘酸鹽。
為了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讓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我提出問題:在家里如何鑒別真假碘鹽呢?鼓勵學生課后繼續查閱資料進行拓展和延伸,將成果張貼在教室學習專欄進行交流,以下為拓展和延伸的方法。方法A:用口嘗。咸中帶苦澀味者為假鹽,咸味純正者為精制食鹽。方法B:聞氣味。假碘鹽因摻有工業廢渣碘,帶有硝酸銨等含銨物質,故有氨味,精制碘鹽無氣味。方法C:觀顏色。假冒碘鹽呈異色或淡黃色,不干爽,易潮。精制碘鹽色澤潔白。方法D:憑手感。假冒碘鹽手捏呈團,不易散開,精制碘鹽用手抓捏較松散。方法E:觀防偽標志。精制碘鹽有激光防偽標志。
合作學習從提出問題到作出猜想和假設,從實驗方案的設計到實驗現象的分析,從結論的得出到反思、拓展和延伸,不能只追求形式完美,只有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知識和樂趣,才算得上真正的合作,而這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