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彩琴 吳標龍 彭國平



[摘要] 目的 比較不同護理干預措施在預防和檢測早期并發癥的療效區別,提高患者治療效果上的差異,為新的護理工作模式的開展提供理論依據。 方法 將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重型肝炎患者作為對照組,將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重型肝炎患者作為實驗組,通過不同的護理干預措施后,比較兩組患者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率及治療效果。 結果 觀察組肝性腦病、消化道出血、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 < 0.01),治療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P < 0.01)。 結論 新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切實加強基礎護理及專科護理的落實,有效降低重型肝炎患者的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治療效果。同時,為新的護理工作模式即責任包干制在臨床的順利推廣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 重型肝炎;療效;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473.5[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29-0108-03
重型肝炎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中最嚴重的臨床類型,包括急性、亞急性、慢性重型肝炎,死亡率高達50%~70%[1],并發癥的出現是重型肝炎病情加重的主要標志,也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2]。重型肝炎的嚴重并發癥(包括肝性腦病、消化道出血、嚴重感染等)對肝炎患者會造成致命的第二次打擊(其原發病乙肝病毒造成的打擊為第一次打擊)。因此預防和早期發現并發癥,對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重型肝炎患者住院期間積極防治各種并發癥的發生除了提高好轉率,在經濟學上也有較大意義[3]。我科對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重型肝炎患者采用了責任包干制的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干預,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感染科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患者98例,男83例(84.69%),女15例(15.31%);治療有效組40例(40.82%),治療失敗組58例(59.18%);年齡9~87(39.25±9.75)歲。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治患者112例,男93例(83.04%),女19例(16.96%);治療有效組78例(69.64%),治療失敗組34例(30.36%);年齡11~91(41.11±11.32)歲。治療失敗組病例包括死亡患者和自動出院時病情惡化的患者。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210例患者入院后均進行常規治療,給予促肝細胞再生、保肝、退黃、血漿、白蛋白等綜合保肝支持治療,在治療初期,采用賴寧等人研究出的重型肝炎患者預后評分系統對患者的預后進行評分,以保證兩組患者治療初期病情的一致性。預后評分=10×(1.082×肝性腦病分值+0.944×尿素氮分值+0.915×血鈉分值+0.593×PTA分值)[4],預后評分數據轉化見表1。1~40分段,治療有效幾率達77%;40~80分段,治療有效幾率僅12.5%;80分以上,治療有效幾率為0。
表1 重型肝炎預后評分系統數據轉化表
1.2.2 護理方法對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患者采用傳統的護理工作模式,即根據醫囑對患者進行治療、護理、病情觀察。對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患者采取新的護理工作模式——責任包干制,即1名護士負責6~8位患者的所有治療護理工作,重點根據影響重型肝炎患者預后的單因素(PTA、尿素氮、血鈉)及并發癥(肝性腦病、消化道出血、嚴重感染)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對重型肝炎患者落實基礎護理、實施個體化的健康教育策略及飲食指導與藥物知識指導、認真觀察病情變化、采取各種護理措施預防感染等。
1.2.3 判斷療效指標[5]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及治療效果。
1.3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使用SPSS for windows 13.0軟件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統計方法為卡方檢驗,P < 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入組時的一般情況
見表2。
表2 患者一般情況
2.2 入組時兩組患者預后評分結果
見表3。
2.3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見表4。
2.4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
見表5。
3 討論
探討重型肝炎預后影響因素一直是肝病關注的熱點之一。國內外學者為此做了大量研究,并發現影響重型肝炎預后的很多因素如PTA、總膽紅素、血鈉、年齡以及多種嚴重并發癥(肝性腦病、出血、肝腎綜合征、嚴重感染等)[7-10]的作用,對我們的護理工作有很好的指導與警示作用。經過落實責任包干制的護理工作模式,強化了管床護士的職責,切實加強了患者的基礎護理及專科護理工作,加強了患者的健康教育,在預防及早期發現并發癥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為挽救患者生命贏得機會與時間。
3.1預防感染
3.1.1預防腸道感染強調患者的飲食衛生。不進食生冷食物,食物必須經過煮沸方能食用;水果吃帶皮的,如需削皮的水果,應洗凈雙手及水果刀。餐具在使用前煮沸或用微波爐消毒;預防患者發生腸道感染性腹瀉,進而預防內毒素血癥和原發性腹膜炎。
3.1.2 預防呼吸道感染強調保暖,房間溫度設置在24~26℃左右,每天開窗通風2次,每次30~60 min,隔天使用移動式消毒機對房間進行空氣消毒;用含1000 mg/L的84消毒液擦拭病室物品表面;對持續吸氧患者,每天2次鼻腔清潔,使用一次性氧氣濕化器及鼻導管;加強翻身拍背,保持呼吸道通暢,預防患者出現呼吸道感染,進而預防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
3.1.3 預防泌尿生殖道感染強調會陰清潔,對不能自理的患者每天2次會陰沖洗;能自理的患者督促其每天1次會陰清潔。
3.2 預防消化道出血
指導患者少食多餐,不宜過飽;避免食入過熱、過硬、帶刺食物;忌酒及含酒精的飲料;蔬菜需切碎煮爛方可食用。預防食道胃底曲張靜脈破裂所致的消化道出血。在觀察組中采取口頭和宣傳手冊的方式進行飲食指導,112例患者均無不當飲食習慣引起消化道出血。
密切觀察患者排泄物、嘔吐物的顏色、性狀、量;早發現出血情況,及早告知醫生進行處理。
3.3密切觀察患者血鈉情況
低鈉血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病情的發展和惡化[11-13]。注意觀察患者每天的進食量;根據患者進食量、腹水及血電解質結果調整食鹽的攝入量,以預防電解質紊亂,尤其是低鈉血癥。密切觀察患者有無疲乏、頭暈、直立時暈倒、皮膚彈性減退、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表情淡漠甚至休克、昏迷、少尿等缺鈉表現。血鈉過低時可適當靜脈補充10%氯化鈉。
3.4關心患者的飲食情況
除了關心其進食量以外,還須關心其種類,如低蛋白飲食的患者,每天進食蛋白質量一定不能超標(40 g),以植物蛋白為主[14],同時指導患者及家屬如何較精確地測量蛋白質的量,而不是一句空話。以預防肝性腦病的發生。對照組有3例因進食高蛋白飲食誘發肝性腦病,觀察組無一例發生。
3.5早期發現肝性腦病
除積極采取上述各種護理措施、去除和避免誘發因素外,密切觀察患者有無欣快激動或淡漠少言、衣冠不整或隨地便溺等性格及行為異常,有無定向力、計算力、記憶力下降等肝性腦病的早期表現,在我們研究中,觀察組的112例患者中,有4例出現隨地便溺,有5例出現睡眠倒錯,由于護士意識到系肝性腦病的早期表現,及時告知醫生,采取相應的救治措施,肝性腦病均得到了糾正,病情好轉出院。
通過對兩組患者進行不同的護理干預后,實驗組患者在影響預后方面的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用預后評分系統進行評分,實驗組患者的評分明顯低于治療之前,且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具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 < 0.001)。說明新的護理工作模式——責任包干制可以有效降低重型肝炎患者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率,對提高患者的成活率有積極的意義,值得在今后的臨床護理工作中推廣。
[參考文獻]
[1]楊紹基. 傳染病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35.
[2]張南,王宇明,鄧國宏,等.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預后因素分析及預后模型的建立[J]. 中華肝臟病雜志,2005,13(10):730-733.
[3]席雁,雷建華,周泱. 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并發癥發生對住院費用的影響分析[J]. 中國現代醫生雜志,2010,29(48):34-35.
[4]賴寧,郭樹華,張大志,等. 重型肝炎預后單因素分析與評估系統研究[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5:13(8):586-589.
[5]中華醫學會傳染病學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 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6):324.
[6]唐麗娟. 飲食干預對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預后的影響分析[J]. 中外醫學研究,2010,8(18):171-172.
[7]梁慧霞,張蓉,張俊英,等. 慢性重型肝炎并發癥與預后關系分析[J]. 河北醫藥,2009,31(19):2606-2607.
[8]呂超,陸建,辛海光,等. 影響慢性重型肝炎預后相關指標的多因素回歸分析[J]. 臨床肝膽病雜志,2008,24(6):428-431.
[9]溫煥連,曾文鋌,朱科倫,等. 影響慢性重型肝炎預后相關因素的分析[J].廣州醫學院學報,2007,35(5):45-47.
[10]徐靜,常立非. 影響慢性重型肝炎預后的因素分析[J]. 實用肝臟病雜志,2005,8(4):215-216.
[11]康惠忠. 慢性重型肝炎重癥指標及其與預后的關系[J].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1,22(9):1083-1085.
[12]陸傳統,張雯.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低鈉血癥的臨床意義[J]. 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6(20):352-353.
[13]吳建明. 慢性重型肝炎低鈉血癥水平與預后的臨床探討[J]. 浙江臨床醫學,2007,9(10):1372.
[14]李小寒,尚少梅. 基礎護理學[M]. 第4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01.
(收稿日期:2012-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