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英
摘 要 編制會計分錄是會計基礎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為此,本人就會計要素、會計科目和賬戶結構作了思考,以加涅的教學設計思想和其他教學理論為依據,從教學策略的角度將平時積累的一些經驗和做法展開探討。
關鍵詞 會計分錄 賬戶結構 教學內容 教學策略 教學設計
1 探究的背景及理論依據
在會計工作中,對經濟業務的確認是以編制會計分錄的形式進行的,編制會計分錄是會計工作的起點和關鍵,是會計教學中的重點,同時它又是會計基礎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本人多個學期任教會計課程,從很多學生的反饋中,尤其是中等水平的學生及差生中了解到:會計難學,第一個難點就是編制會計分錄。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筆者認為,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他們缺乏社會實踐經驗,而會計又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課程,這個矛盾的存在本身就給學生的學習造成一定的困難;第二,從教材的角度來自看,很多教材在編寫時,只注重羅列專業知識的基本內容,卻忽略了教學方法的指引。
2 兩點思考
會計分錄的編制不外乎包括這幾個步驟:(1)分析經濟業務的性質,確定其涉及的會計要素是增加還是減少;(2)依據各類賬戶的結構確定所涉及的會計要素應記入該賬戶的借方或該賬戶的貸方;(3)依據記賬規則檢查會計分錄是否正確。在這幾個步驟中,學生感覺最為困難的是第一步,較為困難的是第二步。針對這種現象,筆者作出了以下兩點思考:
2.1 關于會計要素
會計要素分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六大要素。企業發生的經濟業務,會引起會計要素的增減變動,這種變動,在本人所查閱的各種版本的教材中都將其歸納為9種情況、4種類型,這個結論從理論上講并沒有錯,但過于復雜,也不全面:(1)類型太多,使學生容易混亂;(2)以用銀行存款支付辦公用品費等業務為例子,這些業務并不在9種情況的范圍之內,它所涉及的是資產和費用兩個會計要素。而運用復式記賬法,對企業發生的每一項經濟業務都必須同時在相互聯系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賬戶進行登記并在金額上保持一種內在平衡,這其中的兩個或兩個以上賬戶可以是六大會計要素中的任何賬戶,并不僅指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賬戶。所以簡單地將企業發生的經濟業務歸納為9種情況、4個類型,并不嚴謹,只能作為論證會計等式的例子,不利于幫助沒有實踐經驗的學生理清思路,找出規律。為此,我們可將會計要素進一步歸類列表如表1:
表1
并通過舉例論證,初步得出以下結論:任何一項經濟業務的發生所引起的兩個或兩個以上賬戶變化的規律為:左右兩方內部變化,一增一減; 左右兩方同時變化,同增同減。這樣,化復雜為簡單,學生容易理解,也容易記憶,從而為今后學習會計分錄打下基礎。
2.2 關于會計科目的分類和賬戶結構
表2 常見的會計科目
通常,人們都認為會計科目按其性質或所反映的經濟內容分為五大類,即資產類、負債類、所有者權益類、成本類和損益類。這個分類也不夠細致,且與會計要素也沒有產生對應關系,會影響學生對經濟業務進行邏輯推理。出于這個考慮,我們也可將常見的會計科目細分如表2(簡單舉例,與表1保持一致):
對會計科目按這種方法分類:(1)它可以與上面的結論相呼應,也為以下的賬戶結構的歸納作鋪墊,使前后的教學內容能緊密地聯系起來。
在筆者所查閱的教材中,有些詳細列出了各類賬戶的結構,不作歸納,有些既詳細列出了各類賬戶的結構,也作了歸納,但其又將各種不同類型的賬戶結構僅歸為一個,使學生感覺混亂。而筆者認為:在借貸記賬法下,賬戶的結構可歸納為以下兩大類(見表3):
表3 賬戶結構
這樣歸納后,賬戶的結構就顯得既集中又不混亂,學生就容易記住它們。在對這些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整合之后,那么,教學策略的運用就是影響教學效果最關鍵的因素了。
3 教學策略
3.1 宏策略——教學內容的安排
從以上兩點思考中可以看出,會計要素、會計科目、賬戶結構三者之間相互聯系也相互作用。我們在教學中,第一:應該從全局的角度來考慮這三者的整體性和各自之間的相關性,利用圖表來幫助學生建立新學知識與原有知識之間的聯系,以便使所學內容變成結構化的有規律的知識,從而更易于被同化到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進而達到知識的拓展和遷移。第二:在講授會計等式、賬戶結構的內容時,有意引導學生對“經濟業務的發生引起會計要素的增減變化”進行分析,并將這種分析作為例子融入到這些章節的內容中,為以后學習會計分錄的內容作鋪墊。第三:在講授借貸記賬法的內容時,先將各要素的賬戶結構及結賬公式作為獨立的知識點,按分析經濟業務—登記丁字賬—結出各賬戶的本期發生額和期末余額等幾個環節作示范和引導,有關內容安排見表4:
經過如此反復舉例,讓學生討論和練習,最后再將各種不同類型的賬戶結構歸納為兩大類(見表3)。由分散到集中,由特殊到一般,使學生能深刻理解,輕松記憶,也為進一步學習會計分錄的內容奠定基礎。
3.2 微策略:教學活動的過程
眾所周知,新知識的獲取與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習者的原有知識結構,如果學習者能通過“同化”或“固定”作新知識合并到原有知識結構中,則新知識的獲取將比較容易而保持得也更好,以此為依據,也綜合以上兩點思考,現就會計分錄的內容作教學設計(部份簡略)如下:
教學方法:講授、示范、討論相結合,采用分組學習形式,體現生本課堂教學。學習目標:了解會計分錄的含義和種類;熟悉會計分錄的格式;掌握會計分錄的編制技巧和方法。(重點、難點)板書設計:板書的內容包括下面的表5和實例示范過程兩方面。
表5
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1):復習提問:各小組板書。
①經濟業務的發生引起的會計要素變化的規律和結論(見表1)。
②借貸記賬法下的賬戶結構(見表3)。
教學活動(2):認識會計分錄的含義、種類和格式 。
①教師用課件PPT展示4~5個會計分錄(這些分錄包括一借一貸、一借多貸、一貸多借、多借多貸等種類)。
②學生解釋會計分錄的概念、會計分錄三要素和判斷這四個分錄所屬的種類,并說明會計分錄的書寫格式。
③教學引導學生:如何將復合的會計分錄分解為簡單的會計分錄。
教學活動(3):掌握會計分錄的編制技巧和方法。
①教師板書(表5)并講解多個實例。
例題一:從甲公司購入設備5臺,價款 80000元尚未支付。
可根據表5作出推理:這筆經濟業務涉及的會計要素為固定資產(資產類賬戶,左邊)和應付賬款(負債類賬戶,右邊)。結論運用:左右同時變化,同增。按賬戶結構推理:固定資產增加應記該賬戶的借方,應付賬款增加應記入該賬戶的貸方。由此得出會計分錄如下:
借:固定資產80000
貸:應付賬款80000
②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回指導:學生根據10~15筆經濟業務討論編制會計分錄的推理過程。這10~15筆經濟業務是圍繞一個小企業的經濟活動,并能將六個會計要素綜合起來運用歸納的經濟業務。
教學活動(4):學生課堂小結(略)。
教學活動(5):學生課外拓展練習。
總而言之,在《會計基礎》中,各章節的內容就像一個鏈條,會計分錄在其中起著承前啟后、融會貫通的作用。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統籌兼顧,從教材的選擇、教學內容的安排和教學方法的運用等方面綜合考慮,目的是給學生提供一個有效的記憶方法,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和嚴密的邏輯,使缺乏實踐經驗的學生學得輕松,學得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