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斌
閱讀是學生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實現這一跨越的成效如何,必將對他們日后的閱讀,包括閱讀興趣、閱讀能力、閱讀習慣等產生深刻的影響。《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有如下體會。
一、寓教于法,教學生會讀書
課外閱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要以課內帶課外、課外促課內的方法,課內學方法,課外求發展。而課外閱讀書籍種類不同,且題材豐富,文章內容深淺不一,學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別,所以要注重閱讀方法指導,具體為指導學生做讀書筆記,指導學生巧用讀書方法。即根據不同目的用不同的方法去閱讀,要求學生初步掌握精讀、略讀、瀏覽“三讀”法。閱讀初期,一般以精讀為主,有了一定的閱讀經驗和閱讀能力以后,以上三種讀書方法可交叉進行,一般內容略讀或瀏覽,精彩的部分精讀。
二、寓教于活動,讓學生好讀書
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應該巧妙地寓教于活動中,教學中,教師可借助課文插圖、實物、音像手段等,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猜想、帶著向往進入閱讀,引發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如通過堅持每日5—10分鐘的聽說訓練,組織學生自辦手抄報活動,變枯燥的讀寫為有趣的樂事,激發學生的讀寫興趣。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因為學生對課文中的人、事、物都會產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閱讀教學中,讀要充分,讀要有指導,讀要有層次。指導時要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評價的方式多樣化,如:教師讀學生評,學生讀教師評,學生讀學生評,自己讀自己評;評價語言要富于變化且情趣化,可以巧妙結合課文內容贊賞或委婉地提示。如在教學《山的那邊》一文時,為了檢查小組的學習情況,我就充分利用各種評價,讓同學自己評價,同學相互評價,老師再評價,在大家給出不同建議后,同學們再來閱讀文章,效果顯著,這就說明依托各類朗讀評價,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的質量和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三、自主讀,養成閱讀習慣,形成長期的閱讀興趣
在閱讀實踐中,以語感為核心的閱讀能力在逐步提高。教師要努力使學生的閱讀成為一種習慣。校內,可以開展故事會、兒歌誦讀比賽等活動,可以在班內評比“閱讀大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課外,與家長取得聯系,營造家庭閱讀氛圍。通過學校、家長和孩子自身的努力,相信更多的孩子會加入這自主閱讀的行列,享受閱讀。
四、教師范讀,用真情感染學生
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這就需要教師本身研究朗讀,朗讀好課文,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師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進入角色。特別像《黃河頌》這類感情色彩很濃厚的課文,更應該通過朗讀來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為了達到感染學生的目的,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首先自己必須聲情并茂地朗讀。要把握語言特點,“啊、黃河!”就要讀出黃河是中國人的母親河,讀出中華民族的搖籃。節奏要顯明,聲音要洪亮,要在學生面前展開一幅宏大的波瀾壯闊的雄偉的畫面。只有這樣,才能感染學生,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五、依據教材指導閱讀,形成閱讀興趣
閱讀是一項基本功,教師就必須依據教材,根據不同文體的課文進行閱讀指導。而閱讀指導也要講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組織訓練。要在課文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多讀,自己去咀嚼、品嘗。同時還要指導學生用恰當的情感去朗讀課文,增強學生的語感。
就文體來說,有詩歌、散文、小說、童話、寓言、說明文等,因此在閱讀教學時,教師就要根據不同的文體來進行朗讀指導。比如詩歌要“誦讀”,讓學生用心靈感受詩歌的情感美、音韻美、圖畫美、結構美;說明文要“細讀”,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體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小說要“賞讀”,在欣賞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研讀小說的能力;散文則要“美讀”,讀出散文的隨意、自然,不拘泥于一種寫作手法,沒有墨守成規的形散神不散。散文閱讀教學,根本點就在于“反復朗讀,品味體驗”。這是貫穿于這一文體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對于散文而言,只有反復朗讀,才能培養良好的語感,才能體會到散文語言的魅力;只有“品味體驗”,才能領悟蘊含的思想感情,并在意境中層層開拓,產生自己獨特的感受。
如教朱自清的《春》,應推敲那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一些味道來:春天來了,春日融融,春水渙渙,山也變得明朗潤澤了。緊扣“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一句設疑點析:春天來了,太陽給人什么感覺?“紅”字變動詞有何意義?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經驗入手,引導學生大膽想象,比較自如地把學生引向審美閱讀的軌道。這樣點撥,學生不僅感到春的溫暖,而且聯想到春天的色彩,更欣賞了桃杏艷紅,百花爭妍的美,產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種溫暖欣悅的感受。
六、激勵學習動機,激發閱讀興趣
要激發學習興趣必須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研究表明:如果學生的學習是由外部獎賞和競爭所驅動的,那么將導致他們使用短時的復述策略來集中記憶,以最低程度地滿足外部的要求。然而,當學生覺得學習很有興趣并且很重要的時候,他們更可能使用高水平的學習策略并有更多的認知參與。
出于認識到學習的價值和作用而學習,比出于學習的興趣和其中的快樂而學習的個體有更高的生活滿意度,學習堅持性更強,并且能運用更多的學習策略,取得的學習成績更好。
總之,“教無定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興趣的途徑還有很多,我們要積極探索和研究適用于我們自己的課堂教學方法和策略。只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適時鼓勵,激發其閱讀興趣,就會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