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月初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中無論是什么版本的課文,都注意給里面的詞句注音。因此我在一年級教學中大膽地進行“拼音學話,注音識字,提前讀寫”的實驗,寓識字教學于聽說讀寫之中。具體做法是:
一、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使漢字的音、義、用有機結合起來
兒童三歲時,語言就慢慢豐富起來了,他們掌握的詞匯越來越多,能說出合乎語法的比較復雜的句子,喜歡聽故事,跟人交際,模仿大人的話。到七歲入學時,他們聽說能力已達到較高的水平,是教師指導學生口語表達的黃金時期。然而,由于上思縣屬講壯話地區,剛入學時,學生無一人能說一口較流利的普通話。因此,普通話聽說能力很差。作為啟蒙老師,我們要注意培養學生普通話的聽說能力。教師可以用普通話講課,講故事,加上直觀教學:狀物、圖畫、動作、表情等,有時還加上適當的壯語解釋,使學生聽的能力得以提高。教師上課的語言也是從壯語加普通話過渡到全部是用普通話教學。課堂上,無論是說話課、寫字課,還是閱讀課都讓學生有練說普通話的機會,并及時糾正錯誤。課外,師生的對話,同學間的交往,都鼓勵學生用普通話表達。這樣,學生在講普通話中逐漸地把漢字的音、義和用比較好地結合起來。
二、培養學生分析字形認識漢字的能力,讓字形與字音、義聯系起來。
漢字是音形義結合為一體的,通過聽說只能明白字的音和義,還需要通過分析字形,把字的音形義融合一體。
漢字有一整套筆畫、偏旁部首名稱、筆順規則和構字規律。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傳授識字寫字規律,培養學生的識字寫字技能,讓學生掌握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本領。
識字技能的培養方法:第一,構字法分析。教師熟悉六種漢字構字法,小學課文中出現的字大多數是象形字、會意字、形聲字。依據構字法,指導學生識字,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如“月亮”的“月”字,原是由新月形狀“月”造成的,這就是象形法造字。又如,“采”字,上部是手爪,下部是木,即用手爪去摘樹上的東西,這叫會意法。形聲字如“輪”,左邊為形旁,右邊為字音(聲旁),讓學生跟同聲異旁字比較學習。“輪”是車子上的輪子,“掄”是揮手之意。第二,偏旁部首歸類。同一偏旁的字大都表示同類,如“海、江、河、潮、浪”等都與水有關,“樹、林、枝、枯”等都與木有關。第三,用組詞法識字。這便于區別形近字、同聲字。如:元—元旦,園—公園,圓—圓圈,員—人員;斤—公斤,斥—排斥。經幾種識字法指導,學生能根據實際,自學漢字,識字技能逐漸形成。
寫字技能的培養:要求學生寫字要工整美觀、準確,有一定的速度。第一步,重點培養正確的握筆方法、寫字姿勢,學會基本筆畫的運筆方法及名稱。學會基本筆畫的運筆方法及名稱,學會字的筆順規則。第二步,學了間架結構,著重培養學生寫字勻稱。第三步,學習偏旁部首。如此既教了學生寫字的有關基本知識和練習方法,又循序漸進,由簡單到復雜,學生容易掌握。在學生掌握了練字基本功后,訓練就要保證質量和速度。如抄寫,從看一筆寫一畫,看一字寫一字,到看一詞寫一詞,看一句寫一句,不僅寫寫字教材中的字詞,還寫閱讀教材的詞句,同時在班內進行寫“快、好”字的比賽,調動學生練字的積極性,學生的寫字技能逐漸形成。
三、通過課內外大量閱讀識字,使識字技能轉變為技巧
一年級語文教材中幾乎都是注音課文。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先把注意力逐漸集中到字上,不知讀音才看注音,通過字音字形聯系上下文,了解字義詞義句意。如課文《小白兔和小灰兔》,學生根據分詞法知道:“菜子”是一個詞,但有的學生不明白意思。我教學生把與“菜子”有關的句子找來分析:第一,“小白兔不要白菜,說:‘您送我一些菜子吧”里的“菜子”就是一種東西。第二,“小白兔回到家里,把地翻送了,種上菜子”這里的“菜子”就是蔬菜的種子。第三,“過了幾天,白菜長出來了”說明“菜子”是一種種后可以長大的東西。第四,“小白兔常常給白菜澆水、施肥、拔草、抓蟲。白菜很快長大了”這里的“菜子”就是指經過“澆水、施肥、拔草、抓蟲”等運作后長成“白菜”的東西。然后就讓學生綜合概括出:“菜子”是一種用來種的種子,種后經過澆水、施肥、拔草和抓蟲等勞作后,能逐漸長大。
小學生由于理解水平有限,識字技能還不很高,一時還不能理解或充分理解字的音形義,初遇字詞時,總是用機械識記的方法記下來,然后在以后的閱讀中,隨著經驗的積累和認識水平的提高,再逐步加深字詞的理解,轉化為意義識記。
教師還要教會學生查字典識字法,鼓勵學生多讀給漢字注音的報刊,通過大量課內外閱讀,漢字在腦中重復出現,印象逐漸深刻,達到識字目的。
四、寫作實踐,使漢字的音、形、義、用融為一體。
從第一學期開始,就教學生寫作文。作文時,如果只知道音和義的字,用拼音表示,音形義都知道的字,用字形表示。通過作文訓練,鞏固了漢字。同時,學生掌握漢字的情況,通過作文得到了檢驗,教師及時總結糾正,能使學生識字用字有機結合,達到預期目的。
總而言之,通過多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寓識字于聽說讀寫中,讓學生在參與課堂教學中享受識字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