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國華
教師評價是對教師工作現實的或潛在的價值作出判斷的活動,它的目的是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與提高教學效能,對提高學校教育的質量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近年來國外有些學者通過仔細的研究認為,當前教師評價的現狀是很難令人滿意的。
一、傳統體育教師評價難以滿足課程發展的需要
體育課程改革帶來了全新的體育教師觀,對體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評價體育教師,提高體育的教學質量,培養和造就能夠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要求的新型體育教師,是關系到能否進一步深化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傳統體育教師評價存在著下列弊端。
(一)重鑒定和甄別,輕反饋和激勵。
我國傳統的體育教師評價多以獎懲為目的,即多是利用評價選聘和獎懲教師。這種評價只能鑒別出教師的合格和不合格、好和不好。至于好在什么地方,哪些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改進,差在什么地方,其原因又是什么,傳統的評價給不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二)重結果,輕過程。
傳統的體育教師評價采用終結性評價方式,依據主要是:學生體育達標成績或階段教學(選修項目)考試成績;教師的工作成績只是通過有限次數教學活動認定。這樣的評價忽視了教師發展的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種典型的終結性行政評價。
(三)重量化,輕質性。
我國傳統的體育教師評價采用全盤量化、細化、“科學”化的評價標準,如公開教學課采用等級評分法、質量(效率)評價標準、標準積分法、加權法等方法進行評價,使得教師評價滑向“科學”評價的誤區——為科學而科學。為了應付評價,教師把相當大的精力都用在應付繁雜的評價上,至于個人的教育教學觀、師德、專業素質和科研能力等關鍵性的東西沒有得到提高和改善。
(四)重形式,輕實質。
受傳統的教育教學思想和評價觀念的影響,過去對體育教師的評價內容大多是側重教師本人的,最終還是把評價的重點放在了教師的教學工作表現上,沒有把培養學生的素養和能力作為評價的指標,從而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興趣和需要的關注。
(五)重領導評價,輕學生和自我的評價。
長期以來我國在教育上實行集中統一的行政管理體制,其基本模式是“個人總結、群眾評議和領導鑒定相結合”的路子,在操作過程中并不注意征求教師個人的意見,也缺乏在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中最有發言權的學生的參與。
二、體育課程的改革與發展需要全新的教師評價
(一)教師評價功效的應然與實然。
教師評價通常設計用來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總結性的評價。這一評價通常是用于作出有關教師聘任、提升及增薪這類人事決策的。在這一意義上,它用于教學效能的核定,它的特點主要體現在管理類人員。第二,形成性的評價。在這一意義上,評價提供教師動態發展中的長短處信息,這一類評價的特點是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應當說,教師評價的這兩個方面都很重要,它們對一個單位的發展都能作出有意義的貢獻。
(二)體育新課程的改革與發展需要專業發展導向的教師評價。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的實施,教師是課程的主要實施者,而作為能有效促進教師發展的教師評價,就應著眼于教師的專業發展,其評價目的不能僅僅在于證明,更應該在于改進。體育教師的評價應體現以下要求:了解教師的教學情況和能力,鑒定教師是否履行職責,是否達到了預定的教學要求;判斷教師教學中存在的不足與問題,并分析其原因;為教師提高自身的素質與業務水平、改進教學、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三、體育教師專業發展導向評價的基本策略
為了提高學校教育的質量,根據觀察,在教師評價中需要對教師專業發展導向的評價給予更多的關注。它可以促進大部分在教師發展中不足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我們必須有針對性地科學設計一些必要的策略。
(一)自我控制與同行評議結合:關于評價機制的建議。
根據教師評價中“自我控制”與“同行評議”相結合的機制,因為同行對課堂教學活動、教材與對教師的要求比較熟悉的評價者,最能對教師改進教學工作提出具體的與實用的建議。其評價應摒除行政主管領導為主的評價機制,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突出教師的自我評價和同行評價,同時與學生評價和管理者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對體育教師的發展進行全面而有效的評價。
(二)與校園文化相兼容:關于評價過程的建議。
新課程提倡教師評價以發展性評價為主,這就應該激發教師的內部動機,調動其接受評價的積極性,并使其參與到評價過程中,了解評價方案的依據和實施程序,從而真正從心理上接受評價方案,在行動上積極配合評價工作。
(三)一致性、全面性和簡單性:關于評價技術的建議。
在很多情況下,教師評價未能取得預期的成效,其主要原因往往在于技術上的失敗。教師通常抱怨:管理者與同行的評價過于主觀。為了克服這些缺點,我們提出以下幾點關于評價技術的建議。
1.一致性,關于評價信息收集活動的建議。包括在空間上的一致,即被評元素所處的空間,應與評價者所觀察的空間相一致。在時間上的一致性,即一定的評價活動所涵蓋的時間,應與評價人觀察的時間相一致。在知識上相一致,即評價人所具有的知識,不應少于評價活動所需要的知識。就體育教師評價而言,評價者要確保準備工作充分和評價信息的采集渠道廣泛。
2.全面性,關于采集評價信息渠道廣泛的建議。首先,對于個人工作盡可能進行科學的評價;其次,對這個人某一方面作出評價時,盡可能地收集影響這一因素的全部信息;最后,在對教師作出評價時須盡可能收集各類學生的全面信息。就體育教師評價而言,其評價內容必須包括以下幾方面:教學道德;教學能力;體教育科研能力;課余訓練和群體工作實績;學生喜歡體育課和參與體育活動的程度;課堂教學效果等。
3.簡單性,關于評價方法的建議。評價活動應盡可能地簡單。方法簡單,愿意使用的人就越多,這一評價方案價值才能得到體現。就體育教師評價而言,其評價方法也應遵循這一原則,從而真正做到從實際出發,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將教師自評、同行評價、管理者評價、學生與家長評價有機結合起來。
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為的是學生,靠的是教師。激勵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是提高課程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關鍵舉措。而教師評價機制的優化,是保障教師工作積極性和提高綜合素養的有效手段。合理的機制能進一步催生優秀的教師,優秀的教師更能全面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師評價制度的改革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