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波
摘要: 高校學生工作作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國家所培養人才的素質的高低,關系到國家未來發展的快慢。本文將從高校學生干部能力培養的角度出發,將學生干部的引導性作用與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巧妙結合,從四大方面展開論證,希望高校能培養出一批高素質學生干部,應用一些現代管理模式展開工作,從而達到促進高校學生工作的目的。
關鍵詞: 高校學生干部人力資源管理學生工作
隨著高校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多,以“90后”為主導群體的學生個性張揚,造成高校學生工作面臨著復雜多變的新形勢。為更有效地解決新問題,學生管理工作模式需要進一步向縱深推進和細化,所以學生干部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隨著社會與時代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備受經濟社會變革影響的這一代新青年是如此實際,因而要將現代企業管理模式與高校學生管理相結合,充分發揮高校學生干部隊伍的作用,培養他們的人力資源管理能力,使之運用到日常的學生管理中。這既是高校學生工作健全化的需要,又是社會對實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1.以閑談和幽默增加自己與同學間的親和力。
人力資源管理要求,一個合格的管理者不僅要以自己的工作能力帶領好自己的團隊,還要建立起自己與員工間的關系。學生干部的本職是一名學生,以學生的身份領導學生固然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因而學生干部必須建立起與同學間高度親和的關系。由于學生之間本身年齡相仿,文化素質相近,同學之間本身就存在著許多共同語言,因而學生干部就應該充分利用這個現成的資源。要多和同學溝通,這樣彼此都可以打開心窗,達到心理互換與相容。另外,在溝通的過程中可以增加一些幽默成分,這樣以微笑和交心建立起來的將是堅不可摧的關系,而且在交談的過程中,也會有意無意獲取大量的信息,為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從事今后的學生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以信譽和公德樹立起自己在同學中的威望。
美國哲學家和詩人愛默生曾經說,你信任人,人們才對你重視。確實,對于一個企業,員工需要帶領一落千金、講究信譽,具有一定的公德之心。同樣,對于高校學生干部而言,自己在與同學的交往或者組織活動中,一定要講信譽,這樣才能得到大家的信賴與重視。因為學生間彼此需要的就是以誠相待、平等交往。另外,公德作為一種道德準則,只有遵守社會公德的人才能被大眾尊重,而這種公德就體現在個人的修養上。因而,高校學生干部要樹立威望,就必須從個人的修養做起,不斷地自我認識、自我剖析、自我提高,從而強化個人魅力和威望,更好地開展各項學生工作,使自己所處的橋梁作用更加堅固。
3.以智慧和處世風度不斷增加自己的涵養。
日本首屈一指的管理大師畠山芳雄認為,領導者最主要的職責是支持下屬工作。因為對領導者成就的最終考量,并非領導者個人或某些團隊成員取得的成績,而是團隊取得的成績。這就明示了人力資源管理者的基本素質要求,一方面領導者本身屬于團隊工作的領頭雁及工作骨干,必須以相當高的智慧及經驗引領自己的團隊迎難而上,干出業績,另一方面領導的處世風度直接關系到下屬的工作態度,因而領導要以自己無私的處世風度做員工的榜樣。學生干部也屬于學生群體中的佼佼者,要讓同學們認可自己,心甘情愿配合自己,就必須以獨有且卓越的智慧及出眾的才華服眾,以身示范引領同學正面發展。另外,高校學生干部應該在擁有高智慧涵養的基礎上再增加一些翩翩風度,在起好模范帶頭作用的同時必將高效促進學生工作正常有序的開展。
4.以群策群力的謀略不斷增加學生干部的領導力和執行力。
高校學生活動很多,但很多時候由于在學生管理過程中學生干部組織策劃不善,強制性地要求學生參加,使活動失去了本身的意義,也激起了學生的反面情緒,給學生工作帶來各種不便。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學生干部就很有必要借鑒人力資源管理中群策群力的謀略。由于學校內的各類科技文化藝術及文體活動本身屬于一種群體參與性活動,學生干部在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的過程中必須加強正面引導,加強與同學的溝通,多了解同學們對活動的意見及建議,然后在組織及執行的過程中不斷優化,這樣“群策”出的活動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大家才會有興趣參加。由此我們不難總結出高校學生干部可以以群策群力的方略組織一些可高效執行性及有意義的活動文化。因為這些活動基于學生們的心理要求,基于學生團體的智慧,況且學生在對自己所提出的建議有更大的熱情實施,從而高校學生干部也在無形中增強了自己的領導力和執行力。
5.結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個教育階段都在不斷探索、不斷改革,所以在今后的高校學生工作中,學生管理及培養工作也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改革、不斷創新。而學生干部群體作為高校中的一批先鋒性力量,其在日后復雜多變的形式下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因而,要大力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培養一批高素質人才投入到國家的未來建設中,就必須重視學生干部隊伍的建設,重視學生干部隊伍能力的培養,通過學生干部將各項學生工作落到實處,推進高校人才培養工程。
參考文獻:
[1]金宏章,張勁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用書).科學出版社,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