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彩娟
摘要: 組織社會學是社會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組織社會學》這門課程以研究組織產生、發展到衰落過程為主要內容。作者在教學實踐中,采用了實踐教學法、案例分析法和研討式教學法等教學方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教學效果良好。
關鍵詞: 《組織社會學》教學方法 大學生
《組織社會學》是一門社會學、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的必修課。該課程旨在使學生掌握組織社會學的基本理論和研究視角,培養學生運用已經掌握的社會學概念、理論和研究方法進行觀察、研究組織現象的基本能力,通過對知識的掌握學生了解對于組織現象的分析水平是怎樣被提高的,從而增強學生通過表面現象揭示本質問題的能力。
為了使本課程達到上述教學目的,我根據幾年講授這門課程的教學經驗及根據《組織社會學》的學科特點,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開展教學工作。
一、實踐教學法
因為《組織社會學》這門課程面向的是社會工作專業的本科生,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實踐教學法。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是人本—實踐性取向的教育,學生主要通過專業實踐的過程內化自己的社工價值理念,獲得專業態度,積累實務經驗,掌握專業知識和方法,形成專業能力。實踐教學是社會工作重要的課程,是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核心。因此,注重實踐是推動社會工作專業教學改革,有效實現社會工作教學目的的重要途徑。我通過實踐推動社會工作專業教學改革,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選擇其中一到兩章開展實踐教學,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或者實地調查掌握知識,在實踐中檢驗所學知識。實踐教學主要利用課外學時開展,課外學時針對的課外學習內容是指由教師根據課程大綱提出學習要求,專項布置并參與指導、檢查進程、驗收成效,由學生課外完成的小項目、小課題,以及對章節進行的自主學習。課外學時計入課程總學時。
如在講授“組織文化”這一章時,我就利用課外學時開展實踐教學。具體做法是在講授這一章的主要內容之后,讓學生利用課外學時按照要求開展社會調查并完成調查報告,即要求每位學生都自選一個組織(可以是政府組織,也可以是企業組織,等等)作為調查對象,采用參與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等方法調查該組織的組織文化,最后在此基礎上,完成一篇調查報告交給我批改,我再反饋給學生,最后大家一起討論這次課程作業的心得體會,從中總結經驗和不足之處。
學生反饋,通過開展實踐教學,他們對組織文化這部分內容印象最為深刻,因為他們每人都深入現實的組織當中開展調查,還歸納總結了調查組織的組織文化。他們普遍認為通過實踐,收獲不小。
二、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又稱個案研究法,由哈佛大學于1880年開發完成,后被哈佛商學院用于培養高級經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實踐,逐漸發展到今天的“案例分析法”。在教育教學中,案例分析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引導學生結合教學內容,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評論,使學生受到法制教育的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有助于學生掌握具體的法律知識,運用所學知識對案例進行分析,培養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
案例相當于典型調查材料,通常的做法是對已經發生過的真實典型事件,由撰稿人盡可能通過種種來源收集可靠資料,并以客觀和公正的觀察態度撰寫,所寫案例必須能夠充分說明與事件有關的完整情況,并力圖再現與該事件有關的當事人的觀點,特別是再現置身于某種情景而且必須做出某種決策的當事人的觀點,以供讀者評判。[2]
實踐證明,案例分析法特別適合組織社會學的需要。因為組織社會學的實用性很強,它的重點不在抽象的推理,而在說明許多問題在實踐中是怎樣解決的及這種解決的方法應該如何推廣。我在采用案例分析法進行《組織社會學》教學時,主要應用有兩種模式,一是“案例研究”。一般是在講課過程中發給學生案例,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師生一起站在局外人、旁觀者的角度客觀地討論問題的產生原因及解決辦法,并找出組織社會學的一般原則。二是“案例分析”。案例分析要按一定程序進行,比如問題是什么?事實和原因在哪里?對策是什么?其目的在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判斷力,其重點放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上,使用的案例多是現實發生的組織管理之類的問題。
我在講到組織目標這一章內容時,以小組協作方式這個案例進行案例分析,讓學生從案例出發,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討論自己對目標管理的認識。在講授“組織結構與設計”這章內容時,以中國和國際汽車公司銷售機構設置對比為案例展開分析討論,讓學生根據案例內容,分析討論:各個汽車銷售公司的組織結構特點有何不同?對于組織結構而言,有無優劣之分,為什么?學生們紛紛針對這些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討論氣氛非常熱烈。在討論的過程中,我也注意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在學生討論時,我巡回指導,及時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針對有爭議的問題,引導他們暢所欲言,鼓勵學生廣開思路,做發散性思考,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與思路,允許他們發表不同的意見和看法。通過各種巧妙的提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議題進行討論,把討論引導到正確認識的軌道上。在總結時,我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闡明案例分析討論中運用的理論知識、討論的難點和重點、需要深入思考之處,并指出本次討論不足之處與成功之處。
案例分析方法可以說幾乎貫穿每一章的內容,實現了理論講述與案例教學的良好結合,重點進行典型案例的分析,并穿插理論觀點介紹,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學習《組織社會學》的興趣。
三、研討式教學法
所謂研討式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授課內容,于課前擬定討論的主題,組織學生圍繞相關問題展開學習和討論研究,以充分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3]郭漢民認為,研討式教學法是一種“將科學研究與討論交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并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法的目標,并不僅限于“上好一堂課”,而在于將研討式教學“貫穿于一門課程的始終”,進而上好一門課程。[4]
在具體的操作程序上,研討式教學法大致可以分為五個主要步驟:(1)老師以導讀的方式,對課程內容和問題線索進行概括性的介紹,明確課程的研討任務,并根據研討內容將學生分成若干個研討小組,做好教學示范;(2)根據課程的內容和教學安排,組織學生認真閱讀相關研究領域的重要文獻,并針對相關領域的重點、熱點問題,布置主題發言的研討小組做好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寫好課堂討論的主題發言稿;(3)由研討小組在課堂上進行主題發言;(4)組織學生圍繞重要問題進行研討;(5)定期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督促其根據課程內容和個人研究興趣,做好學期論文的寫作。[5]
我在講授第二章“組織社會學的理論發展”時,就按照這五個步驟進行研討式教學。首先對這部分內容做個簡單介紹,然后列出相應的經典著作為參考書,組織學生認真閱讀,分小組做好資料的收集整理,并寫出發言稿,一個星期后各小組在課堂上分別進行主題發言,學生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通過研討式教學法,學生對這章的組織理論發展過程、理性系統組織理論、自然系統組織理論、開放系統組織理論,以及行動者系統組織理論等知識都有了更深入的掌握,達到了教學目的。
總之,講授好一門課程并非自始至終只用一種教學法就能做到,而是應該根據不同章節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傳統的灌輸式教學不可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故我在教學實踐中,采用了上述三種教學方法。實踐證明,采用了這三種教學方法,效果明顯: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充分調動了主動性和創造力;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課堂氣氛活躍,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接受知識的速度更快,掌握更牢固,效果更好。
參考文獻:
[1]何麗坤,廖冬庭,王永方.論案例分析法在教育法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2,(1).
[2]李慶鈞,崔金云.公共管理教學中的案例分析法[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2,(2).
[3]劉曼西.如何將課堂研討引入本科教學中[J].高等教育研究,1998,(1).
[4]郭漢民.探索研討式教學的若干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2).
[5]呂俊彪.論研討式教學法在人類學教學中的應用[J].百色學院學報,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