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婷
“教書育人”,乃教師之基本任務。古代著名文學家韓愈在《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即對教師而言,教書(“授業”)不是全部,還要“傳道”,且“傳道”先于“授業”。
所謂“傳道”,就是教師要在傳授道理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人格,使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一點,語文教學較之其他學科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表示“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要讓德育真正滲透語文教學,真正行走于語文教學中,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重拾自信
“后進生”一直是教育教學中較為敏感的一個詞眼,很多家長、老師對這一類孩子總是充滿埋怨的聲音,“恨鐵不成鋼”。其實這些孩子也想讓自己變成家長眼中的好孩子,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只是他需要他人的鼓勵。現在的孩子自尊心普遍都很強。本來自尊心強是好事,但太強了就可能走向一個極端——變得自卑。長此以往,心理健康就大打折扣。
在我剛送走的一屆畢業生中,有一個小男生進校時因為基礎差而自暴自棄,令人心寒。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老師的話:“要珍藏和放大孩子的自豪。”盡管這個孩子成績不好,但時常能見到他的好作文。因此,我很多次拿他的作文當范文在全班同學面前朗讀,拿我們所學文章中堅強的主人公去勉勵他。我就這樣一直鼓勵他,他的心態開始漸漸好轉了。后來,我們一起學習海倫·凱勒的《享受生活》。在海倫的世界里只剩下一片黑暗,一片寂靜,那該是多么的單調乏味,然而她卻說:“我要把別人眼睛所看見的光明當做我的太陽,別人耳朵所聽見的音樂當做我的樂曲,別人嘴角的微笑當做我的快樂。”不管生活給了她什么,她都一如既往地“享受生活”。大家看到了一個陽光、樂觀的海倫,并被她那生活的熱情和堅強的毅力所打動。我同樣借助海倫來鼓勵他。慢慢的,他戰勝了自己,找回了自信。
自信心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它能鼓舞人們去克服困難,不斷進步。高爾基指出:“只有滿懷信心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把自己沉浸在生活中,并實現自己的理想。”蕭伯納曾說:“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可見自信心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戰勝逆境最重要的是樹立堅定的信心,只有幫助后進的孩子樹立起堅定的自信心,才能夠使他們有勇氣藐視困難,集中全部智慧和精力去迎接各種挑戰。
后進生最缺乏的就是面對困境的勇氣與自信。這時,如果教師能夠利用語文教學中的豐富的資源巧妙地熏陶和感染他們,讓他們看到自己前進的可能性,讓他們感受到前方的美麗與魅力,那么,這些孩子就可以逐漸走出落后的泥淖,趕上前行的隊伍。
二、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實現自我人格的完善
后進生有后進生的問題,優等生也有優等生的問題。
優等生,盡管成績優異,但有的卻很自私,以自我為中心,不愿為他人服務。造成這種性格的原因有很多,家庭教育、父母的過分寵愛、社會的影響……諸如此類。在我的學生中,就有這樣的現象存在。
她,成績優異,卻對班級活動漠不關心,理由是“我怕影響學習”,更令人驚嘆的是她以一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來解釋。一個初中的孩子,居然如此自私,而且自私得理直氣壯。我沒有批評她,只是讓她讀泰格特的《窗》,然后寫出自己的閱讀體驗。在她的閱讀體驗中有這樣一句話:“相識是緣,相處為善,這個世界會因有像靠窗病人那樣的人而精彩。”我表揚了她,并且告訴她:“當大家因你的存在而快樂時,你就是最幸福的人了。”她點了點頭。在后來的日子里,她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改變,是那位無私的靠窗病人給了她人生的啟發。
白巖松說:“人格,是最高的學位!”的確,成才先成人。一個21世紀真正的優秀人才,必須是德才兼備的。知識的積累是教育的結果,而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塑造健全的人格。意大利詩人但丁說:“道德常常能夠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難以填補道德的缺陷。”由此可見,一個人的道德遠重要于他的智慧。
對于優等生來說,優異的成績本身就給他帶來滿滿的自信。正因為如此,某些優等生容易藐視一切,完全以自我為中心,變得自私、狂妄。他們不知道,社會更需要有著健全人格的人,而一個人人格的缺失容易使其重視現實,輕視理想。教師應該知道教育不僅僅是文化的傳遞,更是人格的塑造。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語文教學資源來幫助學生完善其人格,使其(尤其是優等生)成為有健全人格的優秀人才。
三、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實現家庭的和諧
家長們經常會跟我反映說孩子在家不聽話,越是說他就越是叛逆,總是嫌大人煩。有關這一點,如果僅僅跟孩子說大道理,往往會適得其反,所以我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滲透。比如《背影》,朱自清以最為平實的語言道出了最為感人的父子親情。只是那月臺邊的一個背影,就刻在了朱自清的內心深處,令他潸然淚下,回想起以前自己對父親種種行為的不理解,更是愧疚不已。我告訴學生:人生最可悲的就是,父母健在,子女未曾好好對待,留下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對于父母,我們不僅要理解,而且要感恩。比如《甜甜的泥土》,表達了離異家庭的孩子對母愛的渴求。有父母的關愛是多么幸福的事,我們千萬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我還給學生布置了文章《牽手》的閱讀理解。文章借用“牽手”這個常見而細小的生活細節來表現母親與孩子之間的真摯的愛。
讀罷文章,突感內心波瀾。“牽手”,題目很簡單,僅字面理解就是女兒拉著媽媽的手,但就在這手拉手的背后,更隱藏著母親的愛和引導。其實,哪個孩子不是在母親的愛與引導下漸漸長大、成熟……從拉一根食指,到挽一條胳膊,再到把母親的手攥在自己的手心,這是一種怎樣的蛻變?又是一種怎樣的相愛?作者說:“(媽媽)給她(女兒)一把毒藥她會不眨眼地當糖吞下,領她走上懸崖她會一步不落緊緊跟著。”是的,因為那是母親給的,那是母親引領的。母親該是女兒在這個世界上最為信任的人,對母親的信任與依賴該是永遠不變的。因為在女兒的心里,早就種下了母親給予的愛的種子。她知道,在這個世界上,誰都可能不愛她,但是她的母親永遠都不會。
在后來的一次周記中,一個學生這樣寫道:“看著媽媽逐漸老去的容顏,我知道那不僅是歲月的痕跡,更是對我的愛的印跡。其實只有媽媽才是我一生最值得信賴的人,我應該像媽媽愛我一樣去愛她……”
初中的孩子,正處于心理逆反期,與父母的關系也容易出現問題,總覺得父母不理解他們,更容易忽略父母對他們的愛。父母把所有的愛都集中在孩子的身上,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彎路,更不愿意孩子受到傷害。而孩子則更希望自己獨立地“行走”,正所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他們不理解父母,是因為他們無法體會父母的用心。
其實,孩子的內心有著豐富的情感,一篇《牽手》就能對他們有很好的觸動。而老師如果能夠利用好語文教學資源,適時地對其加以引導,使其感同身受,那么,這些孩子就能深刻領悟父母對他們的用心,充分理解父母對他們的愛。
“文以載道”,的確如此。只有充分理解教材中所蘊含的價值經驗,才能讓其更好地發揮育人作用。比如:學習“漢字專題”,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學習《最后一課》,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學習《阿里山紀行》、《美麗的西雙版納》,可以增強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學習《都市精靈》,可以增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等等。
只有在平時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掘德育因素,并且有機地滲透德育內容,才能更好地發揮語文教學較之其他課程在德語滲透中的優勢,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