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平 孫德林 王巧霞


[摘要] 目的 了解中醫院醫護人員手消毒前后手部帶菌情況以及需采取的相應對策。 方法 對中醫院醫護人員消毒前后的手表面進行衛生學檢測和菌量培養。 結果 中醫院醫護人員手消毒前菌落數顯著高于消毒后。 結論 中醫院醫護人員洗手消毒意識淡薄,應制定相應措施,降低醫院感染。
[關鍵詞] 醫務人員;洗手;交叉感染
[中圖分類號] R187[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29-0115-02
醫護人員的手衛生控制是預防醫院感染散發和流行暴發的重要環節,有資料表明醫護人員進行操作前約50%的手部細菌量平均高出標準的9.5倍,每次操作后手部帶菌率高達100%[1]。而在外源性醫院感染中,經手引起直接和間接性感染占首位[2,3]。隨著全民醫保制度在國內的實施,基層醫院的工作量也日益增加,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護士的工作量,在人員緊缺的基層醫院,醫務人員手衛生的執行狀況令人堪憂,手部的帶菌量成為引發院內交叉感染的重要因素。為了加強院內感染管理,我院感染控制科在2011年度對268名醫護人員進行跟蹤調查,并對手消毒前后的細菌量進行了統計和觀察,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2011年1~12月對我院268名醫護人員在診療、護理及其他侵入性操作前后進行跟蹤調查,并對手部皮膚進行隨機和干預后采樣。
1.2 檢測方法
被檢人五指并攏,將浸有無菌生理鹽水采樣液的棉拭子一支在雙手指曲面從指根到指端來回涂擦各2次(一只手涂擦面積30 cm2),并轉動采樣棉拭子,剪去手接觸部位,將棉拭子放入裝有10 mL采樣液的試管內振蕩80次,然后取1 mL放入滅菌平皿內,用普通營養瓊脂作傾注培養,并置37℃恒溫箱中培養48 h,觀察結果。
1.3 判斷標準
依照國家衛生部頒布的《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的要求進行[4]。衛生手消毒監測的細菌菌落總數合格標準應≤10 cfu/cm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統計學軟件,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68名醫務人員手衛生執行率總體不足50%,見表1。干預前、后手部細菌監測合格率分別為46.8%、80.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3.45,P < 0.05)。見表2。
表1 2011年度醫護人員手衛生執行率
3 討論
3.1 存在問題
一般性診療及護理工作,手部污染嚴重,手衛生的執行率低于50%,如接觸患者前、查房時接觸不同患者之間、測量生命體征、煎藥、協助患者變換體位、吸氧、吸痰、換液體等。
上午診療繁忙時段,手部細菌量倍增。如上午醫生的集中查房、責任護士十幾名患者的治療,每次操作前后規范的手衛生在實際工作中不容易執行,干預前后手部帶菌率差別大,極大增加了醫院交叉感染的機會。
洗手設施欠缺。缺乏洗手池、水池位置欠合理、距離較遠;使用普通的肥皂、無干手紙巾;速干手消毒產品因控制成本而被省略;以戴手套代替洗手、洗手后干手措施多以甩干及在白大衣后部擦干。以上原因均導致洗手次數減少,手部細菌量增加,使手成為傳播污染菌的直接媒介。
手衛生的執行情況在不同科室、不同工種、不同操作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門診及醫技科室執行率明顯低于臨床科室;醫生執行率低于護士;無菌操作前手衛生執行率高于無菌操作后,接觸患者前手衛生執行率低于接觸患者后,接觸患者周圍物品及脫手套后手衛生執行率低。
3.2 原因分析
3.2.1 對手衛生的認識存在偏差主要包括醫務人員對手衛生的重要性認知不足、手衛生方法掌握不夠[5]。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接觸污染物品或傳染病人才是造成患者交叉感染的主要原因。而事實上因手部污染造成感染傳播占相當比例。2003年SARS流行期間密切接觸患者的醫護人員,其感染比例明顯高于其他人群,就是一個有力的鐵證。近年來多重耐藥菌的傳播日漸引起重視,醫護人員手部及衣物的污染成為重要的傳播媒介,此問題在基層中醫院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預防為主的觀念還沒有深入到每個醫護人員心中,尤其是非傳染病流行季節,往往忽略了接觸患者之間洗手的程序。
3.2.2 醫務人員數量配備不夠尤其是護理人員,只按照固定床位配比,而實際開放床位有時甚至是固定床位的2倍,在病區走廊加滿病床的情況下,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完治療已相當勉強,手衛生的執行情況不容樂觀。
3.2.3 醫院管理層的重視力度不夠在不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感染控制方面,財力投入不足,基礎設施陳舊,洗手設施不能滿足日益增加的工作量要求。
3.2.4 未把手衛生與職業道德聯系起來洗手頻繁易導致皮膚干燥皸裂,部分人只注意保護自己而不是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接觸患者后手衛生執行率明顯高于接觸前就體現了這一點,未考慮忽略洗手而使手部的帶菌量劇增可能會給患者造成感染的后果。
4 對策
4.1 加強手衛生知識培訓
廣泛開展全院參與的學習活動,把手衛生培訓納入崗位及崗前培訓內容,列入質量考核范圍。張貼宣傳資料,規范洗手程序。用流動的自來水洗手,洗手前注意清潔指甲、指尖、甲縫和指關節等部位;注意隨時清潔水龍頭開關;注意干手方式,防止二次污染。
4.2 制定可行的管理制度并嚴格實施,將落實情況作為考核的重要指標
強化經常性監督,采取定期與不定期、重點檢查與全面普查相結合的方式,將手衛生監測結果反饋全院相關科室,嚴格推行“精確獎懲”,對手衛生執行率低的科室及監測中手部細菌數超標的個人,按規定處罰。
4.3 爭取管理層的參與和支持
充分開發領導層,加強領導層對感染控制的重視,使盡可能提供便利的設施和條件。如安裝足夠的流動水洗手設施、配備清潔劑及干手物品、提供合格的速干手消毒劑[3]。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改善人員短缺現象,并鼓勵科室人員的帶頭模范作用。
4.4 改善手衛生設施
及時提供手清潔劑,用密閉式液體皂容器,安裝非手觸式水龍頭,有效避免污染環節[6]。推廣使用速干手消毒劑,約需20 s,且除菌率可達95.4%[7];采用多種形式的包裝,如安裝在墻上、放在治療車上、個人衣兜內等,方便使用;添加干手工具,最好為一次性紙巾,避免多次重復使用。
4.5 推動計劃的實施
根據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教育監督計劃;制作良好手衛生習慣的宣傳冊,分發給醫護人員;在醫療、護理環境中張貼宣傳展板或宣傳畫,時刻提醒醫務人員;鼓勵患者及家屬監督醫務人員手衛生,促進醫務人員的手衛生意識[8]。
[參考文獻]
[1]郝少君,劉德熙,王靈. 現代醫院感染管理與控制[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187-188.
[2]吳安華,李丹. 重癥監護病房臨床與環境、手分離耐藥革蘭陰性桿菌的同源性研究[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7):909-912.
[3]韋正崢,李淑英,王暉. 醫護人員手衛生狀況及洗手液消毒效果的評價[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18):2437-2439.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 WS/T313-2009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S]. 2009.
[5]周細坤,陶宏坤. 基層醫院醫務人員手衛生的現狀及醫院感染管理[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19):2588-2589.
[6]李煥芝,毛乾國,付建國. 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及改進對策[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9):1858-1859.
[7]習紅英. ICU工作人員兩種洗手效果監測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1):1523.
[8]唐艷琴,曾娟,楊芳琴. 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調查與干預[J]. 現代醫院,2012,12(5):154-156.
(收稿日期:2012-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