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瓊 席明霞

[摘要] 吡拉西坦是臨床上廣泛應用的改善腦代謝功能及促智型藥物。近年來,關于吡拉西坦的局部不良反應報道呈上升趨勢。我科1例患者因靜脈滴注吡拉西坦時發生滲漏導致皮膚壞死,實為罕見病例。
[關鍵詞] 吡拉西坦;滲漏;皮膚壞死;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 R595.3[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29-0122-01
2012年3月,我科1例患者因靜脈滴注吡拉西坦時發生滲漏導致皮膚壞死,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患者女性,79歲,因反復咳嗽、咳痰、氣促20多年,加重10 d,右側肢體間斷抽搐1 d,于2012年1月30日入院,入院診斷:腦梗死(左額葉)、高血壓病3級極高危組、慢性阻塞性肺病、Ⅱ型呼衰、繼發性肺結核、低蛋白血癥(總蛋白52.76 g/mL、白蛋白33.24 g/mL、球蛋白19.52 g/mL)。遵醫囑予以吡拉西坦氯化鈉注射液100 mL(商品名:康容,含吡拉西坦20 g)靜脈滴注,在點滴過程中發生滲漏,患者當即訴局部劇痛,檢查發現右足背及踝部輕度水腫,注射部位皮膚出現4 cm×5 cm的青紫,周圍見3個大小不等的水泡(圖1),立即予以抽吸水泡,利多卡因3.5 mL加維生素C 0.5 g加生理鹽水稀釋至20 mL局部環封,腫脹處涂地塞米松軟膏,水泡表面涂燙傷膏,外敷如意金黃散等,并抬高患肢,傷口逐漸好轉。因患者要求出院,告知相關換藥及傷口處理的指導,配備了換藥所需的物品,囑其定期來院復查,期間電話隨診多次,家屬未引起重視。30 d后因傷口發黑、潰破,來院要求處理,檢查見右足背及踝關節中度凹陷性水腫,傷口皮膚發黑,出現4 cm×5 cm的壞死(圖2)。多次予以清創、換藥效果不佳,轉骨科行VSD負壓吸引和創面植皮術,目前傷口已愈合(圖3)。
2 討論
吡拉西坦的化學成分為2-氧化-1-吡咯烷基乙酰胺,說明書上的適應證為:用于治療因腦外傷所致的顱內壓增高癥。近來研究發現吡拉西坦可促進磷質和氨基酸的吸收,增加腦內蛋白質的合成,增進體內激酶的活性,提高機體對糖的利用率和能量儲存及腦內ATP/ADP比率等,具有較強的抗腦缺氧作用[1],臨床常用于作為改善腦代謝的藥物。
吡拉西坦氯化鈉注射液說明書上記載的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為:可有口干、食欲減退、蕁麻疹及記憶思維減退等反應。少見興奮、易激動、頭暈、頭痛和失眠等,偶見輕度氨基轉移酶升高。近年來文獻報道吡拉西坦的不良反應還包括[2-4]過敏性休克、皮膚水泡、血管性頭痛、注射部位血管疼痛等情況。
韓芳等[5]報道2例吡拉西坦導致的皮膚水泡情況,經局部處理后痊愈,我院發生的這例皮膚水泡情況,雖經過積極處理,仍發展成皮膚壞死,可能與患者本人低蛋白血癥導致傷口愈合困難有關。在靜脈滴注吡拉西坦的過程中,要注意輸液速度,避免滲漏,嚴密注意其不良反應。對于發生滲漏的患者,應積極采取措施,予以局部處理,避免造成皮膚壞死。
圖1 滲漏當天的傷口
圖2 30 d后的傷口
圖3 植皮后基本愈合
[參考文獻]
[1]鄭勁松,孫忠玉. 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觀察[J]. 中外醫學研究,2012,10(2):121.
[2]楊學平,李成建,李光輝,等. 吡拉西坦不良反應[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27):6631.
[3]李金成. 吡拉西坦注射液引起劇痛2例報道[J]. 中國醫藥導報,2009,6(31):108.
[4]裘慧,史東明. γ-氨基丁酸環化衍生物類藥物不良反應1例[J]. 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20(7):448.
[5]韓芳,柳秀霞. 吡拉西坦液致皮膚水泡2例[J]. 中國藥師,2009,12(8):1135.
(收稿日期:2012-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