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殷
摘要: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在第三年頂崗實習期間,理論水平和實際能力得到提高,權益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作者調查部分專業的三年級學生實習狀況,從立法、學校和學生本身三方面闡述如何維護中職生頂崗實習期間合法權益。
關鍵詞: 中等職業學校頂崗實習法律責任權益保障
一、中等職業學?!?+1”人才培養模式簡析
中等職業學校是培養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基地,把理論教學和頂崗實習緊密結合起來,學生在學校學習兩年理論知識,為頂崗實習奠定基礎,最后一學年在實習單位頂崗實習,以技術員、管理員等身份在特定的工作崗位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與企業的生產資料相結合,這就是“2+1”人才培養模式。這是中等職業學校不同于傳統教育教學之處,是職業學校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
中職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并沒有取得畢業證書,從學籍管理上看仍是在校生,“學生”角色未變。而在頂崗實習前,從接受實習單位的筆試、面試等一系列考核,到被實習單位選中,進入企業工作,他們都接受實習單位的管理,在實習過程中從事的工作與企業正式職工沒有任何區別,而且有相應的報酬,這表明,中職生與實習單位建立了勞動關系,實習生是準勞動者。
二、中職生實習現狀調研
本次調查針對09級部分電子專業三年級學生,共計發放調查問卷120份,收回112份。分析調查數據可知,中職生頂崗實習期間存在以下問題。
1.頂崗實習企業與學生簽訂勞動合同的比例較低,學生權益保護存在隱患。
調查顯示,頂崗實習企業與學生簽訂勞動合同的有23人,占被調查總人數的20.5%;未簽訂勞動合同的為89人,占79.5%。
2.勞動報酬過低,有的實習單位只是象征性地發放補貼。
中職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有勞動付出,而且為實習單位創造了相應的價值就應該得到相應的有效補償。龐大的學生群體的就業壓力使一部分用人單位以提供就業和試用考察為由,把實習生當成了廉價勞動力,部分只是給予基本的生活保障,甚至有些分文不給,這些與市場經濟條件下部分用人單位的不正確的價值取向有直接聯系。
3.勞動時間超長,加班現象非常普遍,加班工資的制度缺乏保障。
調查顯示,學生每天頂崗實習勞動時間在8小時以上的為84人,占參加問卷調查人數的75%。一個月沒有休息日的為33人,占參加問卷調查人數的29.5%。與此同時,頂崗實習學生加班工資也得不到保障。平時加班按規定支付加班工資的有96人,占被調查總人數的85.7%;而沒有按規定支付的有16人,占14.3%。
4.工傷性質難認定。
中職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既具有學生角色,又具有勞動者角色,具有雙重性,實習中發生意外傷害,性質難以認定。
5.實習生勞動保護狀況有待改善。
在參與調查的頂崗實習學生中,頂崗實習企業對他們進行生產安全制度教育的只有28人,占被調查總人數的25%。
6.學生自我維權意識弱,學校監管措施不到位。
不少實習生遇到自身權益受到侵犯時不知道使用法律武器維護合法利益,有的甚至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了侵害。盡管法律上這些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但在心理上缺乏必要的社會經驗和心理素質應對各種突發事件,自我維權意識缺乏和自我保護能力較弱,這些都是學生實習期間合法權益受損的主觀原因。
三、關于維護中職生實習期合法權益的建議
1.政府應盡快完善立法。
《勞動法》等相關法律要完善,把頂崗實習的學生納入保護范圍。對頂崗實習學生合法權益的保護,《勞動法》及全國性的相關勞動法規都沒有明確的規定,造成了實踐中各界對此問題的不同理解,出現了各地規定不一,維權不能的情況。對實習期間受到的意外傷害如何處理,《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沒有明確的規定。工傷認定方面,《工傷保險條例》沒有明確規定實習生在實習中發生意外傷害事故應按工傷處理。由于缺乏明確的法律保障制度,學生權利的救濟程序缺失,學生的合法權益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有效解決?,F階段盡快完善立法應該是解決此類問題的最好辦法。
2.中職學校應切實履行職責。
(1)做好實習前準備工作。在實習前,學校應該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服務意識、組織紀律、團隊精神及企業意識的理論教育,讓他們認識到實習有助于專業技能和綜合職業素質的提高;學生通過校外實習能夠深入第一線,參與一些基本的技術和技能訓練,增強對專業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可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和未來的工作打下基礎。學校還應該詳細地、客觀地向學生介紹實習單位的基本情況和實習條件。既要講清楚有利因素,又要講清楚實習中會遇到的困難,以便讓學生做好迎接挑戰的思想準備,使他們的實習積極性得以持久。
(2)慎重選擇實習單位。學校在安排實習單位前,一定要親自實習單位現場察看,結合根據實習要求進行挑選。確定實習主要是三看:一看單位身份資質。二看實習環境條件。察看實習工作、生活環境條件,具體崗位環境,看有無實習安全隱患。三看勞動保障。主要了解實習待遇、意外保險、工傷保險、作息時間、勞動強度等情況。
(3)簽訂實習協議。實習協議是指學校、實習生與企業通過各方自愿協商的方式簽訂實習協議,規范實習行為,主要是對實習報酬、安全工作、事故責任、投保等事項作出約定,特別是對實習生在實習期間發生傷亡事故承擔責任的問題進行明確約定,以便進行有效救濟。在目前法律對實習生的勞動保護方面存在缺陷情況下,簽訂的協議可以明確雙方權利義務,一旦發生實習違約情況,可以依據協議提起民事訴訟。
3.中職生應提高法律意識。
中職生要學習了解《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工傷保險條例》、《勞動保護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發現實習單位損害自身利益時,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權益。要加強和學校間聯系,通過學校與實習單位幫助解決問題。在實習時,盡可能地參加學校統一安排的實習單位,個人自行選擇實習單位一定要慎重。最好能與實習單位簽訂實習協議,包括勞動期限、勞動報酬、工作時間、勞動安全保護條件等;如果不能參加工傷保險,就可以參加意外傷害險。有了這份協議,一旦與用人單位發生糾紛,頂崗實習的學生們就可以作為民事糾紛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在校生在實習的時候要注意保留自己曾在某單位實習的證據,包括時間、地點、實習內容的證據,以防在發生糾紛時沒有證據支持自己的權利主張。
參考文獻:
[1]郭捷.勞動與社會保障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2]史友興,楊毅.學生實習期的工傷認定[J].勞動保護,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