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磊瑛
〔關鍵詞〕 設疑;目的性;啟發性;
典型性;藝術性
〔中圖分類號〕 G42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23—0034—01
課堂教學是教師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每個教師無論教授什么課程,都離不開操作性很強的課堂。在此,筆者就課堂設疑法在操作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談幾點個人看法。
一、設疑要有針對性和目的性
設置疑問的針對性是教師在備課設疑中首先應該考慮的。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不同課程的特點、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設定的問題應有所變化。對于低年級和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應以直觀類、形象類試題為主;對于高年級和學習基礎相對較好的學生,應以邏輯思維問題和能夠拓展學生思維的問題為主。這樣,既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亦可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濃厚興趣。
設置疑問的目的性是教師課堂教學的最終所求和歸宿。課堂設疑無論是在講授的前中后,教師都要清楚問題要達到什么樣的要求。是通過問題檢測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再認再現,還是啟迪教誨學生提高學習動機。切忌無目的的隨意設問,打斷學生的思維脈絡。
二、設疑要有及時性和典型性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教師設定疑問一定要抓住時機,使知識信息深入學生。一般來說,教師在進行新課前的幾分鐘設問質疑,往往會把學生分散的思維集中起來,有益學生注意,并且會使注意的范圍、廣度和深度在短時間內有所加強,這對于講授新課會形成一個良好的開端。講授新課中設問質疑有較強的隨意性,教師要恰到好處地運用,把握課堂的節奏,激發學生打開思維,用各種思維方式去解決不同形式的問題。這樣會使得課堂節奏張弛有度,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
當然,課堂設疑,問題必須要有典型性,讓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每個問題的擺出和結局,都會把學生的求知欲望激活,使課堂顯得生動活潑,精彩紛呈。
三、設疑要有啟發性和知識性
啟發性教學在課堂設疑中頗有意義。我國古人早就有闡述,《學記》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則思,和、易、思,可謂善喻矣。”
質疑設問,在于探究最佳的結論。好問題的啟發性和老師的啟發引導,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和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更能打破思維定勢的束縛,觸類旁通,茅塞頓開。另外,教師對于設定的問題,一定要把握準知識的正向遷移導向,緊緊圍繞可視目標,對問題的知識信息量,其外延不可太廣或者太狹,以免使質疑的效果復雜化或簡單化,起不到預期的目的,影響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甚至對于以往的知識的掌握,造成倒攝抑制或負影響。所以,對于設定的問題所承載的知識信息要權衡清楚,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四、設疑要有藝術性和鞏固性
課堂設問質疑大多是由教師操作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力求避免設問程式化、單一化,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這就對教師自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沒有一定的教育藝術是不行的。因此,教師在每節課中應當注意多變性,把語言藝術美、形體示范美、操作技巧美、教具制作新穎美,融入問題情境中,把各種美結合起來。這種創造性勞動表現,會使學生感到聽課是一種美的熏陶,學習也是一種快樂的精神享受。
鞏固性原則在課堂設疑中也很重要。教師擺出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促使學生對某些知識達到識記、理解、鞏固和運用的目的。要想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達到鞏固的效果,教師就要在問題的本身設定上做一番研究,在操作中有針對性地教給學生一些行之有效的技巧和規律。
總之,課堂設疑是一種常見的教育教學方法,教師如果能掌握它的操作原則和應用規律,就能對教育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