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海明
〔關鍵詞〕 生物教學;“問題式教學”
法;情境;主次;原則;問題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23—0073—01
課堂教學中如何使學生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質疑求異興趣,是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的切入點。實踐證明,“問題式教學”法不僅有助于學生獲取知識,還可以使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提高科學素養和綜合能力。“問題式教學”法是指以問題為中心展開教學過程,它需要把教學內容提煉成問題并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養成心理品質。
一、創設情境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促使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在學習情境中獲取知識。例如,在學習《植物生長素的發現》時可引用窗臺上花盆中的植物會向窗外的方向生長,而自然界中的花朵會向著太陽生長這一事例,引導學生理解這與植物體內的生長素有關。進而提出生長素是在什么部位產生的、生長素的產生與光有無關系、對光敏感的部位在哪、引起植物生長彎曲的原因是什么等一系列相互銜接的問題。每提出一個問題,可以作出相應的假設并設計實驗來證明,在實驗過程中,學生不但能體會科學家發現植物生長素的過程,而且他們的求知欲望也得到了滿足,并使學生學會構思和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要分清主次
“問題式教學”法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每個知識點的學習和掌握都是教師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之中分析、討論和總結得出的。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認清自己的角色,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在討論問題和形成結論的過程中,應放手讓學生進行總結,但由于學生的知識面和經驗有限,對問題的總結往往不全面,教師必須幫助學生運用準確的語言形成科學的概念,以免給學生留下模糊不清或者錯誤的概念。通過“問題式教學”過程,能培養學生觀察、閱讀、分析、討論和判斷推理的能力,能使學生接受到科學研究方法的教育,為學生將來從事科學研究打下基礎。
三、提問的原則
1.計劃性。教師所提的問題應在課前進行精心設計,要緊扣教材,有計劃、有步驟地提出。如,在講述核酸時,可從中文名稱、基本組成單位、空間結構、分布和功能等多方面依次設計提問,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這樣有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
2.目的性。首先,提問的目的必須明確;其次,提問的指向范圍要適度,范圍過寬,不利于正確指導學生,范圍過窄,則不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
3.層次性。提問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提問之前要為學生的思維活動提供必要的鋪墊,否則學生將找不到思考問題的切入點,提問也就失去了意義。另外,教師設計的問題應緊扣教材,圍繞教學目的,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如,在復習《能量代謝》時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設計一些過渡自然,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問題:(1)我們知道的能源物質有哪些?主要是什么?這些能源最終來源于什么?細胞最常利用的能源物質是什么?(2)氧化分解的方式有哪兩種?主要方式是什么?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在哪里?無氧呼吸的場所在哪里?(3)生物體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是什么?在哪些生理活動過程中可以產生?這些生理活動的場所在哪里?(4)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產物一樣嗎?通過同一知識進行有層次、多角度設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形成多種能力。
4.鼓勵性。學生答完問題,教師要給予及時的評價,應以表揚為主,鼓勵求異,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在充分肯定的同時指出不足,提出期望。不可對答錯的學生另眼相待,甚至諷刺挖苦,但也不能無原則的贊美。
四、應注意的問題
教師設置的問題情境要明確、清楚,要求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完成學習,要給學生更多的探究問題的時間,設計好要求學生解決的問題,使學生很快明確探究的目的。設計的問題應該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問題難度要適中,既要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又不能使學生失去信心。
?? 編輯:張 昀